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盟,劉超攀
(商丘學院應用科技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5W1H”分析法,也稱為六何分析法。美國政治學家拉斯維爾于1932年提出“5W”分析法,經后人不斷運用和總結,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5W1H”的分析方法?!?W1H”主要內容是對選定的項目、工序或操作,都要從原因(Why)、對象(What)、地點(Where)、時間(When)、人員(Who)、方法(How)6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作為一個比較經典的分析方法之一,在企業管理、圖書檔案管理、教學科研等方面應用較為廣泛,有效論證了事件的真實性、公正性和可靠性。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一詞最初來源于1987年美國AAHPERD組織提出的體適能健康教育計劃。WHO對體適能的定義是,除了應付日常工作之余,身體又不會感到過度疲勞,并有余力去享受休閑及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體適能被分為健康體適能和競技體適能,如圖1所示。

圖1 體適能分類圖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最早由Sherrington C.S和Lashley K.S二人提出,在行為和腦神經科學領域應用較為寬泛。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絲(Ayres A.J.)依據對腦功能的鉆研和實驗結果,最終提出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整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并作出反應。感覺統合訓練的關鍵不在于增強運動的技能,而是改善大腦皮層處理感覺器官從外部感知的信息,主要包含前庭、肌肉、關節、皮膚觸摸、視、聽、嗅等多種刺激,并將這些刺激與運動相結合,從而預防和矯正感覺統合失調。
為降低幼兒的感覺統合失調率,普及感覺統合訓練,加強幼兒園體適能課程的科學性和幼兒體適能培訓場所的規范性,能增強幼兒體質和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產生,培養幼兒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以幼兒園體適能課程引入感覺統合訓練的“5W1H”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庫以“‘5W1H’分析法”“幼兒體適能”“感覺統合理論”為關鍵詞分別搜索相關資料,結合有關幼兒的書籍,為本文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1.2.2 “5W1H”分析法運用“5W1H”分析法,以幼兒園體適能引入感覺統合訓練的原因(Why)為導向,分別對參與主體(Who)、目標問題(What)、實施流程(When)、實施場所(Where)以及實施方法(How)進行探討。
1.2.3 邏輯分析法對搜集到的文獻資料和書籍進行歸納、整理、比較和分析,總結幼兒體適能課程引入感覺統合訓練的理論基礎,探討具體實施方法。
2.1.1 幼兒感覺統合失調人數較多任桂英等人在《兒童感覺統合評定量表的測試報告》一文中對北京城區1 994名3~6歲幼兒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行為問題幼兒中有76.1%的幼兒有感覺統合失調, 其中34.2%的幼兒是重度感覺統合失調。單毓芬等人在文章《南京市鼓樓區2 539名學齡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調查研究》中對南京市鼓樓區2 539名幼兒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幼兒的感覺統合總失調率為33.67%,其中男幼兒感覺統合失調率明顯高于女幼兒(P<0.001)。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現代化都市家庭中,幼兒感覺統合失調的比例高達85%以上,其中約有30%的幼兒為重度感覺統合失調。在臨床醫學中,感覺統合失調是不被認可的一種臨床疾病,需要藥物與康復訓練的共同作用下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感覺器官對外界的環境刺激信息無法在大腦的神經系統中進行處理和整合,從而導致機體不能和大腦神經系統同步,最終導致各種障礙并表現出來,影響身心健康。感覺統合失調主要包括前庭失衡、觸覺過分防御、本體感覺失調、學習能力發展不足和大年齡特殊問題5個方面,具體表現為喜歡轉圈,轉的時間長且不頭暈,走路東倒西歪;害怕陌生環境,過分依賴父母,偏食,吮吸手指;動作模仿不到位,力度和速度控制較差,經常損壞玩具,跑起來難以按指令停止;理解能力差,語言能力發展遲緩。感覺統合失調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嚴重時可能引起自閉癥。
