吳擁軍 周玉忠

摘要: 目的 了解家庭協(xié)同模式應用于初產婦對其產后恢復的具體影響。 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1月期間,對冷水江渣渡鎮(zhèn)中心婦產科收治的280例初產婦進行了臨床對照試驗研究,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140例產婦,比較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統(tǒng)計學差異。 結果 兩組產前、產后、出院后2兩個月精神健康評分、活力評分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精神健康評分、活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結論 了解家庭協(xié)同模式應用于初產婦人群的圍生期及出院后護理,有助于產婦生活質量,讓初產婦的心理和身體得到更好的恢復。
關鍵詞:協(xié)同護理;產婦;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女性由妊娠到分娩的過程是一個角色轉變的重要過程,該轉變對于部分產婦來說卻不能很快很好的適應,甚者容易產生多種負性情緒,因此持續(xù)關注初產婦分娩后的狀態(tài)并持續(xù)加以科學護理至關重要[1-3]。受限于自我護理能力或健康意識的薄弱,多數(shù)初產婦出院后無法較好的落實各項健康管理措施,有必要將患者家屬納入護理體系,通過家庭協(xié)同護理來強化患者出院后護理效果[4-5]。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基于不同護理模式特對280例產婦進行了臨床對照實驗研究,現(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19年1月-2021年11月期間,對冷水江渣渡鎮(zhèn)中心婦產科收治的280例初產婦進行了分組,每組均有140例產婦,對照組產婦平均年齡(29.74±1.23)歲,產婦平均孕周(27.59±1.22)周;實驗組產婦平均年齡(29.37±1.04)歲,產婦平均孕周(27.13±1.37)周。
1.2 分組護理:對照組產婦進行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原有護理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家庭協(xié)助護理的重要性,并細化各項家屬的護理職責及具體措施。
1.3 調查內容:產婦入院初整理基本資料、對產婦生產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調查評估。
1.4 統(tǒng)計分析: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0.0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值±標準差)形式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F/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雙側概率。
2 結果
2.1 兩組對象生產生活質量的比較
兩組產前、產后、出院后2兩個月精神健康評分、活力評分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精神健康評分、活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具體見表1。
3 討論
隨著社會醫(yī)療水平的快速提高,產科服務的理念也由以病人為本轉變?yōu)橐匀藶楸綶6]。在護理初產婦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發(fā)現(xiàn)產婦的心理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需要承受自身、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若是不及時恰當?shù)靥幚恚瑢斐僧a婦產生抑郁、焦慮、恐懼、敏感等負面心理,這將極不利于產婦的身心健康的嬰兒的生育[7-8]。產后抑郁癥是由于心理和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孕婦出現(xiàn)精神障礙,其病因和機理復雜,因此目前多將預防該情況的護理方法集中在心理因素上,研究證明家庭的支持是最有效的保護方式之一。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產婦產前、產后、出院后2兩個月精神健康評分、活力評分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采用家庭協(xié)同護理,有助于提高產婦生活質量。原因在于責任家屬全程陪伴產婦的圍產期,增進了產婦及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融合和理解程度,營造輕松生產育兒環(huán)境的同時,避免了不良情緒的誘發(fā)[9]。綜上,本研究在護士責任制護理的基礎上,利用護士和家庭的雙重護理手段,制定出了適用于初產婦的人性化護理方法,給產婦營造了輕松的分娩環(huán)境,讓初產婦的心理和身體得到更好的恢復。因此,家庭協(xié)同護理模式的實施對促進母親和孩子的健康有著積極作用,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莫然. 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前教育與整體優(yōu)質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研究[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5):2931-2932.
[2] Brynne G,Malcolm M,Joanne M,et al.A study of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required to implement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in less resourced settings[J].Hum Resour Health,2017,15(22):70.
[3] 王恩麗. 家庭化護理模式對提高初產婦自然分娩率的影響[J]. 浙江醫(yī)學,2017,39(11):933-935.
[4] 馬文娟,李真,賈寒等. 鄭州市312例產婦育兒勝任感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護理學報,2017,24(7):35-37.
[5] Magnhild SH,Stian L,Ingunn R,et al.Maternal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associations with mother–toddler interactions at one-year follow-up[J].BMC Psychiatry,2018,18(18):198.
[6] 楊薈,黨穎.心理護理模式對順產初產婦女母親角色適應與盆底康復鍛煉依從性的影響研究[J].貴州醫(yī)藥,2021,45(12):1996-1997.
[7] 鄭彩霞,聶庭玉,董水瀅等.回授法在初產婦母乳喂養(yǎng)宣教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1,32(11):1696-1699.
[8] 張水仙,周臨,時良芳等.基于助產士主導的群組孕期保健模式對初產婦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21,15(5):459-463.
作者簡介:吳擁軍(1972年10月-),女,大專,主管護師,主要從事婦產科疾病臨床護理工作,郵箱:461714053@qq.com
通訊作者:周玉忠,男,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