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同
(中國電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05)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日益成熟,其已滲透到了我國的各個領域,而電子書、VR 圖書的問世,更是對紙媒編輯產生了強大的沖擊[1]。雖然紙媒編輯在內容導向、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擁有著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由于對數字化的了解不透徹,以及對相應信息技術的掌握不成熟,使他們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背景下一直處于劣勢,而轉型所帶來的茫然和無措,更是進一步加重了他們對職業(yè)未來發(fā)展的恐慌,所以應在立足數字出版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出版經驗的歸納和總結,來明確轉型的路徑,進而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提高媒體的出版能力,以及實現(xiàn)科學的維護運營和質量提升[2-3]。
數字編輯主要是指借助計算機、網絡等技術手段,來全方位地處理圖像、視頻、文字等內容,從而使最終的作品能夠符合相應的出版和發(fā)布標準。其工作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選題策劃、編輯加工、校對審核、維護運營等,而出版領域的數字編輯主要分為內容編輯、技術編輯等。
從編輯出版本身來看,紙媒編輯主要負責的工作既包含文字、圖片等信息的整理,又包括相應的視頻、界面設計,因為數字化技術其本身有著較高的技術含量,所以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想更好地優(yōu)化出版的結構,就需要出版人員共同操作,協(xié)同配合,從而借助對相關資源的有效整合,來以局部帶動整體,進而更好地發(fā)揮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不僅如此,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一要與印制、美編等出版人員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和溝通,二要與設計人員、計算機程序員等加強合作交流,所以對于數字編輯來說,其既需要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又需要具備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從而通過對全局的統(tǒng)籌、對細節(jié)的把控,來助力該行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紙媒編輯平常的工作主要是與文字、圖片打交道,所以他們最常用的工具也就是文字、圖片的編輯軟件。但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編輯人員除了要具備上述技能以外,還需擁有視頻采集處理以及APP 使用操作的能力,所以如果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就會導致他們無法很好地勝任相關工作,從而影響實際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從年齡的層面上來看,紙媒編輯的年齡普遍都比較大,所以在年齡因素的限制下,會使得他們對于新的技術、新的理念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從而導致在實際的工作中,一旦遇到要使用新技能的時候,就會尋求他人的幫忙,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編輯人員對于新技能的了解依然是不足的,所掌握的新技術依然也是不夠的,而最終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他們會與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相脫節(jié),所以技能上的恐慌會成為其工作以及晉升的一大阻礙。除此之外,對于年齡稍長的一些編輯人員來說,雖然他們可以去瀏覽一些相關的微信公眾號以及APP 上的新聞,但是從思想意識上,他們并不覺得自己可以勝任移動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媒體工作,所以這種心理也會影響實際的工作質量。
由于編輯出版自身的屬性,使其擁有著非常明顯的局限性,那就是時效性不強。具體來說,不管從出版的角度上來看,還是從新聞的方面來考慮,時效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而要想強化這一要素,就需要提高編輯出版的效率以及使新聞更加簡潔明了。特別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受眾可以借助智能手機隨時隨地瀏覽相關的新聞信息,因此對于編輯出版人員來說,只有具備先進的理念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和媒體的新形勢,這也直接說明了紙媒編輯向數字編輯轉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由于很多的紙媒編輯并不注重對新媒體客戶端新聞的深加工,從而導致所編輯的內容沒有很強的時效性,由此也暴露了其理念的滯后性和局限性。
