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亮
(遼寧省實驗中學分校,遼寧 沈陽 110148)
立定跳遠是中考體育的重點考試內容,同時也是初中學生體育學習的一項難點。基于此,體育教師有必要從打牢初中學生基礎出發,積極加強立定跳遠教學策略探索,從而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體育學習體驗,使其更深入地掌握立定跳遠運動技術要領,提高初中立定跳遠教學效果。
立定跳遠作為初中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技術動作要領主要有以下4點:(1)預擺。預擺要求初中學生雙腳自然分開站立,與肩同寬;然后伸展雙臂并前后擺動,成起跳狀;在做前擺動作時,雙腿要伸直。在做后擺動作時,應屈膝,降低重心,同時上身要稍微前傾,重心前移,手同時后擺,為起跳提供更多力量。(2)起跳。在起跳時,要求初中學生應雙腳用力蹬地,然后兩臂稍微彎曲,按照從后向前的方式,用力向前上方擺動,并配合雙腳蹬地騰空。在騰空時,要求初中學生應充分伸展身體,更有利于提升跳遠距離。(3)騰空。在騰空時,初中學生應注意做到“三直”,即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應充分伸直,同時上臂前舉,收腹舉腿,落地前,注意把握時機,小腿要盡力向前伸,雙臂盡力后擺。(4)落地。在落地時,初中學生應注意腳跟先著地,然后再快速過渡到腳掌,緩解落地的沖擊力,維持身體平衡,同時注意要向前走。
影響初中學生立定跳遠學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因素。體育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對初中學生立定跳遠學習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果體育教師教學缺乏針對性,教學方式單一,難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則無法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必然會影響初中學生的立定跳遠學習效果。(2)身體素質因素。立定跳遠對力量爆發及四肢協調性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初中學生的身體素質不過關,力量爆發不足,尤其是下肢力量薄弱,四肢缺乏協調性,在實際學習立定跳遠時,必然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同樣會影響初中學生的立定跳遠學習效果。(3)心理因素。在實際學習立定跳遠時,如果初中學生存在緊張、缺乏自信、膽小、恐懼等不良心理,將會嚴重干擾自身正常的跳遠技術動作,導致很難發揮出自己的真正實力,嚴重影響立定跳遠的學習效果。基于此,在實際開展初中立定跳遠教學時,還需要體育教師提高對上述影響因素的重視并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初中學生的立定跳遠學習效果。
為提高初中學生立定跳遠的教學效果,體育教師應遵循以初中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在該原則下,體育教師應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學習體驗,尊重初中學生的個性特點,結合初中學生的性格認知特征及身體素質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真正引導初中學生參與立定跳遠學習過程,提高初中學生學習體驗,增強初中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此同時,體育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應積極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實際教學時,應注重“學”大于“教”,給予初中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探索空間,增強初中學生對立定跳遠技術動作的感悟與理解,切實提高初中學生立定跳遠學習效果。
在傳統初中體育教學模式下,整體教學過程相對枯燥,教學方式相對單一,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針對初中立定跳遠教學工作的開展,應遵循趣味性原則。體育教師一方面應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利用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眼前一亮”,激發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體育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趣味體育游戲活動,引導初中學生積極參與趣味活動,從而讓初中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狀態下掌握相應的立定跳遠技術動作要領,真正實現初中立定跳遠教學寓教于樂。
相較于初中其他學科,體育學科本身是一項技術實踐大于理論學習的學科。因此,在實際開展初中立定跳遠教學時,體育教師應遵循實踐性原則。在實際開展教學時,除了展開必要的技術動作講解,大部分時間應讓初中學生真正動起來,不斷夯實初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基礎,引導初中學生在立定跳遠技術動作實踐中逐步掌握相應的技術動作要領,有效提高初中立定跳遠教學質量水平。
立定跳遠是一項對力量爆發與身體協調性要求較高的體育運動,且本身包含了一些技術動作要領,這既是立定跳遠技術的基礎,同時也是立定跳遠教學的重點。因此,在實際開展初中立定跳遠教學的過程中,打牢基礎非常重要。初中體育教師應提高對基礎教學的重視,在開展實際教學引導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將立定跳遠的技術動作進行分解并做好示范與講解,讓初中學生詳細了解不同的環節技術要領。為了讓初中學生更好地掌握跳遠技術,體育教師還可以將立定跳遠技術動作分解示范錄制成微課視頻,供初中學生在課下進行觀看學習,不斷打牢初中學生的基礎。除此之外,為打牢初中學生基礎,體育教師還應注重加強力量訓練,注重提高初中學生的爆發力并做好技術動作的指導,促使力量與技術動作結合,以進一步提升初中立定跳遠的教學效果。
