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于杏林 萬磊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核心素養、生活邏輯等內容納入其中,就優化課程設置與內容結構、細化實施要求、研制學業質量標準提出要求與指導,著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高。
新課標出臺之后,學校的教育改革會發生哪些改變?在課程體系架構、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創新成長等方面,學校應當如何繼續課改之路,讓學生、教師主動參與課改,切實讓核心素養落地?本次論壇邀請教育專家、一線教育工作者就新課標之下的課改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掃描二維碼觀看論壇回放
新課標圍繞核心素養,從重視學科邏輯轉向重視生活邏輯,強調學校教育的文化導向,要求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深度學習習慣。基于此,學校應如何推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構建特色校本課程體系?
王淑英:新課程提倡素養為本,強化課程育人導向。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學校圍繞“高潔挺立社會,服務國家民族”的辦學理念,重構“一體化、三層次、五領域、六模塊”的“國家課程+未來無邊界課程”體系。
其中,“一體化”即在課程建設中實現國家、地方、校本課程一體化設計,服務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民族情懷的高潔的幸福公民;“三層次”即統整基礎型國家課程,拓展生活化的小鎮課程、研究型學院課程;“五領域”即“德育價值”“智育能力”“美育素養”“體育健康”“勞動實踐”五方面課程內容;“六模塊”即以小鎮實體化呈現紅信文化、人工智能、勞動、創客、健康、國際理解六大模塊。
學校具體采取了以下幾大措施——
一是重構課程理念。學校瞄準未來人才培養方向,以“契合、融合、聯合”的教育理念重塑學校課程形態,建構“有機整體、和諧共存、創生化進”的三級課程體系,并以“跨界融合、開放體驗、數據決策”等方式構建數字時代的新型開放融合的教育生態。
二是整合課程目標。學校從“未來無邊界”的全新課程視角出發,將培養目標整合、細化為“六者”,即終生不渝的學習者、獨立判斷的思想者、擔當責任的行動者、全人發展的領導者、國際事務的參與者、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并重構包含國家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學院研究課程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未來競爭力。