要想實現(xiàn)紙媒編輯向數字編輯轉型,首先就要把目光放到思想認識的轉變上,從而通過對互聯(lián)網的深入了解,來構建更為科學的用戶思維。具體來說,對于編輯出版人員來說,他們也是互聯(lián)網用戶中的一員,但是如果因思想的局限性,使得他們對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商業(yè)模式一無所知或者說并不十分了解,就會使得流量變現(xiàn)和跨界融合變得非常難以實現(xiàn),這樣一來不僅會影響實際的工作效率,還會成為該行業(yè)穩(wěn)步推進的一大阻礙。不僅如此,對于傳統(tǒng)的編輯出版來說,大多數的編輯人員都處于被動的地位,而這其中最為突出的體現(xiàn)就是與讀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是非常少的。與其相比,數字出版主要借助的是線上的運營手段,從而通過與用戶之間的直接互動,來打破之前那種被動的狀態(tài)。所以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編輯出版人員應強化對互聯(lián)網商業(yè)模式的學習,從而使自己既能夠掌握相應的新技能,也能夠跟進該行業(yè)的發(fā)展步伐,進而通過對數據流量的關注與分析,來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和精準服務,從而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還能拓展該行業(yè)的發(fā)展鏈和產業(yè)鏈。除此之外,編輯出版人員也可以借助公眾號的打造,以及培訓活動的開展,來更好地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完成自我轉型。
在紙媒編輯向數字編輯轉型的過程中,一定要對該行業(yè)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相應的條例有足夠的了解,而這其中既包括與紙質出版物相一致的法律法規(guī),也包括數字編輯和互聯(lián)網出版的有關規(guī)定,從而通過法律意識的強化,來規(guī)范相應的工作行為,在此基礎上嚴把內容導向關。除此之外,對于編輯出版人員來說,他們一定要明確什么是自媒體產品,什么是出版物,從而通過厘清兩者的區(qū)別,來把控好版權等敏感問題。比如,在制作一些音頻節(jié)目時,節(jié)目文案是作者自己寫的,但是所應用的背景音樂,卻是從網上下載的,那么如果要對此音頻節(jié)目進行出版的話,就會涉及版權方面的問題。
1.積極學習數字出版理論知識
編輯出版人員應學習相關的考試書籍,比如《數字出版基礎》以及《數字編輯基礎理論》等,從而借助對各類書籍的深入學習,來構建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進而在實際的編輯工作中能明確各種數字化技術最為合適的應用領域,以實現(xiàn)出版的智能化和現(xiàn)代化。
2.做中學,學中做
要懂得做中學,學中做。以電子書來說,在其制作的過程中,發(fā)布終端和呈現(xiàn)方式的不同會使得其對媒體元素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實際的制作中,可以借助移動端、電腦端等輸出格式,來更好地滿足相應的制作需求。并且在制作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在立足于使用不同設備的基礎上,來對音頻、視頻等進行調整。比如,對于手機這種移動終端來說,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在線瀏覽的需求,應適當地調整圖片、音頻的大小,而這不僅可以提高整本書的加載速度,還能避免出現(xiàn)卡頓的情況,以提高用戶的閱讀體驗。
3.沉心靜氣反復測試
對于數字出版物來說,功能和技術是其最終效果呈現(xiàn)的關鍵。與紙媒產品相比,數字出版物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不管是審稿編校,還是內容版式的修改,都要借助相應的多媒體軟件。所以對于數字出版物來說,其軟件承載是一個整體,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會影響整體工作流程。因此,只有實現(xiàn)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地精準把控,才能確保最終的呈現(xiàn)效果,那么在此過程中就需要相關人員靜下心地來進行反復測試,進而為用戶呈現(xiàn)最好的作品。
目前,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背景下,移動屏讀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這就導致讀者對信息的內容以及相應的視覺設計有了更為嚴格的要求,而如何吸引讀者的眼球,就成為了轉型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一個問題。首先,從數字出版物本身來看,不管是圖文還是聲像,借助的都是界面呈現(xiàn)的方式。所以對于數字編輯來說,他們需要對用戶界面設計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而對于屏幕產品來說,用戶的界面設計是其的重要構成,而其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狹義上主要指的是視覺上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借助獨特的設計,來吸引用戶的注意,進而通過設計感的增強、色彩的搭配運用,來更好地刺激用戶視覺,而在此過程中需要把控兩個方面,一個是使用場景,另一個則為用戶特點。在廣義上主要是指人機交互產品結構上的設計表現(xiàn)。