2.1.2 家長對感覺統合理論和訓練了解甚少感覺統合理論最早是愛爾絲(Ayres A.J.)博士在美國提出并根據實驗結果以及感覺統合失調的癥狀制定出父母填寫的調查量表。1985年,中國臺灣學者鄭信雄依據我國的文化背景,將量表分為前庭、觸覺、本體感、學習能力及大年齡特殊問題5項,共58道題。經過測試,得到了較好的信效度。任桂英等人引用該量表也得到了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最終測試的重測信度為0.47~0.72,同質信度為0.44~0.63,分半信度為0.68~0.77。直到1992年,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所與臺灣地區陳文德創辦的“奇德兒腦力開發教育聯盟”合作,向大陸逐步引入了感覺統合訓練方法,但其被引進后只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進行發展和研究,并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普及,感覺統合訓練也只停留在研究階段。家長對感覺統合理論和訓練相關知識沒有太多渠道可以去學習和了解,甚至不知道其存在。
2.1.3 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經營不規范進入21世紀,幼兒體適能培訓場所成為熱門場所,全國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紛紛建立幼兒體適能培訓館。隨著場館建立越來越多,感覺統合訓練被引入幼兒培訓場館。但由于家長對感覺統合訓練了解甚少,培訓機構給感覺統合訓練賦予了神秘色彩,在對幼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時,以感覺統合訓練為特殊教學,拒絕家長在旁邊觀看。這樣的培訓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對感覺統合訓練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一方面,家長對感覺統合訓練了解甚少,幼兒參與短期鍛煉效果不明顯,教學效果缺乏趣味性,對教練員的教學資質沒有統一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缺乏一個監督管理的領導群體,任由幼兒體適能漫無目的發展,沒有根據我國幼兒的生理特點制定發展規劃,導致出現“大城市無發展,小城市沒有聽說過”的局面。
幼兒園、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高校體育類專業和家長要以政府統一指導,根據政府下發的文件,幼兒園和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結合感覺統合訓練五大領域的特點,設置完整的教學體系。高校體育類專業開設幼兒體適能教學課程作為必修課或者選修課,培養一批具有較強體育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學的能力和“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除幼兒園外,家長應支持幼兒參加體育類的培訓班,利用家里資源,結合感覺統合訓練方法開展親子游戲娛樂活動,增進親子感情,豐富幼兒的業余生活,使幼兒健康成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階段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基礎階段,其教育內容是全面性的、啟蒙性的,主要可以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5個領域。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幼兒園作為啟蒙性教育機構,應正確引導幼兒的身心發展。
2.3.1 解決的問題首先,根據感覺統合評定量表,在五大評定領域中,結合幼兒各領域感覺統合失調程度針對性地進行感覺統合訓練和課堂教學,從幼兒角度出發,樹立幼兒自強不息、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精神,培養幼兒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改掉幼兒身上因感覺統合失調產生的不良習慣,降低整體幼兒感覺統合失調率;其次,規范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在遵循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管理人員及教練員應向家長普及相關知識,場館內張貼基本知識和海報,教練員授課結束后,應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的上課表現和上課效果,并告知幼兒某項身體素質的優缺點,讓家長時刻關注自己孩子;最后,普及基本感覺統合理論知識,感覺統合理論知識近幾年比較熱門,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培訓機構和專家研究方面,缺少相關政府部門的普及,家長本身事業壓力大,可能會忽略這方面知識,因此幼兒園應把“家園合作”落實到位,積極開設感覺統合理論知識講座,邀請相關專家為家長普及相關知識。
2.3.2 課程設計原則從生理學角度來說,由于幼兒個體的差異性較大,可塑性較強,要根據幼兒身體生理特點制定教學方法,避免意外發生。幼兒的骨骼組成成分中,軟骨成分、水和有機物較多,無機鹽較少,骨密度較低,因此骨骼富有彈性而堅固性不足。幼兒關節面軟骨較厚,關節周圍韌帶較多,肌肉細長,關節活動范圍優于成人,但牢固性較差,容易造成脫位。根據幼兒骨骼和關節特點,課程教學時,應注意幼兒走、跑、跳以及做動作的姿勢,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正確的身體姿態。由于幼兒骨化過程較晚,軟骨成分較多,因此不能做負重性和靜力性動作,防止形成脊柱側彎和骨盆變形,可以進行一些自重性運動,如10m往返跑、跳跨欄等,課程結束前,應帶領幼兒多進行一些柔韌性運動,保持韌帶的柔韌性及關節活動度。