為進一步提升初中立定跳遠教學的趣味性,徹底改變初中學生以往對初中立定跳遠教學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體育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游戲化教學方式,由此來激發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體育教師還應注意,在開展游戲化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游戲教學訓練的目標,即游戲教學的最終目的依然是增強初中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為提升學生立定跳遠技術而奠定基礎。例如,為了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腿部肌肉和踝關節的爆發力,體育教師可以專門組織初中學生開展一個名為“青蛙障礙跳”的體育游戲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體育教師通過在操場平地上放置5~8塊的小海綿墊,每塊海綿的間距應在1m左右,然后要求初中學生扮演小青蛙,站在海綿墊后,按照所學的立定跳遠技術動作要領,跳過障礙。在初中學生熟練掌握技術動作要領后,體育教師還可以組織青蛙跳比賽,從而實現學生腿部肌肉和踝關節的爆發力的訓練,提高初中學生立定跳遠學習效果。
力量訓練是提高初中學生立定跳遠爆發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實際開展初中立定跳遠教學時,體育教師還需要結合實際教學要求,采取多種力量訓練方法,增強初中學生的爆發力。例如,在進行力量訓練教學時,比較常見的力量訓練方法是跳臺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腿部力量和踝關節力量。體育教師在引導初中學生進行跳臺階訓練時,應要求初中學生將雙手背在身后,兩腳平行分開站立,然后做屈膝半蹲的狀態,有意識地運用前腳掌力量,開展連續跳臺階動作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求初中學生每次可訓練15~20個臺階,后續隨著身體素質的增強,可再增加訓練量,每次訓練重復3~4組。又如,為了有效訓練初中學生的腰腹肌肉力量和腿部力量,體育教師還可以帶領初中學生進行原地屈膝向上跳訓練,在起跳空中,再做直腿展腹、挺身動作。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應要求初中學生的髖關節要充分打開,雙臂向后上方打開,從而能夠在起跳的空中形成一個背弓動作。最后在落地時,體育教師應要求初中學生有意識地收腹、屈膝緩沖。上述訓練動作需要連續進行20~25次,重復3~4組。初中學生通過開展上述針對性的力量訓練,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腿部、腰腹部、踝關節的爆發力,從而在立定跳遠比賽中有一個更好的成績。
表象訓練法是一種從運動心理層面出發的體育教學訓練方法,這一方法最早由美國學者R.M.Suine提出。他認為,在人體大腦運動中樞與骨骼肌之間,存在雙向神經連接,個體通過進行表象動作訓練,可對運動中樞神經產生刺激,由此產生的神經興奮會傳導至骨骼、肌肉,由此自然引起相應的運動動作。上述這些運動動作很難察覺,由運動人員自覺完成,同時還能根據自己的感知,自動強化修正,最終讓相關的運動動作更加自然流暢。例如,在初中立定跳遠教學中,體育教師應用這種表象訓練方法,能夠幫助初中學生將整個立定跳遠過程轉化為一系列符號并進行有序編碼,從心理層面上對該動作進行理解與掌握,同時還能夠配合大腦,在運動動作上不斷進行自我修正,最終實現對技術動作的深入理解與掌握。總而言之,表象訓練法能夠有效提高中學生對立定跳遠運動技能的認知能力,還有助于激發初中學生的情緒和動機,增強中學生自信心,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基于此,在實際開展初中立定跳遠教學時,體育教師可加強對這些訓練教學方法的應用,提高初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其對立定跳遠的心理認識。在具體實施方面,體育教師可采用多媒體,引導初中學生觀看立定跳遠的相關視頻與圖片,并在這一過程中做好相應的技術動作講解,使其對相應立定跳遠技術動作產生動態印象。隨后,體育教師可要求初中學生閉上眼睛,并配合引導,在腦海中回想之前看到的技術動作畫面,從而在大腦產生對立定跳遠動作的表象,成功加深對立定跳遠技術動作的理解。此時,立定跳遠在初中學生的腦海中已經不再陌生,因此在后續學習時,可消除原本的陌生感造成的緊張不安情緒,以一種更加安靜、放松的狀態進行立定跳遠技術動作學習,從而不僅有助于緩解運動后的疲勞狀態,也有助于緩解緊張的情緒和學習壓力,增強心理素質,提高立定跳遠訓練效果。
在實際開展初中立定跳遠教學時,初中學生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各種技術動作錯誤。為有效提升初中立定跳遠教學效果,體育教師需要專門針對相應的技術動作錯誤,做好糾正指導,讓初中學生的技術動作更加規范。例如,在起跳階段,初中學生很容易犯的錯誤是左右腳起跳用力不均,起跳過于著急,缺乏對起跳各個動作的準確銜接,從而無法充分發揮出腳掌、腳踝及小腿肌肉的爆發力,騰空高度不足,自然會影響后續的跳遠距離。為糾正這一錯誤,體育教師可帶領初中學生開展縱跳摸高練習活動。在具體實施方面,體育教師可將初中學生分為兩人一組,一人進行摸高練習,另一人負責觀察并做好摸高成績記錄,同時注意觀察摸高初中學生的技術動作是否規范。負責摸高的初中學生,需要在籃板底下,嚴格按照立定跳遠其他技術動作要領進行起跳,嘗試摸籃板,可以采用標志線作參照物,小組內兩人輪流進行摸高練習,并在這一過程中互相進行糾正,從而提升初中學生立定跳遠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