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凌,苗 靜,趙 紅
(山東農業大學 圖書館,山東 泰安 271000)
在大力倡導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下,閱讀推廣研究受到了圖書館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文從閱讀循環理論視角,借助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數據,探討圖書館閱讀服務的相關因素。根據閱讀循環圈理論,人們的閱讀活動由選書、閱讀、回應三個環節組成一個完整流程。“有協作能力的人”居于循環圈的中心,指導人的閱讀活動。而圖書館擁有的閱讀資源,閱讀環境,閱讀反饋,閱讀推廣人與閱讀循環理論的選書,閱讀、回應、有協作推廣人各要素一一對應,因此,閱讀資源、閱讀環境、閱讀交流反饋、閱讀推廣人是閱讀推廣活動的著力點,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應從這4個角度展開調查與研究。
本次調查對象為本科學生,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775份,回收率為96.87%。問卷共擬定了12個問題,內容涉及讀者對于圖書館閱讀資源、閱讀環境、閱讀交流與反饋、閱讀推廣人等方面的看法與認知。
通過現場訪談,與大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和征求大學生對閱讀推廣活動看法和建議,探尋圖書館閱讀服務工作改進的方向。
“您最喜歡參與圖書館的哪一類閱讀活動?”結果表明圖書薦購的閱讀活動更受到大學生的歡迎,通過圖書薦購的方式大學生能更加靈活便捷的獲取所需的閱讀資源。“您是否需要圖書館推薦的圖書書目?”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生需要圖書館的書目推薦,認為圖書推薦對自身的閱讀非常重要。“您喜歡的優秀圖書書目推薦方式是?”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書目推薦最高,其次是閱讀之星推薦、新書推薦、熱點推薦。可見教師的人文底蘊與氣質在教學過程中感染學生,對于大學生的閱讀具有人文風向的引導作用。
“您現今的閱讀模式是怎樣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傳統閱讀為主、數字化閱讀為主、數字化閱讀和傳統閱讀兼有的依次為23%、21%、56%。說明自移動設備的普及,傳統的紙質圖書資源已不能對接讀者的閱讀需求。圖書館應該在數字化閱讀資源的適用性和可獲得性方面多下功夫,完善閱讀資源,提升讀者對閱讀資源的滿意度。
“您認為閱讀環境對您閱讀的影響”,選擇很大、有點影響、基本沒有影響依次為66%、25%、9%。“您閱讀時最青睞的閱讀場所是”選擇圖書館、宿舍、教室、咖啡廳、家里依次是42.1%、20.2%、16.8%、10.8%、10.1%。可見圖書館安靜的文化閱讀氛圍最受大學生喜愛。
“您希望在圖書館提供的哪種閱讀環境下閱讀?”,從結果來看,具有獨特文化氛圍的實體閱讀空間最受大學生的青睞。“您喜歡哪種形式的閱讀推廣活動?”結果表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最受讀者的歡迎,虛實閱讀空間環境更能便于讀者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閱讀活動。
交流是閱讀的延續,通過后期的交流與反饋,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作品。“讀過一本書后是否會和他人分享讀書體會?”,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讀者會與他人分享閱讀體會。“您是否需要閱讀指導,以及閱讀后進行分析與交流?”,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需要閱讀交流和指導。“您喜歡用哪種方式分享閱讀體會?”,結果表明大學生對參與分享閱讀體會的活動興趣較為平均,組織策劃多樣化的分享活動更能符合大學生的求新、求趣、求知的閱讀特點。
“您是否有意愿成為圖書館志愿者參與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愿意參加圖書館閱讀志愿服務,希望通過自身的力量幫助他人,并在閱讀服務的過程中學以致用,提升自身綜合素養。“您希望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參與激勵機制是”調查表明豐富多樣的參與激勵措施為大學生所接受,圖書館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激發讀者的參與熱情。
通過與本校不同年級的本科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咨詢和訪談,以獲取大學生對圖書館閱讀服務工作的意見和建議。①學生表示對授課老師推薦的圖書信息較多關注。②絕大多數學生表示良好的閱讀氛圍和空間環境成為他們選擇參加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要因素。③閱讀推廣活動以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有助于了解并參與閱讀推廣活動,避免因為信息不通暢阻礙讀者參與閱讀活動。
