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鵬志 侯國慶 趙永剛 布卡·歐爾娜 杜晶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第七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新疆 奎屯 833200)
棉蚜(Aphis gossypii)是為害棉花生產的首要害蟲之一,棉蚜的危害周期長,胡楊河市植保工作防控蚜蟲占有很大比例,常對以棉花為代表的作物生產造成嚴重影響,為有效防控棉蚜為害,開展此次藥劑防治棉蚜效果試驗,篩選對蚜蟲防效好的藥劑,提升胡楊河市棉花簡化栽培水平,實現農藥的減量控害,為促進棉花生產節本增效提供實踐支持。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隸屬于同翅目蚜科,又稱瓜蚜,屬半翅目蚜科,不但是棉花害蟲,還是一種普遍的全球性害蟲,這類害蟲取食作物汁液并且能傳播病毒病形成嚴重的危害損失。棉花若是苗期受到棉蚜危害,將出現棉葉卷縮,現花結鈴期延遲,還可出現晚熟減產;若是成株期受害,將會使得棉花上部葉片卷縮,中部葉片將會出現出油斑甚至煤污,下部葉片萎蔫脫落;蕾鈴易脫落,進而影響棉株發育;還有些會形成落葉導致減產。在棉田害蟲中棉蚜具有的特征:寄主植物品種多,本身能夠孤雌生殖因而繁殖力較強,種群形成速度快,能夠指數型增長,同時具有飛行特點,并且棉蚜易發生抗藥性。在以往棉蚜的防控過程中,職工、農戶有不少的經驗教訓,每年的蚜蟲防控工作都是比較頭疼。目前棉蚜的防控仍然主要依靠化學藥劑,以棉蚜本身的生物學特點,在較長時間內過量的、不合理的用藥,使得蚜蟲的抗性越來越強,這就會使得棉蚜的抗性發展有進一步復雜化的趨勢。
蚜蟲有眾多的天敵種類,其天敵種群的消長與蚜蟲種群動態一般會是跟隨效應。這一特點在大田生產中已多次得到驗證,對蚜蟲位于優勢地位的天敵主要有脈翅目草蛉、雙翅目食蚜蠅和鞘翅目瓢蟲。同時這一現象在室內試驗中也得到了確認,據報道,黃瑪草蛉(Mallada basalis)的幼蟲多個齡期均能消滅蚜蟲且捕食量多隨著蚜蟲數量的增加而增大。研究顯示,溫度對多異瓢蟲成蟲捕食棉蚜數量有影響。溫度升高,多異瓢蟲成蟲捕食量增大,高溫對多異瓢蟲成蟲防控蚜蟲有較好作用。蚜蟲種群數量一定時,瓢蟲成蟲的日捕食量多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大。以新疆棉田為例,棉田中天敵種類多,如瓢蟲、草蛉、捕食蝽。瓢蟲對蚜蟲種群的控制作用占主要地位,通過調查表明,每年的6月下旬—7月中旬時段中,瓢蚜比為1∶290時瓢蟲對棉蚜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與草蛉、蜘蛛相比,棉田瓢蟲數量與棉蚜數量的相關性最大,表明瓢蟲對棉蚜有跟隨效應并且瓢蟲對棉蚜的防控效果最好。棉田中的天敵種群對棉鈴蟲種群同樣有較好的控制效果。不使用殺蟲劑的棉田中瓢蟲種群和草蛉種群對棉蚜仍有著良好的防控效果,棉田中殺蟲劑能夠在短期控制住害蟲的數量,但往往也會影響害蟲的天敵,這對綜合防控棉蚜是十分不利的。
天敵昆蟲和農業害蟲之間的種群消長有2類生態關系:跟隨關系,天敵昆蟲種群數量多隨著害蟲種群數量的增多而增多,然而在開始時期,天敵昆蟲種群相對害蟲種群數量增長對比相對落后,跟隨關系多出現在天敵昆蟲種群發展的初始階段;天敵昆蟲的種群數量上升到一定數量后,能有效防控害蟲,這時害蟲的種群數量大多會隨之減少,在此之后天敵昆蟲數量隨著害蟲種群數量的下降而下降,這樣的關系會同步,在作物的生育期,一般害蟲會有眾多的天敵,這些天敵的種群數量、時空動態、趨性變化差異、天敵對害蟲的控制能力不盡相同。近些年來,綠色防控理念的普及,特別是可持續農業的發展,生產中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本研究以棉田蚜蟲為靶標害蟲,測定了噴灑法下苦參堿、藜蘆堿、吡蟲啉對棉花蚜蟲的防治效果,篩選出具有較好防治效果的殺蟲劑,為合理利用植物源性殺蟲劑防治棉花蚜蟲、保護天敵蟲提供參考依據。
試驗地位于第七師131團8連農科所試驗地。前茬棉花,土質壤土偏粘性平整,土壤肥力中等。加壓滴灌,一膜三帶,種植模式機采模式,膜上點播66cm加10cm加66cm,供試棉花品種為“國審棉Z1112”。
