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海,羅 煜,樊 威,焦曉磊,蘇 建,鄧 語,王東平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稻田綜合種養是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部署的一種生產方式,在穩定水稻生產面積前提下,實現“藏糧于技,藏糧于地”,達到提高稻田綜合生產能力、綜合生產效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丘區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是轉變農業產業發展方式,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優化種養殖結構,調劑供給側的途徑和重要措施,在推進其發展過程中卻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1.1.1 稻田自然條件差 由于丘區多山多溝地貌的自然條件限制,稻田大多根據地形開墾,面積狹小,高低不一,特別是溝兩邊的稻田底質有的是頁巖或土層淺不保水,落差大易滲漏等諸多因素,致使稻田水稻生產過程中出現嚴重缺水或需及時補水,為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帶來了一系列制約因素。
1.1.2 生產灌溉水源不足 丘區內有能滿足農業生產固定水源的地方較少,有部分塘、堰能補充一部分農業生產用水,在生產季節如果實現稻田滿栽滿插基本不能保證有足夠的水源,因此丘區水稻生產多數只能靠自然降雨稻田蓄積雨水和人為蓄水過冬以備來年生產利用的方式進行稻田農業生產。
1.2.1 生產習慣影響 水稻栽插密度不夠,由于農民普遍存在“秧多一把草、稀谷結大米”的傳統生產觀念,水稻栽插數量大多偏少,通常栽植在6000~8000窩/667m2,基本都達不到10000~14000窩/667m2的栽植數量要求。因此,在稻田挖溝后由于農民栽植水稻基本苗數量還是在傳統栽植的基礎上不進行密植,也沒有利用邊溝發揮邊際作用,對水稻的產量有一定影響。稻田多數不曬田,由于水源的限制,丘區大多數稻田如果放水曬田后,沒有足夠的水源能夠在稻田養殖水產品種需要補水的時候及時進行灌水,影響稻田養殖水產品種生長,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農民為了減少或不造成稻田養殖水產品的經濟損失,大多不會在稻田生產過程中進行曬田,因此,存在放水曬田后影響稻田水產養殖效益,不曬田又影響水稻產量的矛盾。
1.2.2 水利配套設施不完善 由于丘區地形和地勢概況決定了丘區內稻田的配套水利設施修建成本高,配套水利設施不完善,能夠實現自流灌溉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大中型水庫周圍,相對面積較少,雖然有的地方建有提灌站,但較多是明渠,由于渠系過長造成渠系積水多、滲漏大和抽水成本較高等因素,制約了農民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積極性。
1.2.3 稻田工程化改造成本高 由于稻田面積狹小和落差大等特點,實現“小田改大田、淺田改深田、梯田改平田”的工程化改造難度相對較大,改造費用高,提高了稻田綜合種養的生產成本,影響了稻田綜合種養的推廣與發展。
1.2.4 機械化程度低 受稻田自然條件和大型生產機械的限制,稻田生產全過程實行機械化的難度大。目前丘區沒有配套的小型生產機械,只有淺丘和相對平坦且生產道路方便的地方才可以進行機械化作業,丘區其它地方運用機械生產對稻田的田埂損失較大,因此阻礙了大面積開展機械化作業生產,影響了稻田綜合種養的大規模發展。

表1 水稻產量抽樣測算表
1.3.1 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低 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工作,還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和推動,以新型經營組織自主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數量不多,且存在規模小、組織化松散等問題。有些種養農戶獨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并未參與合作社經營或形成種養專業合作組織,其生產規模零星分散,難以形成規模集中,成片發展的生產局面。有的雖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也由于沒有專業人才能和市場有效銜接,不能及時了解商品信息和市場動態,處于發展滯后的狀態。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種養殖所需的各種生產資料和投入品多數以單獨個體進行采購,造成種養成本較高,不能形成發展合力,不利于形成規模化生產。
1.3.2 產品缺乏精深加工 日前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的推廣,大多只解決了水稻和水產品種養殖的生產,多數生產出來的產品還處于原始食材的階段,種養農民只是簡單地進行田間生產,農貿市場直接售賣的原始簡單交易,并不能提升其產品價值。有的種養農民或合作社也只是把養殖水產品或水稻加工成米進行簡單包裝后銷售,沒有方法和途徑開展產品精深加工,種養農民或合作社的生產投入產出利潤率不高。
