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生,任黨芳,康文成,翟鵬程
(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是內蒙古自治區最高等級的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和計量技術研究中心。多年來,經過十幾代計量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形成集計量檢定、校準、檢驗、檢測和科研開發等于一體的多元化格局,特別是近年來,各項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綜合實力有了質的飛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計量工作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維護市場公平、保障人民利益和促進節能降耗等方面的技術保障作用日益突顯,計量技術水平已成為提高地區綜合實力和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和基礎保障。
為深入貫徹《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市場監管規劃》,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的服務發展大局,服務綠色特色優勢產業行動,依據《自治區市場監管局服務綠色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總體方案》,服務自治區奶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深入調研奶業全產業鏈,發掘奶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借助相關資源,共同研究解決制約奶業產業發展問題的措施,助推內蒙古自治區奶業產業鏈實現高質量發展。
采取函詢和現場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產業鏈上下游代表性企業、科研機構、協會等單位進行調研。①走訪內蒙古農牧業廳、內蒙古奶業技術推廣中心、呼和浩特農牧局等對口管理部門,了解國家、自治區、盟市等各級政府出臺的奶業產業發展相關政策、規劃;②聯系部分科研機構,了解奶業產業鏈發展現狀及科研技術服務能力;③通過互聯網信息和文獻調研進一步了解內蒙古自治區奶業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④從奶業產業鏈上下游選取代表性企業開展需求調研。
作為擁有伊利和蒙牛這兩家全國排名前兩位大型乳業企業的省份,內蒙古一直以來將奶業產業作為自治區傳統優勢產業加以培育和打造。經過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已經形成規模化、現代化、全產業鏈發展的千億元級產業集群,是我國奶業振興的“主戰場”和確保乳品質量安全的“主陣地”,奶業產業聚集度高、產業鏈完整。內蒙古奶業產業涵蓋了從飼草種植、奶牛養殖、動物檢疫、生產設備、乳品包裝、乳品加工到乳品銷售等所有產業鏈環節,已形成集上游養殖、中游生產、下游服務于一體的完整成熟奶業產業鏈,產業集聚度全國首屈一指,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維護食品質量安全、提升我國食品制造業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2.1.1 奶業產業振興方面
奶業產業受政策驅動發展速度較快。2018年,為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提振廣大群眾對國產奶制品信心,進一步提升奶業競爭力,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國辦發〔2018〕43號)。內蒙古著力發揮政策協同效應,相繼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內政辦發〔2019〕20號)等一系列政策,對各盟市奶業振興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各盟市都先后制定印發了相應的實施意見和規劃,從政策、措施上進行系統化支持,一體化推動,為全區奶業高質量發展、率先實現奶業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多舉并施,充分發揮黃金奶源帶優勢,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打造加工企業集群,著力發揮政策協同效應,全面推進奶業振興,取得了明顯成效。
2.1.2 奶牛養殖方面
2020年,內蒙古奶畜存欄達到近130萬頭(只),是全國奶產量唯一超500萬 t的省區、產量達到611.5萬t,全國消費的5杯牛奶中至少有1杯就來自內蒙古,奶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內蒙古自治區本土乳業企業——伊利和蒙牛,2021年分別進位至全球乳業第5位和第9位,其中伊利連續8年蟬聯亞洲第一。
2.1.3 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方面
以呼和浩特市為例,依托賽科星等企業,培育出2頭進入世界前100名、30頭進入國內前100名的優秀種公牛(其中1頭居于榜首),目前,呼和浩特市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了100%。
2.1.4 優質苜蓿草種植方面
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兩級大力組織實施技術攻關,開展了35個專項課題研究,伊利、蒙牛種植的本地苜蓿草粗蛋白含量分別達到22.6%、21%,均達到優級品質。