1.2.1 0.3%苦參堿水劑
苦參堿為一種喹諾里西啶生物堿(tetracyclo-quinoliz-indine alkaloids),因為其有著較普遍的殺蟲和殺菌特性,對人畜低毒性較安全,有著觸殺及胃毒特點,已普遍應用于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而且呈現出較好的防治效果。據報道,苦參堿或對昆蟲的神經、代謝與呼吸系統有影響。許多實驗表明,苦參堿對棉蚜有較好的防控效果。有實驗表明,0.3%苦參堿水劑對棉蚜藥后第3天和第7天校正防效差于對照藥劑,但第15天,防效好于對照藥劑,表明苦參堿防控棉蚜見效較遲,而其有效期長。有研究表明,0.3%苦參堿水劑對枸杞棉蚜防控在藥后7d最好,還發現苦參堿對棉蚜防治較好。
苦參堿對大田中其它蚜蟲也有較好效果。試驗發現,0.3%苦參堿水劑與5%吡蟲啉防治煙蚜比較,其防效好于或與吡蟲啉一致;有報道顯示,除蟲菊素-苦參堿對煙蚜有顯著的防控效果。研究顯示,苦參堿對苜蓿蚜蟲防控效果較好。據報道,苦參堿對甘藍蚜蟲也有較好的控制作用,并且藥效在藥后7d效果達到90%。據報道,0.3%苦參堿水劑500倍液對石榴蚜蟲防控作用較好,且在藥后2d、7d、14d的防效可達到81.64%、84.28%和87.36%。實驗表明,0.5%苦參堿水乳劑防控蘋果黃蚜(Aphis spiraecola)也有較好的效果。
1.2.2 0.5%藜蘆堿(Veratrum nigrum)水劑
藜蘆堿(Veratrum nigrum)為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屬百合科(Liliaceae),從中獲得的藜蘆堿有著顯著的殺蟲特性,其作用特點機理和煙堿類農藥類似,有著觸殺和胃毒特點。其具有持效期較長、對人畜安全性較高,對農田周邊環境安全性好的特性。有研究表明,噴施0.5%藜蘆堿300倍液后,棉蚜種群蟲口減退率高,能夠表現出速效性好、持效期性長等特性。還有研究表明,0.5%藜蘆堿對棉花苗蚜、伏蚜也有較好的防控效果。有報道表明,噴施0.5%藜蘆堿10mg·L-1、6.25mg·L-1、4.175mg·L-1防控棉蚜,在藥后3d及7d效果可以達到90%以上。還有報道表明,0.5%藜蘆堿對棉蚜綜合防控效果好,且藥效持效期長,一般大田地使用量85g·667m-2。
還有實驗表明,藜蘆堿對除棉蚜以外的其它蚜蟲也有較好的綜合防控效果。采用實驗室和田間實驗相配合手段,有報道表明,藜蘆堿對苜蓿斑蚜(Therioaphis maculate)防控效果較好;結合室內實驗和田間試驗均表現出0.5%黎蘆堿SL對甘草螢葉(DiorhbdaTarsalis)也有較好的防控效果。有研究發現,噴施0.5%藜蘆堿600~800倍液防控蘿卜蚜(Lipaphis erysimi)也有較好的防控效果。實驗研究表明,0.5%藜蘆堿SLX對枸杞若蚜的毒性高于枸杞成蚜。
1.2.3 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
吡蟲啉是硝基亞甲基類內吸殺蟲劑,其為煙酸乙酰膽堿酯酶受體的作用體,可以干擾害蟲運動神經系統,從而使得化學信號傳遞失去作用,沒有交互抗性的矛盾。可以用于防控蚜蟲、薊馬、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蟲,也能夠對鱗翅目、雙翅目的一些害蟲有較好防控效果,如潛葉蠅、潛葉蛾、黃曲條跳甲、種蠅等害蟲。
70%吡蟲啉10000倍液噴霧;0.3%苦參堿水劑1000倍液噴霧;0.5%藜蘆堿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清水對照。
選擇棉花大田中整齊度較好的位置進行試驗,時間為7月10日,噴霧處理使用工農16電動背負式噴霧器。噴施清水對照,然后進行藥劑噴施處理。棉花上、中、下葉片正背面均勻施藥,植株全面附著藥劑。
釆取對角線取樣方法,每點沿行接續掛牌定點調查20株,各小區合計調查100株。噴藥前調查蟲口數量,施藥后1d、2d、3d、7d分別調查每株棉花上、中、下3片葉殘存的活蟲數量和天敵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及防控效果。
