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麗美娜·阿地力江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促使人民產生適應感和認同感的精神家園。在漫長的歷史脈絡中,中華民族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整體的精神面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需要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去弘揚與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進步發展以來的突出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道德素養培育的重要思想對當前大學生的德行培養具有重大的作用。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錘煉個人品德和增強自身道德修養是促進大學生全方面發展和提升的有效方式。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質內核與當代大學生道德的培育進行融入和完善是當下的必要之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道德實踐行為過程中的思想內涵和精神觀念等形態的完整體。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德”,“德”與“道”二字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自古以來,道德合為一體,不可割裂。因此,道德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和根本屬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呈現出共通性、傳承性和實效性三個特征。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共通性體現在中國古代傳統德育思想強調道德的修身養性功能,激發個體的內在道德自覺與自省的意識,進一步啟迪個體不斷錘煉道德品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與大學生道德教育所闡述的道德理念不謀而合,從根源處來看皆為督導個體向善,強調德育的自律。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體現為傳承性。傳承是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也是保留中華民族歷史基因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蘊的道德規范體系,這一體系中所蘊藏的道德規范與當今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質內容一脈相承,并且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利于增進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灌注新動力。
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體現為實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將其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有利于增強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煉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的正確途徑,對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具有深刻意義。
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的一種有效途徑就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思想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論這一教學資源,有助于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引領和人格完善方面的作用,推動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達到新高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陶冶人格、樹立理想的一種有效的內在動力。在高校德育中引入中華優良傳統文化,深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的深厚理解,堅定歷史自信和增強歷史主動。每個人自生下來就與特定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文化在無意識中塑造著每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建構特定的國民文化心理。[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以及內涵實質鍛造國民對國家的自信心、歸屬感和認同感。
文化沉淀著這個民族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多年的發展,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更加準確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傳統,對引領大學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價值。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不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夯實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指出了前進的方向。
“文化自信”是“中國夢”的內在文化動因。一個國家要煥發出勃勃生機,實現繁榮昌盛,就需要充分發揮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對于高校大學生群體,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保持信心。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群體賡續中華文明的一種內在要求,也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是至關重要的。[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性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課程創新發展的可行性和實效性。高校是青年學生成才成長、建立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因此,必須發揮好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對于培養具有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信心的新時代青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道德教育的價值是十分重要的,有品德修養的人被稱為“君子”,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惜濃墨去詳細描述道德的標準以及道德的實踐途徑,旨在推動建設人人道德修養高、思想品德素質好的和諧社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務,這不僅推動高校德育建設,有意識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進高校思想道德品質課程教學中,還能培養大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行。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路徑可以從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育人資源、加強相關教師隊伍建設的教師資源、運用校園環境教育的學校資源、利用社會實踐教育的社會資源和發揮互聯網媒體的信息資源等方面展開具體的探索實踐。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首先是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要大力繼承和發展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這一時代背景,就必須精準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土壤。
在當今經濟社會深刻轉型變革、網絡媒體信息魚目混珠以及價值觀念多元多樣的形勢下,需要精準發掘和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當代價值,也需要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重新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新的藝術價值與現實意義。挖掘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有益內容,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掘的精準度,著力推進優良傳統文化要素和大學生道德教育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提升大學生道德課堂的教育水準。其次,深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注重教學融入生活的同時指導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內容入腦、入心,達到知行合一。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大背景下,建設一支高素質、思想境界高、堅定信仰的教師隊伍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是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對象,是實施教育教學全過程的主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傳播者和建設者,對大學生影響深遠。
(1)通過弘揚“修己慎獨”的師道精神,加強自身學術水平
在扎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今天,高校教師更應該秉持著 “修己慎獨”、“樂道自得”、“篤實寬厚”等優良傳統文化德育思想,以教書育人為本,以科學科研為本,切實擔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建設的推動者和示范者。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學術水平,追求知識和真理,不斷精進學問和德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全方位融入大學生教學課程中,深度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3]
(2)通過弘揚“尊師重道”的師道精神,加強自身理想信念教育
社會重視教育,尊重教師,究其原因是教師德高望重,嚴于自律。因此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修身養德,知行合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則,養成自律的良好行為規范,以高尚的道德品行教育學生、感染學生以及帶動學生,使大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進一步加速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德育思想的獨特魅力。[4]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積極推動高校師德內驅力建設是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和有益的途徑。高校教師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充實、拓展和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來充實自己的頭腦,勇于創新,積極面對新挑戰。
(3)通過弘揚“抱德煬和”的師道精神,加強自身道德修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需要教師通過弘揚和堅持道德的實質,孕育謙和、平穩的氣息,提升公正仁愛和責任意識,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和優良的精神風貌去陶冶和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與此同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學生的德育課程中,以自身的道德修養感化學生,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精神重要的文化源泉,也是世界文化思潮繁雜的大背景下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因此,運用校園環境教育的功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必要舉措。
首先,是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張貼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歷史人物畫像、名言警句等,推進“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結合校園內的建筑雕塑等,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5]除此以外,注重對互聯網的運用,重視虛擬校園環境的建設,學校相關新媒體部門可在微博、抖音等互聯網平臺開設學校官方媒體賬號,通過視頻、圖畫、文字描述等大力宣傳校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讓大學生感受到校園之美、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優秀的文化能夠影響人、完善人,進一步實現提升人,人們受到優秀文化的洗禮,從而陶冶情操,得以升華,因此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便成為大學生德育思想的關鍵環節之一。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就需要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傳統的德育教育活動往往更側重于在課堂上理論知識的灌輸式教學,相對缺乏教學活動的社會實踐。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具體形式,利用社會實踐教育的社會資源,有意識地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引領學生親身實踐,例如學校可組織帶領大學生群體參觀本地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博物館或藝術館,引導學生群體了解中國茶道、香道、花道等中國傳統文化,學唱傳統戲劇、研讀中華傳統經典、邀請相關教授組織一系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座活動,通過舉辦中華傳統文化節日增進青年大學生群體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提升自我藝術鑒賞能力的同時,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5]靈活運用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道德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思想源泉。用社會實踐中的親身經歷去加深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新興媒體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模式。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群體能夠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互聯網文化的關系,需要一方面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需要結合互聯網飛速發展這一時代背景,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和創新。
著重探索新的互聯網媒體的新型教育模式,構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利用好網絡先進性、智能性和開放性的特征,也要克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6]在魚龍混雜的網絡時代,積極引導學生堅守本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思想為重要的學習內容,依靠互聯網媒體這一傳播載體形成社會輿論環境,多方位、深層次、立體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平臺,不斷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網絡的影響力,讓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教育益處,給大學生積極正面的方向引領。[7]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上中華民族戰勝種種艱難險阻而流傳至今的精神寶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意識,激發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情感,使其積極投身道德價值觀的建設和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課程利于增進大學生認同感、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以及培養大學生道德品行。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內涵實質,探尋出一條二者貫通融合的教育模式,[8]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熱情的同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培養出既有文化素質又有道德素質的新時代優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