1.3.3 較少形成產業融合優勢 丘區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中,存在著單純的種養生產,并未找到與休閑體驗、科普實踐、產村融合等第三產業有機的融合發展的切入點,沒有確定發展目標和定位,沒有打造出區域特色和發展優勢,難以發揮該產業可持續發展或對其他產業的互補和帶動發展作用。
加大稻田綜合種養水利、電力、生產道路等配套設施建設,以配套設施改善丘區稻田綜合種養生產過程中的自然條件劣勢,解決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首要限制因素,提高農民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積極性,助推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
稻田綜合種養并不是簡單的在稻田中進行種稻養殖水產品種的農業生產,而是涉及到種植、水產、農機、農藝、農產品加工等多學科多門類的全新綜合農業生產,種養農民只粗略了解和熟悉其中的部分生產工藝,應組織涉農專家組成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協作組,對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骨干、種養業主開展技術培訓及田間指導,解決產業間相互支持、相互協作、相互融合的生產和技術問題,為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技術支撐,促進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
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水產)推廣部門,應深入開展稻田綜合種養相關技術應用理論研究,成果轉化與應用等種養基礎研究。選育適合稻田綜合種養的水稻、水產新品種,如借鑒海水稻培育解決魚稻用水矛盾又不影響產量的深水稻。加大適應丘區稻田綜合種養相關農機的研究,完善其與丘區稻田實際生產匹配度。研究丘區稻田生產農藝等,篩選出適合丘區稻田綜合種養的良種、良法,從科研方面奠定丘區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研究在水稻穩糧增收、稻田綜合生產效益最大、稻田綜合開發利用水平最優的目標前提下,從篩選水稻品種、水稻種植、水產品種及放養最適密度、最佳放養時間、水肥管理、田間工程等方面進行技術集成,總結丘區稻田綜合種養最優技術參數及技術方案,制定丘區稻田綜合種養技術規范或地方標準。進一步探索稻漁兼作、稻漁輪作等種養新模式,在茬口銜接、病蟲草害防控、田間管理、捕撈加工等方面,結合生產規程、質量控制等關鍵技術,從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等方面進行集成創新,助推稻田綜合種養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方向轉變,促使稻田綜合種養向質量效益、安全生態、環保持續方面發展。
政府出臺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從土地、資金、項目、招商等方面引導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將水利、財政、農業、科技等部門涉農資金和項目進行整合,興建示范園區和核心示范片,引導民間資金投入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推動稻田綜合種養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
2.6.1 加快特色優勢品牌體系建設 科學制定稻田綜合種養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及定位,認真挖掘當地稻漁綜合種養特色和優勢,積極推進綠色、有機食品等稻田農產品的生產,塑造健康、生態、特色品牌(商標),提升稻田產品的價值、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建立銷售品牌化體系。
2.6.2 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體系建設 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稻田綜合種養新型經營主體,完善“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以專業化、組織化發展新型稻漁綜合種養,提高稻漁綜合種養組織化、標準化、產業化、社會化程度,完善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的生產體系。
2.6.3 完善產業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以“專家+種養示范戶(示范基地或片區)+種養專業龍頭企業+精深加工企業+輻射帶動戶”的模式,推進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和技術服務配套。從苗種培育、物資采購、生產管理、質量監控、產品加工及營銷等方面制定標準規范,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相關服務,建立完善稻田綜合種養社會化配套服務體系,促進丘區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