從“您現今的閱讀模式是怎樣的?”調查結果來看,數字閱讀逐漸成為當今大學生新的閱讀方式,數字化時代下圖書館應合理配置數字閱讀資源,滿足讀者閱讀需求。充實并整合館藏數字資源,保障數字資源的實時性,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數字資源。此外,圖書館應完善書目推薦方式,提升圖書導讀質量。書目推薦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從服務對象劃分如新生必讀書目,重點推薦未來大學生活、學業規劃相關書目;就業指導書目,保證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擇業及求職書目需求;以及研究生閱讀書目等。或者可以從提供者角度劃分為館員書目推薦,閱讀之星書目推薦,教師書目推薦。從調查數據和個人訪談表明85%學生閱讀任課教師推薦的書目,說明教師推薦的價值所在,應充分利用任課教師書目推薦的重要作用,擴充知識結構,提升大學生閱讀質量和效果。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邀請學術名家撰寫導讀文章,并在讀書文化周期間為迷茫于書海的新生推薦經典讀物,舉辦推薦書目抽獎放送活動,吸引讀者對閱讀的關注。
完善實體閱讀空間即是圖書館呈現文化內涵的重要手法之一,也是滿足讀者對優美文化閱讀環境向往的重要途徑。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喜歡在具有獨特文化氛圍的實體閱讀空間閱讀,說明舒適的實體閱讀空間對大學生閱讀有著積極地影響,幫助讀者舒緩心情,持久放松地沉浸在閱讀之中。在富有創意的影像體驗空間里,讀者通過影像閱讀、VR閱讀,增強閱讀體驗,感受視覺效果;在文化創意展品藝術空間里,讀者能夠體會濃郁的藝術氣息;在古樸典雅的傳統中式書房閱讀空間,讀者更能夠沉密神采,凈心閱讀。如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設計的“聽雨軒”為新中式閱讀空間,空間墻壁上懸掛長幅水墨字畫,融入傳統美學元素的家具與空間布局營造的環境,具有內斂沉穩的氣質。天津大學圖書館的日新書齋是半私密的閱讀專區,參考傳統書房的設計,以仿明式風格的家具布局,與文人“修身以道”的精神品格融為一體[1]。圖書館應根據本館的特色設計劃分閱讀空間,重新表達圖書館的文化價值,為讀者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調查結果與個人訪談表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閱讀推廣方式最受讀者的歡迎。圖書館應融合新媒介,優化數字閱讀平臺,為讀者開發出新穎獨特的線上閱讀體驗。①簡化數字閱讀資源登陸流程,豐富線上閱讀形式。例如,北華大學圖書館的尚書房閱讀推廣平臺,基于新媒體的深閱讀推廣模式,借助線上線下閱讀活動,幫助讀者克服閱讀惰性,通過易讀、易得、易交流的閱讀方式融入讀者的生活,提升讀者閱讀情趣和閱讀水平。②利用AI技術拓展閱讀服務空間,注重用戶閱讀體驗。AI技術不僅能將閱讀服務更加的智慧化,同時又增加閱讀活動的趣味性與創意性。例如,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的“智能閱讀機器人”借助語音交互、機器人擬人化設計,將智能與社交閱讀融合。提供信息播報、智慧咨詢、引導服務、知識百科、大眾薦書、精讀同一本書等多項閱讀服務功能模塊,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閱讀互動體驗,提高閱讀活動對大學生的吸引力[2]。此外,借助AI技術的自主學習能力,對讀者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同時融合云技術分析讀者借閱數據信息,判斷讀者個人閱讀偏好、閱讀習慣,據此分級設置多種閱讀推廣主題,讓大學生在閱讀活動的選擇上更具針對性,實現閱讀推廣活動的智能化與精準化。
通暢的交流與互動是圖書館閱讀活動的關鍵環節,圖書館應設立交流空間,拓展交互方式,保持閱讀活動的有序性與持續性。①應關注交流空間的合理化設計,設立專門的交流空間,便于閱讀小組交流讀書心得,加深對作品的理解。②圖書館可以充分應用微信的社區功能,供讀者參與互動,分享讀書筆記,如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微信公眾號設置省圖微社區,供用戶交流互動,既增強了讀者的整體體驗,又充分發揮了公眾號的效用[3]。③圖書館應固定好閱讀推廣活動的發布渠道,當讀者遇到問題就能想到在哪里獲得閱讀服務的幫助,此外,還要建立一個通暢的讀者反饋渠道,例如借助微信公眾號的點贊、評論、轉發功能,實時獲取讀者反饋意見,調整閱讀活動的方向與內容,增強閱讀活動的有效性。
閱讀推廣人是閱讀服務中的核心要素,高校圖書館在推廣工作中,要強化閱讀推廣隊伍整體工作水平的提高。①建設協同創新團隊。首先,招聘志愿者,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大學生愿意參加閱讀推廣志愿活動,因此圖書館要積極吸引大學生參加閱讀推廣志愿服務,為推廣團隊注入新鮮的活力,利用大學生志愿者發現大學生真實閱讀需求,輔助推廣活動順利開展。其次,培育閱讀推廣專職館員。設置閱讀推廣崗位,明確該崗位的專業要求,如負責實施推廣項目的策劃、設計、宣傳與實施,從源頭上提高圖書館閱讀推廣館員的能力。②實行閱讀推廣人的激勵機制,提高閱讀推廣人的服務意愿,保障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性。鑒于志愿服務具有無償性,圖書館可以提供靈活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保證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和穩定性。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用戶需求的變化,高校圖書館應準確了解大學生的閱讀需求,在閱讀資源、閱讀環境、閱讀反饋、閱讀推廣人等方面不斷創新和優化提升閱讀推廣服務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