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宏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23)
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 “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高標準建設職業本科學校和專業” 。國家也逐步開展了職業本科教育試點,這一系列舉措都彰顯了職業本科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
職教本科試點為計算機類專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當下制造型企業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數字化轉型,旨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同時國家層面,無論是十三五、十四五規劃,還是 “智改數轉” 三年行動計劃,都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助力企業提質增效的愿景。產業數字化、數字化產業兩重發力為計算機類專業發展給出新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2]。
目前,學科擬重點發展的技術領域將聚焦于以下領域的遴選與重點打造。人工智能方面,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前沿領域,在與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深度融合中,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建設重點行業的人工智能數據集,發展算法推理訓練場景,推進智能醫療裝備、智能運載工具、智能識別系統等智能產品的設計與制造。
工業互聯網方面,核心是把ICT技術和工業制造深度融合,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組織模式,重塑商業模式。我國 “十四五” 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要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打造自主可控的標識解析體系?!豆I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過去三年是工業互聯網起步發展期,未來三年是工業互聯網的快速成長期。
區塊鏈方面,區塊鏈發展要在數字時代發揮激活數字要素的作用。區塊鏈技術產業是數字經濟下的一個具體分支與支撐,要發揮區塊鏈與豐富數據、應用場景結合的優勢,特別是區塊鏈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從而賦能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3]。工業軟件方面,十四五期間主要聚焦于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類發展,研發設計類軟件、生產管控類軟件和工業互聯網平臺這三類工業軟件,是后續國家政策扶持的主要領域。
連續四年,工業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發展工業互聯網,提供更多的具有共性的研發平臺,助力中小微企業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傳統產業正加速數字化改革,加快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的進程,江蘇作為長三角地區的核心,是當前信息技術產業的主要發展高地,江蘇將智能產業作為 “十四五” 期間具有核心地位的創新目標,實施以人工智能為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工程,以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移動通信、量子科技、航空、軟件等重點領域為牽引,部署一批與智能產業緊密聯系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開展基礎軟件、高端工業軟件和核心嵌入式軟件等協同發展。
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有關的職業不斷涌現。信息技術的短板逐漸從缺市場、缺政策等轉移到了缺人才。缺具有交叉知識結構、良好綜合素養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缺不僅具有全球視野與全球思維,而且還應擁有創新、合作、發展和服務意識的人才。
高校的主要職能是人才培養。對于應用性非常強的計算機類專業而言,要了解社會需求,緊跟時代步伐。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往往要經過公司的崗前培訓,才能慢慢適應實際的工作內容和節奏。公司對應屆畢業生的評價也是 “現在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看似什么都會點,實際上卻沒有精通的技能,專業優勢不明顯” 。因此,計算機類專業的設置目前來看,和社會實際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4]。
課堂是大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途經,課程是核心。但是目前的課程設置比較單一、滯后,學生對整個計算機課程體系沒有一個完整的把握,比如,學完 “數據庫” 這門課程后,很多學生不知道具體的應用,而且接受更多的是一些陳舊的理論。
教材是課程的主要載體和形式。計算機專業相關知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新換代非常快,我們要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去對待。高校所使用的課本也要緊跟技術時代潮流,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前提下,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不至于與社會實際脫軌。
計算機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理論與實踐結合很緊密。然而我們的實踐教學卻沒有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往往只是停留在了應付考試,實驗驗收結果過了就行。這使得學生在畢業求職的時候,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企業需要的是技能型的人才,掌握一項技能,在畢業求職過程中更容易脫穎而出。
專業整合,做好每個專業的專業建設規劃,圍繞學校主干專業,走工業信息化之路,辦好工業信息化專業集群。集全力、集資源打造人工智能專業,發揮牽引發展作用,辦優、辦好專業的同時,構建 “智能+” 培養模塊,同其他專業融合發展,繼續深化 “精信息技術、懂制造技術” 的復合型人才發展方向。
以信息技術產業高端及信息類高端崗位,探尋計算機類人才的 “高層次” 內涵,圍繞創新性、復合性、行業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職業本科高層次的特征要求,清晰每個專業的 “高層次” 內涵與發力點。全程貫穿 “創新型” 培養,強化學生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為產業發展注入創新突破的活力。
本科專業根據各自的特點和辦學情況,探索形成具有各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探尋計算機類專業技術技能積累與內化規律,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按照能力導向、項目貫穿、螺旋迭代的方式,崗課賽證一體,建成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歷教育、社會培訓和職業培訓有機統一。
個性化人才培養。謀劃好面向學生個體的定制教育,未來5年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將會更加充分,教師角色會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也會發生變化。教學過程的數據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過程數據的價值,讓學生的學習看得見、可追蹤,激發引導學生不斷地學習;逐步建立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課程庫,特別是專業類課程按方向歸集,為學生個性化成長提供充足資源。
不斷加強建設中高本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首先需要分析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職業上的能力特征與內涵,一體化設置中等、???、本科職教各學制段的培養計劃,并付諸實踐,發揮本科職教引領帶動作用。按照 “目標分層、分階培養” 形成以專業基礎類、技能類、實踐類、拓展類課程為主的課程結構。
要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是關鍵的落腳點。學校在設置課程的時候,要考慮時代和社會的實際需求。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課程體系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實時更新。根據技術發展方向及用人單位需求,及時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內容,使學生畢業的時候能夠快速適應職場。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學科之間不再是互相獨立的關系,學科交叉融合成為一種趨勢。計算機作為一門工科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術和實踐能力,還需要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的知識。這些豐富的課程體系,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因此,學校應該設計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5]。
科學研究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反過來又可以提升科研水平。將科研成果努力轉化成深入淺出的教學內容,將科學研究的方法融入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教研、科研工作與教學、生產實際相結合,以服務區域產業、參與企業信息化建設為目標,深入推進和加強科技創新工作,充分利用省、市、區各類平臺,以應用型科研為重點,重視成果轉化,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
建設科研社會服務及育人載體雙職能的工程中心(研究院、技能大師)。探索實現教學、科研、工程三項互動的舉措,將企業要素引入育人環節中,力圖將科研項目與企業項目緊密結合,將創新型人才培養落到實處。
雙創元素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發揮國家級雙創基地的平臺作用,打造技術技型能創新服務平臺,促進創新成果與核心技術產業化,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行業的深度合作,建設兼具科技攻關、智庫咨詢、英才培養、創新創業功能,體現學校特色的產教融合平臺,服務區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除扎實的理論學習,更需要配合良好的實踐教學建設。學校應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謀劃布局 “工業信息化” 架構下的教學實驗實訓環境,建設 “兩個中心一個基地” ,即工業軟件工程中心、智能工程中心和企業人才培養基地。
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方面,加強與行業企業、科研單位以及兄弟院校之間的合作,探索并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踐教學合作關系,加強利用實踐教學環境建設的成效,不斷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探索實驗室開放運行模式。發揮省級工業軟件工程研發中心的作用,開展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實驗室開放運行。將創新人才培養與實驗室開放管理相融合,力促科技團隊等進駐實驗室,開展創新性活動,培育優質創新團隊。將服務專業競賽、服務學生科技項目、服務教師科研項目等融入實驗室常態化開放中。
完成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智能工程等實訓基地、工程中心等專業實踐載體的建設以及SDN網絡、網絡協議分析、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實訓基地的建設。
職業本科計算機類專業建設任重道遠,人才培養需要好的專業建設提供保障,需要高校、市場、政府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職業本科計算機類專業建設不會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越來越完善的專業建設,為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