在此藥劑試驗條件下,在噴藥后1d、2d、3d、7d各小區調查沒有發現對棉花有藥害的現象,棉花的生長發育均正常。
3種殺蟲劑對多異瓢蟲成蟲的安全性評價,各小區結果表明,在2000mg·L-1濃度下,2種植物源殺蟲劑中苦參堿對多異瓢蟲成蟲的校正死亡率的值均最低。初步研究發現,苦參堿對多異瓢蟲成蟲較為安全,比較化學殺蟲劑吡蟲啉對多異瓢蟲成蟲最不安全。

表1 不同殺蟲劑對棉蚜的校正死亡率
不同殺蟲劑對棉蚜的毒力測定結果顯示,通過比較2種植物源殺蟲劑,在施藥后24h、48h、72h,均顯示出對棉蚜的校正死亡率值最高的殺蟲劑是苦參堿,特別是在藥后72h,2000mg·L-1濃度情況下,苦參堿防控棉蚜的校正死亡率可達到89.27%,顯著高于藜蘆堿和印楝素,這與采取微量點滴法用苦參堿、印楝素、藜蘆堿3種植物源殺蟲劑對粘蟲的室內生物檢測,試驗結果表明,苦參堿毒力最高這一研究結果相類似。在施藥后72h吡蟲啉LC90值為3.00mg·L-1,可以使得棉蚜達到100%死亡,同時可以發現,新型煙堿類殺蟲劑吡蟲啉對棉蚜的毒性仍然處于高水平,但是這只是室內毒力測定的結果,田間防控效果試驗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表2 不同殺蟲劑對多異瓢蟲卵的校正死亡率
苦參堿對多異瓢蟲卵的校正死亡率各濃度之間均沒有顯著性差異(F=0.251,df=7,16,P=0.965)。
藜蘆堿對多異瓢蟲卵的校正死亡率各濃度之間有顯著性差異(F=3.02,df=7,16,P=0.032)。
吡蟲啉對多異瓢蟲卵的校正死亡率各濃度之間無顯著性差異(F=2.37,df1=4,10,P=0.122),但100mg·L-1顯著高于1mg·L-1(F=21.082,df1=1,4,P=0.011)。
在可以預見的周期內棉蚜的防控應將以植物生態系統群體健康為主導的生態防控(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健康栽培取代以有害生物為靶標的綜合防治(Inet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這是國家實施作物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戰略決策的需要,更是實現、落實新發展理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號召的實際行動,也是植保事業發展歷史的必然。
當前相當長一段時間,棉蚜的防治策略應仍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結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理念。運用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原則和方法,從營造良好的棉田生態系統出發,生態調控和人為干預有機結合,以生物防治等無害化防治為主,保護利用天敵,充分發揮自然控制作用,保益控害,簡化措施,節本增效,減輕為害,使得棉蚜的種群數量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落實統籌安排、科學合理防控,建立一個良好的田間生態系統,對于通過科學用藥控制害蟲的同時,盡可能減輕和降低對天敵的不利因素,是生產中亟需攻克的現實問題。因此,希望大田殺蟲劑的研發方向朝著對防控害蟲毒力活性強的情況下,也可以顧及對靶標害蟲選擇性強的特性;在棉田殺蟲劑不但可以實現毒殺害蟲的同時也可以保護天敵尤其重要。天敵種群是棉田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保護天敵資源也就是保護自然生態和農田生態系統的一個有益組成。
在棉蚜的防控過程中,不能單純考慮蚜蟲自身的為害特性,必須要兼顧到幾個方面的因素,棉花生物學特性、補償能力、非生物因子、非化學防治措施的作用。棉蚜防控措施的關鍵因素是營造不利于棉蚜發生為害的田間保護天敵昆蟲,“以害養益、引益入田、以益控害”是蚜蟲種群崩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