內蒙古在資源狀況、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等方面,已經具備引領全國奶業創新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2.1 短板
內蒙古自治區奶業產業雖發展速度較快,但其發展水平、區域布局、產品結構等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例如伊利、蒙牛等龍頭企業機械化、標準化、智能化水平較高,而其他中小企業生產和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尤其是傳統奶制品生產規模較小,相關領域存在標準空白。除此之外,內蒙古自治區奶業產業綜合競爭力總體不強,奶業產品結構相對單一,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很多高端原料配料和裝備高度依賴進口,科研投入水平也較低。例如,內蒙古自治區乳業企業盡管已經位列全球同類企業前10名,但是在研發投入、創新能力上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鴻溝。而由于標準創新速度一般滯后于行業發展需要,因此一些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受到約束。與此同時,為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內蒙古自治區奶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之路仍任重而道遠。
2.2.2 發展愿景
奶業產業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充滿發展機遇,具有巨大發展潛力。我國目前人均奶類產品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亞洲平均水平的1/2,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的奶類產品消費增長空間很大,奶類消費種類也趨于多樣化。內蒙古自治區依托自身所具有的產業基礎和優勢,力爭把內蒙古打造成集產業先進、研發一流、標準領先、交易公平、交流廣泛于一體的中國乃至亞洲領航發展先行區,將首府城市呼和浩特由“中國乳都”升級為“世界乳都”。
根據調研結果,按照奶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需求總結與計量相關的影響奶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3.1.1 缺乏土壤成分檢測類儀器的校準方法
土壤養分檢測儀、土壤水分檢測儀等快速檢測儀器、校準方法的缺失使得土壤檢測數據不準確,進一步導致對牧草種植等方面的調節與控制出現偏差。
3.1.2 缺乏苜蓿草高質量種植、收割、儲藏的標準體系
苜蓿干草的品質以RFV>170,粗蛋白超過20%為佳。而國產苜蓿草品質普遍達不到此標準,遠遠滿足不了牧場高產奶牛對粗飼料的營養需求,據統計我國牧草缺口約50%~70%,內蒙古自治區自用牧草保障不足25%。因此,為滿足奶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提升國產苜蓿干草品質是目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需要相關部門能夠大力推進育種技術創新及標準建設;開展引進品種技術規范、育種技術規范、繁育基地建設規范等標準研究與建立;開展內蒙古自治區主要牧草品種的標準制定,牧草栽培、制種、收獲加工技術規范的研究;建立牧草品種及產業化應用標準體系,推廣應用實施。
同時,苜蓿草儲藏方面,因大部分牧場企業缺乏苜蓿大型烘干設備,造成因苜蓿草受潮而引起的額外損耗,需要政府對苜蓿草在加工、儲備環節對企業資金進行扶持。
3.1.3 缺乏制定青貯飼料可溶性糖測定方法的統一標準
通常采用硫酸-蒽酮測定可溶性糖,但測定中存在準確度低、平行性差、效率低等問題,急需建立青貯飼料可溶性糖標準檢測方法。
牧場溫室氣體排放缺乏計量監測。牧場碳排放量比較大,缺乏牧草碳匯計量監測,牲畜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技術服務。
3.3.1 缺乏奶制品相關標準
3.3.1.1 缺乏乳品標準物質。目前,國際上奶業標準物質有50多種,而我國僅有20多種。針對乳品中營養成分、微量元素、維生素、農藥殘留、微生物毒素、污染物等方面的檢測缺乏標準物質,檢測結果無據可依。
3.3.1.2 缺乏傳統奶制品技術標準。傳統奶制品多為作坊制作,新研制產品多數因無法及時制定相關技術標準,而導致產品上市受到限制。
3.3.1.3 缺乏小奶種企業操作技術規程和相關標準。奶駝、奶羊、奶馬等小奶種存在缺乏飼養管理技術規范、收購標準、奶粉國家標準、營養指標檢測標準等問題。
3.3.2 缺乏在線計量器具校準方法
乳業加工企業大多采用自動化生產設備,配套計量器具基本嵌入式安裝在整套設備中不易拆裝,拆裝送檢會導致企業停產,且部分計量器具因涉及安全與無菌化生產不具備拆裝條件,故在線檢測成為急待研究實現的計量方式。
3.3.3 缺乏完善的測量管理體系,制約中小企業發展
一些中小型乳業企業,受資金和專業人員等因素影響,存在測量管理體系不完善、測量管理能力薄弱等問題,大大影響產品質量控制。
3.3.3.1 小微企業檢測技術能力薄弱。中小企業受企業規模以及檢測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如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2、1,3-二油酸-2-棕櫚酸甘油三酯(OPO結構脂)、乳鐵蛋白、低聚半乳糖等的測定。
3.3.3.2 中小微企業大型檢驗設備不足。中小微企業受企業規模限制,大型的高端檢測儀器,高精的設備資金投入巨大,而新產品的研發和產品檢測又必須使用到這些儀器,大大制約了中小微企業發展。企業希望政府能夠將一些大型檢驗設備與企業共享或有償協助使用,減少企業短時間內的資金壓力。
3.3.4 缺乏儲料罐稱重系統溯源方法
奶業企業存放奶粉、液奶等的儲料罐稱重系統缺乏溯源方法,無法保證儲料罐稱重系統的測量準確性。