對于編輯出版人員來說,應借助移動多媒體等系統(tǒng)軟件,來實現(xiàn)作品的最佳呈現(xiàn)。但是在與相關的設計人員進行溝通時,可能會出現(xiàn)對作品視覺風格理解不同的情況。具體來說,從編輯出版人員的角度上來看,他們會非常看重用戶界面設計的邏輯性,所以在視覺方面上會牢牢把握住作品的調性,而這就會導致其傾向于莊重的插畫風格。但是對于設計人員來說,他們更支持選用清新淡雅的風格。所以在這樣的分歧之下,就需要編輯出版人員通過對視覺設計知識方面的深入學習,來更好地明確色彩構圖的搭配,以做到學以致用,進而通過審美能力的提高,來更好地遵循實用、美觀的設計原則,在此基礎上牢牢把控好出版物視覺設計這一關卡。
通常情況下,內容的初審和編校都是由責任編輯來負責的,而圖片、稿件和界面的修改等主要是由美術編輯以及技術編輯等人員來完成。但是對于編輯出版人員來說,他們在實際的工作中也應基本掌握各種多媒體要素的剪輯,明確相應的編輯原理,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獨立完成相關的操作任務,還能與其他的專業(yè)人員進行細節(jié)修改的深入交流。以文字來說,可以借助字體的適當調整來使其更好地適應屏讀,而在此過程中出版人員一定要留意因文件格式不同,避免在轉換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特殊字符變形的問題。除此之外,要想更好地適應數字閱讀的多元化需求,還應注重動態(tài)化媒介與靜態(tài)化文字的融合。而在圖片方面上,應在立足于沖擊力、組合創(chuàng)新以及表現(xiàn)力等方面的基礎上來進行圖片的篩查,而在此過程中需要編輯人員能夠熟練掌握至少一種像美圖秀秀這樣的圖片處理工具,從而通過對不同圖片格式特點的有效分析和了解,來明確數字產品的適用范圍,進而通過不同終端設備圖片大小的適當調整,以及色彩和比例的有效掌握,來保證作品的呈現(xiàn)效果。而對于音頻來說,應與文稿進行同步編校。這是因為借助此方式,一是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稿件中存在的知識性問題,二是能為后續(xù)人員的審稿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而在此過程中,還應注意演唱者以及主播的發(fā)音、語調等,進而通過對口語特點的有效把握,來提升語言質量和聲音的和諧度,而將其傳到服務器之后,還需要注意音、詞是否同步和流暢。而與音頻不同,視頻不僅會有畫面的呈現(xiàn),還會有字幕,所以在此過程中,編輯人員還應注意字幕是否有錯別字,同時也要側重考慮音畫的同步性。另外,在制作視頻的片頭時,還要注重整體風格的一致性,進而通過對內容的精準剪輯來體現(xiàn)產品的核心內涵,并且在上傳到服務器之前,還可以借助軟件壓縮等工具,來提升用戶的觀看體驗。最后是界面。通過對用戶思維方式、視覺舒適度的全面考量,來使界面轉場保持高度的流暢性,與此同時,還應注意界面元素的匹配度以及場景的節(jié)奏、情緒等,從而通過協(xié)調界面中元素的色調、方向等,來保持同一板塊板式的一致性。不僅如此,一旦進行了相應的改版工作,就應重新進行審核校對,與此同時,還應密切留意是否存在細碎亂碼以及功能按鈕與后臺內容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問題[4-5]。
首先,應對現(xiàn)有的社交平臺和視頻平臺有足夠的了解和充分把握。當前常用的視頻平臺有騰訊、優(yōu)酷、愛奇藝等,而音頻平臺主要有荔枝FM、喜馬拉雅FM 等。而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自媒體平臺主要有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其次,要想實現(xiàn)紙媒編輯向數字編輯的轉型,還應注重自身媒體素養(yǎng)的提升。具體來說,編輯出版人員應根據不同平臺的實際需求和要求,來調整宣傳文案的內容和呈現(xiàn)方式,從而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例如,在當前的疫情背景下,我們可以以“抗疫”為主題,以短視頻等平臺為陣地,進而借助手繪長卷、主題海報等形式,來表達全國人民抗疫的決心和毅力。最后,對于編輯出版人員來說,還可以通過與運營編輯的積極溝通和交流,來進行及時動態(tài)調整,以確保產品線上數據的科學性和時效性。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技術的日益成熟,使數字編輯的轉型工作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對于編輯人員來說,應通過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全面把控,來實現(xiàn)自我的轉型和素養(yǎng)的提升,進而成為我國編輯出版行業(yè)發(fā)展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