從神經系統來說,幼兒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發展不平衡,活動過程不穩定,神經細胞工作耐力差,易疲勞。因此,課程內容設置要生動、活潑和多樣化,穿插游戲和團結合作類的項目,避免枯燥乏味,吸引幼兒主動參與課程,注意安排短暫休息,使幼兒精神飽滿、不易疲勞。由于幼兒第一信號系統占主導地位,對具體的信號能產生條件反射,模仿能力較強,但第二信號系統相對較弱,思維能力較差,對抽象的語言不能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多用直觀形象的方法教學,用動作示范刺激幼兒條件反射,充分發揮幼兒的模仿能力。
根據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的原則,由政府發布文件,組織各個專家和學者根據目前學齡前兒童所存在和潛在的身體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環境因素及家庭因素等,設計調查問卷和實驗流程。各地幼兒園和幼兒體適能培訓場所可以根據問卷和實驗積極測試,并將所得的結果反饋給專家和學者。專家和學者根據數據分析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并制定出符合幼兒的教學目標和具有代表性的鍛煉方法,將幼兒體適能課程引入感覺統合訓練的宣傳片,由政府出面和各家自媒體合作,加快由政府主導型向政府-市場合作型的轉變。幼兒園、幼兒體適能培訓場所以及家長應根據現有的鍛煉器材,遵循“一物多用”原則,最大限度地為幼兒提供科學的鍛煉。組織建立幼兒體適能協會,將感覺統合理論和感覺統合訓練作為幼兒科學鍛煉的主要指導方針,成立相關協會方便管理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規范幼兒園的體適能教學,舉辦專屬幼兒的具有競技性、趣味性、表演性的比賽以及親子活動,制定幼兒體適能行業發展藍圖,指導幼兒園和幼兒體適能培訓場所規范教學和科學鍛煉。
以幼兒園和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為主,高校體育類專業向兩地輸送人才,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快速引進感覺統合理論和訓練。根據幼兒園指導綱要,應開展多樣性的戶外游戲和體育娛樂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用體育教學的手段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降低感覺統合失調的發生。不管是教師還是教練員,都應根據體育技能學習的“泛化、分化和鞏固自動化”3個階段以及幼兒身體生長發育的生理特點,采取幼兒感興趣方式開展體育活動,主動吸引參與,提高其協調性和靈敏性,培養幼兒勇敢、堅強、不怕艱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團結協作的態度。
2.6.1 政府方面各地政府應組織專家學者成立幼兒體適能協會,邀請高校教師進行指導,制定幼兒體適能行業發展規劃,成立之初對幼兒進行問卷調查和實驗,結合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育專業及幼兒的身體生長發育特點,制定具有代表性的教學內容、方法且還應定期舉辦幼兒體適能教練員和高校教師的交流會。
2.6.2 幼兒園方面幼兒園應邀請專家或者高校教師講授關于感覺統合理論和訓練的講座,普及幼兒家長感覺統合理論知識,加強“家園合作”。幼兒園應積極采購教學器材,體適能教師應根據器材特點及幼兒感覺統合失調的常見表現,把握“一物多用”和“一物多練”原則,制定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幼兒上課積極性。
2.6.3 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方面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應在場館內粘貼感覺統合理論相關知識和海報,烘托教學氣氛,提高家長對機構的信任,樹立該機構良好形象;并積極和各大商場和政府合作,舉辦親子活動。課程結束后,教練員應多和家長溝通,反饋教學效果及幼兒的表現情況,普及感覺統合理論相關知識以及感覺統合失調的常見表現。
2.6.4 體育類高校方面體育類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和幼兒的身體發育特點,開設相關的教育、生理、心理和衛生等方面課程,降低幼兒的同失調率,保證幼兒健康成長,推動幼兒體適能行業發展。
2.6.5 家庭方面家長在工作之余應多陪幼兒參加戶外娛樂活動,領略田園風光,感受大自然氣息,多參加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舉辦的親子活動,增進親子間感情。根據言傳身教原則,家長應時刻為幼兒樹立好的榜樣,正確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善于發現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目前,我國幼兒體適能課程引入感覺統合訓練存在幼兒感覺統合失調人數較多、家長對感覺統合理論和訓練了解較少、幼兒體適能培訓經營不規范等問題,因此政府、幼兒園、幼兒體適能培訓機構、體育類高校及家長應協同發力,使感覺統合訓練與幼兒體適能課程有效結合,降低幼兒感覺統合失調率,促進幼兒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