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韓馨成 嚴雄飛
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湖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湖北省在保護和開發紅色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湖北紅色文化在全國的影響面不斷擴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湖北紅色文化具有數量多、高品質、多樣性三大特點。從過程來看,貫穿整個中國紅色革命進程,從波及的區域來看,幾乎覆蓋了湖北全省。在湖北紅色革命的過程中,不少重大事件如武漢“共產黨支部”的出現與活動;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開辦;“八七會議”的召開;鄂豫邊抗日根據地的開辟,都對中國紅色革命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和積極的影響。
截至2021年,湖北省內共有17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基地。如辛亥革命紀念館及首義廣場、八七會議舊址紀念館、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紀念館、紅安革命烈士陵園、鄂豫邊區革命紀念館、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等。從非物質文化資源來看,湖北誕生了5位“一大”代表(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劉仁靜),兩位國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200多位將軍(紅安將軍縣)。以上作為湖北紅色文化的承載者,應該融入學生的思政課,讓大學生領略革命先輩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抗爭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提高使命感和責任感,凝聚力量,砥礪前行。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提出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化實踐教育,豐富校園文化。目前,湖北有高等院校130所,在校生超過100萬,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區位優勢。因此,要利用湖北“紅色文化”廣闊、質優、多元的優勢,實現教育現代化。要以多媒體作為媒介,包括但不限于現場教學視頻、教學專題片等形式的“紅色文化”多媒體教學系統。目前,高校思政課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高校與思政課教師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是如何在傳承紅色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育人實效。
(一)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空洞,流于形式且缺乏實踐教學。首先,湖北紅色文化的教育內容有待完善。課堂教學對于營造融入高校教育理論和思政教育工作的紅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第一途徑。如今,不少高校在完善愛國主義、對黨忠誠等紅色課程的內容。此類教學在教育和弘揚紅色文化方面的作用值得肯定,但紅色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如果傳統的教育內容不能吐故納新,必然會阻礙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其次,雖然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于學習紅色文化至關重要,但由于經費不足、組織困難等原因,對紅色基地的正確利用不足。與思政理論課相比,想要深化實踐教學,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否則師生將難以走出課堂。但大部分高校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經費普遍較少,遠遠不能滿足實施有效實踐教學的要求。個別高校甚至不提供資金,或者挪用資金。因此,經費不足是影響高校實踐教學發展的重要問題。另外,湖北很多高校注重理論政治教育,但實踐活動還停留在課堂教學和校園活動階段。書面教學和程序化的課程,不易被學生接受,說服力自然也大打折扣。部分學院教師會在課后活動期間安排學生參觀紅色自然資源和紅色文化景點,但與此同時,存在一些問題, 部分學生參觀前沒有對景點進行了解, 參觀時走馬觀花, 流于形式。另外,參觀過程中沒有專業講解和指導。參觀后撰寫的大部分研究報告沒有自己的思考,實地調研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理解紅色資源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及時代價值。
(二)教學方式過于常規單一,過程缺乏創新及趣味。湖北以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目前“00后”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主力,他們更加深層次地呈現多元的文化認同和創造力,更愿意接受新的方式和理念,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包容性。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教育者為主導的“灌輸式教育”,當前開展的教學工作中,更多的是傳統的、常規的“大班”思政課教學,對教師來說,很難把握所有學生的學習成效。另外,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難以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教學效果不佳。此外,湖北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停留在歷史博物館和黨史研究室等少數部門。眾所周知,在線教育平臺是最流行、最多樣化的學習工具。但是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高校沒有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網絡平臺的作用,傳統和單一的組織手段對于紅色文化本身來說,失去了時代價值。教學教育方式陳舊單一,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性與趣味性,導致受教育者被動地接受知識,難以對湖北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和思想內涵進行深入思考,可能會導致湖北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收效甚微。
