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羽霏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在“互聯網+”時代,國家大力倡導信息化技術要廣泛應用于職業教育教學中。目前我國中職衛校生源較多,學生文化基礎素質普遍較低,學習興趣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但是,中職生的成長環境是基于信息化爆炸的網絡大背景時代,故而其思維活躍,善于接受新事物,樂于通過網絡獲取更多優質的學習資源。兒科護理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主干課程,傳統授課方式以教師課堂應用PPT課件講授或演示,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較少應用微課、思維導圖等信息化技術于課堂中。因此,基于信息技術支持的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機選取2018級中職護理專業2個班學生共104人為對照組,2019級中職護理專業2個班108人為實驗組。兩組學生均是女生,初中學歷,在年齡、入學考試成績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教學內容 兩組護生均在入學第二學期開設兒科護理學課程,統一使用教材,授課教師、授課計劃、授課進度相同,總學時72學時。
1.2.2 對照組教學方法 采用教師課前布置預習—課堂應用PPT課件講授理論知識—實訓課程分組示教—學生分組練習—學生課后練習,完成作業—操作考試—理論考試—綜合評價的傳統方式授課。
1.2.3 實驗組教學方法 實驗組采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移動混合式學習模式。該教學模式分課前、課中、課后3個環節。
課前:學生預習電子教材,職教云平臺發布微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要求實驗組學生手機下載安裝“愛醫課”、智慧職教云平臺App、思維導圖等軟件。根據授課計劃,利用碎片化時間在“愛醫課”上預習電子教材,并自主完成配套練習題,檢測預習效果。兒科教研組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根據授課內容選擇教學重點或難點,分工合作錄制微課視頻,或在智慧職教云平臺查找相應的優質網絡視頻,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隨時登錄平臺查看班級學生預習情況并及時進行督促管理,并根據學生預習效果調整教學方法。
課中:引入臨床案例分析,指導學生用手機繪制疾病及技能操作流程思維導圖。課中教師采用臨床案例導課,指導學生分小組討論,旨在幫助學生建立臨床思維。在學習每個兒科疾病或護理技能操作的過程中,都貫穿使用思維導圖,按疾病知識或操作流程構建一級、二級、三級等分支結構并逐步豐富完善。同時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思維導圖模式,用手機軟件同步繪制。
課后:進行手繪版本思維導圖作品競賽,平臺發布網絡測評。每一章節內容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在班級進行一次手繪版本的思維導圖作品競賽,評選出優秀作品在班級予以表揚,并在教學平臺上循環展示。每月在智慧職教云平臺推送章節測試題,實行所學知識“月考”制度,要求學生全體按時參與測評,成績不合格者要求加強復習,一周后補考,直至合格。
1.3.1 考試成績 兩組學生學習結束后,均由授課教師出題,統一試卷,期中、期末各進行閉卷考試一次,滿分100分。兩組學生技能考試項目相同,評分標準相同,監考教師均為兒科護理教研組內教師,80分及格,滿分100分。最后采用綜合評定方式評定期末成績。
1.3.2 問卷調查 采用問卷星設計并發布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學習興趣提升、知識點歸納整理、重難點理解記憶、操作流程掌握、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喜歡信息化課堂、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滿意度8個方面。共發放212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12份,回收率100%。
將兒科護理技能考試成績及調查問卷結果輸入Excel 2016數據庫進行百分比統計分析。將期中、期末理論考試成績所得數據輸入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考核成績以(±s)描述,采用t檢驗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學生兒科護理技能考試平均成績比較[n(%)]
表2 兩組學生兒科護理理論考試平均成績比較(±s,分)
組別 期中成績 期末成績實驗組(n=108)對照組(n=104)tP 87.52±3.5 65.18±3.1 37.28 0.000 97.45±2.2 72.78±3.9 43.21 0.000
知識可視化是一種傳播復雜知識的創新手段,運用知識圖譜呈現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前沿及發展趨勢是近年來興起的研究方式[1]。表1~2顯示,應用信息技術支持的移動混合式學習模式中,實驗組學生實訓技能與理論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愛醫課”電子教材的使用,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極大地方便了預習與復習,學生反響極好。微課視頻制作精美、形象直觀,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左右。有效針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深入講解,在智慧職教云平臺上永久保存,與云平臺上其他海量的學習資源一樣,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學習。如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學生要根據小兒不同年齡來決定施救手法,教材闡述簡單抽象,學生理解困難,教師用模擬人示范操作也只能顯示外部動作要點,學生無法理解動作原理,而生動的微課動畫視頻就較好地彌補了不足。
中職學生年齡偏小,文化基礎較差,但可塑性強,綜合素質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移動混合式學習模式契合中職生心理需求與特點,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理論課程上同步繪制疾病知識或技能操作流程思維導圖的過程,有效地整理、歸納了知識要點,在構建知識框架的同時,把枯燥的理論知識化繁為簡,利用線條和圖形甚至色彩對知識層次進行了梳理。表3顯示,90.7%的學生認為提升了學習興趣,75.9%的學生認為有助于重難點知識理解記憶,92.6%的學生認為有助于知識點歸納整理,94.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操作流程的掌握,85.2%的學生認為此過程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
兒科護理不是成人的縮小版本,它的概念比較抽象難懂,如果單純地運用傳統教學方法,容易導致學生理論與實踐完全脫節,培養出高分低能的人才[2]。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起主導作用。教師通過在線資源導學、輔教,信息技術輔助與現場操作結合,利用在線學習平臺進行課堂實時測評,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3],有效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成長。
近年來,以愛課程、智慧樹、學堂在線等為代表的MOOC在線教育平臺,給廣大學習者提供了文本、視頻、圖像等豐富、明快、清晰的學習資源[4]。傳統授課方式形式枯燥單一,較大依賴于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無法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中職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表3顯示,82.4%的學生表示喜歡信息化課堂教學;88.0%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移動混合式教學模式表示滿意。
基于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值得推廣與應用。但研究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問題,車國燕[5]認為,目前中職學校很多教師對信息化的重視不足,加之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導致部分教師不愿主動參與信息化教學實踐。另外,教師在制作微課時,前期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學習研究,才能熟練掌握錄制軟件的使用,視頻拍攝技巧,剪輯、配音處理、美化等技術。教研組部分教師,特別是年長者覺得難度很大。他們對教學平臺的使用不熟悉,無法順利發布網絡測試,或者認為網絡資源的遴選較為花費時間,故而依然愿意選擇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如何進一步提高中職教師的整體信息化教學能力,對兒科護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提升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