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針對奶業產業鏈調研發現的需求和問題,立足本職工作,提出具體服務內容和措施如下。
4.1.1 青貯飼料可溶性糖測定方法研究
可溶性糖是青貯飼料重要質量指標之一,目前測定方法較多,但無標準檢測方法,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擬與內蒙古草原研究所、內蒙古農業科學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合作,制定青貯飼料可溶性糖測定方法標準,服務對象為優然牧業。
4.1.2 青貯飼料質量安全調控技術體系建設
針對青貯飼料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擬借助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在青貯飼料質量安全防控領域的研究基礎和技術能力,合作研究建立青貯飼料質量安全調控技術體系,主要服務企業為優然牧業。
4.2.1 牧場規范化飼養管理技術研究
針對牧場乳種公牛、犢牛、高產奶牛等飼養缺乏規范化管理,舊標準已經不適用目前牧場發展需要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擬借助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奶業協會、伊利公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資源,合作建立規范化牧場乳種公牛、犢牛、高產奶牛等飼養管理技術,主要服務企業為優然牧業、現代牧業等牧業企業。
4.2.2 牧場碳排放計量技術服務
針對牧場碳排放量比較高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擬組織技術團隊開展牧場碳計量技術服務,為牧場減碳提供技術支撐,服務企業為優然牧業。
4.3.1 開展在線計量器具校準方法研究
本著提高產業的量值傳遞能力,著力解決覆蓋原奶生產、加工、銷售的奶業全產業鏈關鍵環節、關鍵參數的測量的宗旨,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擬解決奶業加工環節存在在線計量器具校準關鍵共性技術難題,該項目擬借助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奶業加工企業現場測試條件,共同開展在線計量器具校準方法研究。主要服務對象為伊利、蒙牛、圣牧、雙娃、蘭格格奶業等企業。
4.3.2 奶業企業能耗在線監測
針對奶業企業節能降耗需求,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擬組織專業團隊協助奶業企業建立能耗在線監測能力,采集能耗數據,實現在線監測。
4.3.3 規范奶業產業鏈上企業測量管理體系
針對部分中小企業測量管理體系薄弱,管理效率低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擬借助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權威專家能力和大型奶企的成熟測量管理經驗,為提高中小企業測量管理能力,提供測量管理體系規范化服務。
4.3.4 儲料罐稱重系統溯源方法研究
針對奶業企業存放奶粉、液奶等的儲料罐稱重系統缺乏溯源方法,無法保證儲料罐稱重系統的測量準確性,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擬組織技術團隊,開展儲料罐稱重系統溯源方法研究,本項目面向伊利公司等奶業企業開展服務。
根據奶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各企業、研究機構、協會的調研情況,針對突出和企業期待解決問題,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立足本職工作,擬為牧場、奶業加工企業及銷售終端的全產業鏈提供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測試技術推廣、碳計量技術服務、能耗在線監測、測量管理體系提升等服務項目,充分發揮各方優勢資源的力量,共同服務奶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服務項目預期成效如下。
通過計量服務奶業產業鏈,研究具有產業特點的量值傳遞技術和產業關鍵領域關鍵參數的測量、測試技術,研究在線計量器具校準方法、研制產業專用標準物質,解決奶業產業鏈中存在的計量技術問題,實現奶業產業鏈的精細化控制,對奶制品加工生產的過程控制和產品質量安全防范起到重要技術保障作用,有利于產品質量提升和企業成本節約,對奶業產業鏈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服務奶業產業鏈,緊密銜接產業需求,聚焦奶業產業發展計量測試技術瓶頸,針對奶業產業中“測不了”和“測不準”問題,開展計量測試技術服務,解決奶業產業創新發展的“卡脖子”計量技術問題,使計量測試融入奶業全產業鏈,助推奶業產業創新發展,有利于提高內蒙古奶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對牧場開展碳排放計量技術服務,提供牧草碳匯計量監測,牲畜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為牧場降碳提供計量技術支撐,同時幫助奶業企業實現能耗數據在線采集、能耗在線監測,為企業節能減排提供技術依據,這些服務有助于奶業產業鏈節能降耗、綠色發展,將促進奶業產業鏈轉型升級。
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的技術力量,協調各方優勢資源服務奶業產業鏈,充分發揮計量的技術基礎和質量基礎作用,實現奶業產業精準化生產和精細化控制,有利于提高奶業產業的質量和效益,推動奶業產業鏈創新發展和升級,實現奶業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