(三)大學生自身對“紅色文化”認同度不高。在當今世界,各種信息、各種價值觀念充斥。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想法和信念很容易動搖,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還不夠。紅色文化教育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部分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沒有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大學生實際生活脫節。高校的宣傳欄和布告欄上經常掛有紅色文化主題的海報和標語,然而這些宣傳大多浮在表面,流于形式,沒有與實際內容相結合,這很難做到紅色文化的個性化教育并被學生接受。不管怎樣的教育,首先要明確,都要“以人為本”。傳統紅色文化的教學方式忽視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肯定不會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由于對紅色文化的深層含義缺乏了解,部分學生不理解,所以現在的大學生難以認同“紅色文化”,在認識、理解、接受上或多或少存在問題。因此要積極督促大學生從細節做起,樹立正確的紅色文化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推動湖北紅色文化實踐與思政教學緊密結合。要不斷促進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紅色文化實踐緊密結合。只有實踐,才能將“紅色文化”理論與高校理論政治教育相結合。2016年以來,湖北武漢推出“紅色一日游”“惠游湖北”等活動。湖北多所高校開展了一系列選修紅色文化的精品課程,設計了紅色文化精品旅行路線,讓“紅色文化”真正落實到大學生的實踐教學中,乃至他們的生活里,積極做到與時俱進。湖北的紅色文化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湖北紅色文化育人功能得以切實發揮。一方面,可以豐富與創新紅色文化活動的類型。除了目前已經開展的活動外,還可以成立高校紅色文化研究機構,參觀紅色文化基地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成立了董必武研究會,利用該組織吸引更多的學生,讓學生選擇研究感興趣的人,舉辦研討會,同時定期安排學生參觀武漢革命博物館、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等紅色文化遺址。另一方面,通過組織祭拜革命先烈、慰問老革命家及家屬,例如組織學習陳潭秋、向警予、施洋、惲代英等烈士的英雄事跡并祭拜先烈,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愛國主義、艱苦奮斗內容。在學生們進行紅色歷史的考察等實踐過程中,深入革命老區,深刻體會革命先輩在崢嶸歲月中的艱辛與榮光,從而強化自己的思想覺悟,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會有更深層次的使命感。同時,學生從革命前輩那里傳承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民族自豪感也將自發產生。只有這樣,湖北紅色文化才能真正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大學生還可以觀看紅色電影、表演紅色舞臺劇,真實感受和體驗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紅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實踐中,大學生將會有更加真實的內心感受,真正通過實踐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強化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積極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
(二)注重高校網絡媒體創新,整合校園“紅色文化”教育媒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受教育者對于紅色文化教育的要求更高且更加多元化,紅色文化教育責任絕不僅僅是高校的教育責任,而應成為社會各階層的責任。近年來,新媒體因其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傳播影響大等特點,一直在高校廣泛應用。加強媒體宣傳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擴大媒體的傳播路徑是創新方式的體現。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加強湖北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的布局。1.利用學校網站、QQ、TIM、微信、微博等社交論壇的文化專欄,推廣紅色文化教育,定期更新湖北紅色文化內容,讓廣大學生學習、分享、交流。2.利用“青春湖北”公眾號,幫助在校大學生進行“青年大學習”,開展湖北紅色文化專題教育;播放紅色電影、紅色歌曲、紅色小視頻,傳承紅色文化。3.學生干部可在學院微信公眾平臺上傳播具有湖北特色的優秀紅色文化,不斷更新紅色文化教育的內容,改善傳播紅色文化教育的載體,以健康、多元的紅色文化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共同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
(三)加大“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力度,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認同。首先,政府要加大對湖北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開展紅色文化資料的征集、編輯和宣傳工作。加大對湖北紅色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更好地發揮這些紅色資源教育的實效性。讓湖北紅色文化真正走進社會,走進校園;另外,高校需要有可靠的資金支持,保障湖北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其次,紅色文化的榜樣作用和教學可以為大學生培養文化認同感。科學研究表明,無論是模擬行動、語言能力還是人格結構,都可以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實現。湖北的紅色文化中有很多楷模,比如在長征中帶領四方面軍開辟了上層通道,為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作出貢獻的李先念;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項英;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創始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陳潭秋等。這些英雄的事跡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他們學習的楷模、前行的航標。高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在線閱讀革命先輩的事跡,尤其是學習在面臨挫折和誘惑時,處在革命緊要關頭的前輩們是怎么面對的,體會革命先輩的思想覺悟,堅定理想信念絕不動搖。并就“紅色人物和我”等話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大學生建立對紅色文化的心理認同,讓湖北紅色文化真正走進社會,走進校園,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湖北紅色文化資源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其蘊含的首義精神和英雄精神可以激勵廣大學子思想上積極向上、學習上銳意進取、工作中一絲不茍、生活中艱苦樸素。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將湖北紅色文化融入實踐教學,共同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切實提高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