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育中
(青海民族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的不斷推進和持續發展,社會發展驅動力發生了轉變。當前,國家很注重創新發展。自“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理念提出以后,全國范圍內的各行各業都掀起了創新創業的熱潮,“雙創”在國內社會各界受到廣泛關注。在高等教育領域,高校作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主陣地,更要重視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雙創”背景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現實需要,也是高校深入開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大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必然選擇[1]。由此可見,“雙創”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僅關系到創新型人才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以及創新型國家建設等問題,還關系到國家綜合競爭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從現實來看,現階段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有待進一步改進。“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要,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確保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雙創”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責任。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在高校的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地方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助于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而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的實現。
高校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拓寬學生思維與視野,還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引導大學生與時俱進。“雙創”背景下,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與推動下,高校要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元化的形式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應積極采取行動,通過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讓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和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訓練創造性思維、鍛煉實踐操作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還不穩固、辨別能力不強。教師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者,也是其全面發展的促進者,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和創業觀,用樂觀的心態將自身健康成長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聯系在一起[2]。由此可見,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還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在經濟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社會和市場人才需求發生了變化,國家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和自身實際,培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有發散性思維和創新創造能力,還要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能靈活應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雙創”背景下,我國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部署和制定了具體目標,要求地方高校培養出一批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地方高校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有效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不斷滲入創新創業理念,使其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由此可見,“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促進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還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地方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根植于地方經濟和社會需求,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和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有利條件,有效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科研、技術、人才優勢,著力培養能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地方高校要秉承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學校辦學特色,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努力培養能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3]。由此可見,“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立足自身實際和社會需求,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活動,是地方高校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應然選擇,也是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家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因此,我國要深入開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大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當前,我國進入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動力驅動轉化的新時期,國家尤為注重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地位,地方高校肩負人才培養的重任,應高度契合時代發展要求和人才培養需求,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努力培養適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4]。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地方高校開展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和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徑,還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現實需要。“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根據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充分發揮優勢,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助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的實現。
近年來,隨著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出現,受到國家、社會的廣泛關注。高校作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主體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場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受到國家、高校及社會等的高度重視。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改革、實施的政策文件,例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 號)、《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國發〔2017〕 37 號)。相關文件、政策進一步關注創新創業教育,用理論指導實踐的發展,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與推動下,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深化人才培養范式改革、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包括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業界參與、“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深化專業集群建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吸引企業優勢資源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優化課程改革,完善“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高校根據企業的需求探索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將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服務生產流程和價值創造過程相融合,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為主要形式的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進行動態式、多樣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分層次、分階段、全程貫穿創新創業教育整個過程,突出以賽促學,以訓促學,以練促學。建設了一批集教學、科研、實踐于一體的校企、校地共建協同育人平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成立了創新創業導師團、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創客空間、創業街等。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快速發展,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我國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大舉措。但從現實來看,當前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有待進一步加強改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不斷深入,地方高校開始關注創新創業教育,并進行了相應地實踐探索。同時,也有一些地方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未能正確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深入理解創新創業教育,認為它就是要培養創業家和企業家,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一些地方高校僅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中增加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內容;一些高校未能將“雙創”納入學校整體人才培養體系中,過程缺乏具體的執行措施,缺少明確的評價指標和體系。究其原因,是部分地方高校對“雙創”的重視程度不夠,缺少考核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相關標準和激勵機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教學內容,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不夠高[5]。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夠,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對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認識,這既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形成,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地方高校作為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場所,應該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要求,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努力培養新時代創新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從宏觀層面來看,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有的地方高校沒能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從課程設置來看,部分地方高校仍以課堂教學為主,主要包括各個專業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較少涉及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內容,有的在學分考評和教學用時等方面也沒有涉及。雖然有的地方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但很少有專創融合課程,較少涉及學科專業前沿問題和實操性較強的真實案例,課程內容更多的是強調理論知識。另外,還有部分地方高校存在教學過程形式化、創新創業師資力量不足[6]。究其原因,是部分地方高校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創新創業教育課堂體系不夠完善,整體課程設置有待進一步加強。
作為一種具有很強實踐性與應用性的教育理念,創新創業教育對教學實踐環節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實踐基地作為相關支撐。但從現實來看,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有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然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對教學實踐環節的考慮不夠。主要體現為創業實踐基地不足,缺乏深入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所需的基礎設施、專業技術和資金支持。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與推動下,地方高校雖然已經加強了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并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有的地方高校的課程設置仍缺乏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實踐性課程,仍將重點放在理論教學方面,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程度不夠,這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落實[7]。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開展應注重產教融合,強調實踐教學。受傳統教育理念、教育體制、資金支持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高校雖然建立了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基地,但其使用率不高,這制約了實踐教學的開展。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幫扶不到位,創業層次不高;另一方面,實踐平臺不足,有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缺乏深度和廣度,難以實現資源共享。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理論的學習到項目的申請、再到實踐的落實,整個過程要經歷很多環節,且每一個環節的運行都不離開政府、學校、企業等多方力量的協同作用。也就是說,“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僅僅依靠高校,還需要其他力量的共同參與。然而,現階段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沒有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協同機制,雖然一些高校創建了協同培育機制,但沒能從更深層次進行全面統籌,缺乏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與學生專業特點之間的契合點不高,實際育人效果不夠理想[8]。僅僅依靠地方高校一方開展各種創業課程、進行各類創新活動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單一的教學方式方法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也難以培養新時代所需的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參與,還需要和諧、輕松愉快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地方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助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正確認識創新創業教育,合理設置課程,搭建實踐平臺,加強制度保障,確保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
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既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深化認識,充分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刻內涵。這就需要地方高校從立德樹人的高度出發,全面了解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和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立足于學校發展實際和現有條件,深入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立足于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學校發展實際,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導向。地方高校通過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讓學生能夠在把握機會并敢于創業,或在工作崗位上進行創新創造。其次,分層培養,科學定位。地方高校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學習需求制定教學目標,逐層遞進深化,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開展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9]。地方高校作為培養多元化人才的重要主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充分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努力挖掘不同學科的創新點。
課程設置影響著教學效果的落實情況。當前,有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課程體系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優化。這就需要地方高校不斷地推進課程改革,合理設置課程內容,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根據學校已有的課程體系,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設置一定的創新創業通識課程。學生只有通過特定課程的學習才能掌握創新創業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地方高校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自身發展實際,結合學生學習需求,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通識課程,讓學生通過創新創業通識類課程的學習,獲得相應的理論知識。其次,構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不同專業要根據自身條件和專業優勢,有效整合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充分挖掘創新創業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開展創新創設實踐活動,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創新意識和創設實踐能力[10]。最后,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對創新創業感興趣或有創辦企業意愿的學生,地方高校要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和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課程。學校對學生進行專門輔導,向其傳授相關知識,為他們自主創辦企業奠定基礎。
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落實需要實踐基地和平臺作支撐,這就需要地方高校充分整合教育資源,搭建多元化的教學實踐平臺,創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為有效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實踐支持。首先,要加強創新創業教學實踐平臺建設。地方高校要加強與政府、行業企業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合作,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實踐平臺。一方面,推進科技產業園優化升級,助推學生勇于創業,形成創業創業教育、實踐、實驗一體化的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有效整合內部資源,爭取多方力量支持,打造多層次創業孵化器——大學生預創業實踐孵化園,鼓勵學生實踐創業。其次,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打造第二課堂。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定期舉辦創新創業類精品項目、創新創業教育類常規項目,為學生提供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最后,組織引導并舉辦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活動。為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創新創業競賽活動提供良好環境,如舉辦創新創業類論壇、講堂等主題活動和“挑戰杯”“創青春”等競賽活動[11]。
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和有效落實需要良好的保障體系。首先,構建完善的組織機構體系。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除了學校之外,還需要政府、行業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因此,地方高校要加強與政府、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努力爭取多方力量的支持,利用自身的優勢,有效整合學校內部資源,形成多方聯動。政府要不斷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加強對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考核評估工作,確保場地、人員、經費的充足,為有效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保障。地方高校要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辦公室,成立專項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創新創業教育的團隊管理、信息采集、日常工作等事務[12]。其次,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指導服務保障體系。一方面,要加強就業創業教育與指導,完善學生就業創業信息服務工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各種資源,全面了解當前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和大學生就業環境。另一方面,配備一支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教師是確保創新創業教育有效開展的關鍵因素,地方高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校內培訓和校外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如從行業企業聘請具有創業實踐經驗的優秀人員做兼職教師,組建一支專職為主、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
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的有機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重任。這就需要地方高校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需求,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活動,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現階段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課程安排、教學實踐平臺、保障體系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要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創業新格局,推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