王淑英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

陳柏根江西博雅教育集團總校長

郝曉東新教育網絡教師學習中心執行主任

潘悅浙江省余姚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
三是創新課程實施。學校就課程內容進行創新,并以跨界的方式、融合的體系、開放的任務推動課程目標的實現。學校按照“8+X”運動項目布局,將體育國家課程落到實地,形成“體育融合大健康”體系,設立八個體育項目及若干自選課程,同時強化體醫融合,建立外延醫療服務站、健康管理工作站。研究型學院課程則圍繞優秀創新人才培養,構建“傳承創新+跨界融合+智能智造”課程形態,建立模擬聯合國課程、“互聯網+”課程等,打破學科壁壘,加強課程的融通性。小鎮課程則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品格。其中,勞動小鎮課程研究“學科+”勞動方式,美育以戲劇教育為載體,開展校史、紅色教育藝術活動。
以往課改過程中,經常出現花架子不少、實用性不高、教師一頭霧水的情況,影響課改實施效果。學校應如何幫助教師撥開迷霧,確定新課標的核心與內涵,有效發揮教學創造性,切實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陳柏根:關于課堂教學的中心問題,有“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問題中心論”“學習中心論”等諸多觀點,讓教師在實踐中無所適從。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這就為教師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主動性?
首先,教師要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核心素養,自覺進行課改。在新課標指引下,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緊扣核心素養,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淡化課改形式和模式套路,突出教學實效。
其次,要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環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讓學習成果最大化、教學方案最優化,切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生活邏輯、科學邏輯和學習邏輯,不能淺嘗輒止。
再次,教師的講解、點撥必須精準。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要針對學習中的難題、課程標準中的重難點進行精講,并對易錯點進行點撥,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從而實現學生思維和邏輯的貫通。
最后,要正確理解“雙減”政策。“雙減”主要是減輕學生在學習時間、作業數量方面的過重負擔,教師要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時常想著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發動學生。
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有哪些新要求?
一要主動吸收,做學習型教師。新課標要求基于核心素養目標,讓學生從注重學科邏輯到更多關注生活邏輯,滿足其真實需要。為此,教師必須做學習型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充實自己,超越自我,改變并完善教育教學行為,適應新課標要求。
二要主動研究,做反思型教師。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一是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二是教學就是按學生學的情況來教,三是邊教邊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教學,養成寫教學后記的習慣,及時反思是否圍繞核心素養目標,是否教學生主動學習,教學過程是否有所收獲。
三要主動探索,做創新型教師。教師要勇于接受新事物,大膽嘗試新教法,力求讓課堂有新意、課程有亮點,爭做課改實驗的“領頭雁”。
郝曉東:教師主動性問題牽涉到教師自主發展問題,其影響因素涵蓋職業認同、教育反思、專業結構、自主發展等方面。很多教師不缺乏培訓,缺的是對培訓、學習的認可,缺的是真正的行動。主動性源于反思,反思能力不足、理論素養薄弱也是當前教師群體存在的問題。在專業交往方面,教師內部往往缺乏對話,很少主動分享教學經驗,隨之而來的是知識結構的同質化。還應注意,當前教師們工作時間長,非教學任務多,家庭任務重,自主時間不多,因而很少自主地思考,很難自主地工作。
對此,新教育網絡教育技術中心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增進職業認同。思想不統一,行動就難以統一;思想不認可,行動就難跟進。如何增進職業認同?美國教育學家帕特·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提出三條路徑,一是遇見導師,二是選中學科,三是教師心靈的呼喚。
二是提高讀寫能力。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意識、理論素養薄弱,是教師反思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要增強批判意識、提升理論素養,專業的閱讀和寫作是有效手段。實踐證明,許多教師由于開啟了專業閱讀、專業寫作之路,對職業的認同和自身能力的發展產生了質的變化。
如何進行專業閱讀?可以創建校內共同體,或加入在線學習共同體。筆者的團隊選擇和開發了100本書,以解決“經典讀什么”的問題,并邀請專家導讀,解決“讀不懂”的問題。教師如何進行專業寫作?教育寫作要重視事實和邏輯,與實踐相關聯,從教育生活中寫,為教育生活而寫,而不能抒情化、浪漫化、修辭化。
三是構建學習共同體。構建學習共同體,關鍵要把握幾個要素:有合適的場所和固定的時間,有學術權威的引領,去行政化,以挖掘知識的趣味性、展現知識的魅力為主,有一批真正熱愛知識、熱愛學習、熱愛教育的骨干成員,從而形成凝聚力,共同成長、提高。
四是減輕教師的負擔。一要做好政策方面的傾斜和保護,切實減輕教師負擔;二要優化和規范教師管理評價考核制度,激發教師活力;三要改進工作方法,減少不必要的表格填寫、材料匯報等工作,提高教學針對性;四要整合與學習有關的信息平臺,避免相關部門重復統計信息。
潘悅:中職學校課改過程中經常出現一個問題:專家的理想性籌劃與教師的實際教學存在較大落差。對此,浙江省余姚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主要從兩方面來提升教師教學主動性。
一是深度研訓。余姚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采取無距離指導、進課堂指導兩種方式,實現教育專家與教師的對話,聽教師談困惑、提想法,請專家做闡釋、巧引導。校內結成學習小組,進行組內培訓,針對本學科的特點,確定教研組的研訓重點,采用集體備課、聽課評課、試卷評析、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促進常規教學能力的提升,并利用讀書分享會、課題探討會等形式提升教研組的繼續學習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組間培訓則請其他組成員進行旁聽指導,發揮各組的專業優勢,為教研組建設注入活力。學校還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組織校內名師形成專家團隊,帶領學校教師進行科研、實踐。
二是雙向教學。學校采取工作室教學和課堂效度教學兩種模式,助力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其中,工作室教學模式是針對技能學習能力強、有強烈技能提升意愿的學生而采用的教學模式,常態課堂效度教學則針對各方面發展均衡、更愿意在課堂里學習,并專注于升學的學生。
首先,要完善對接社會需求的工作室教學模式。新課標倡導在真實情境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校周邊規模性生產企業、大型物流企業、電商園區較多,地方政府服務意識較強,這都給學校工作室服務能力的躍升提供了支持。工作室以真實或高度仿真的情境為載體,以項目化教學為教學手段,以接受任務、任務研討、客戶溝通、實踐操作、市場檢驗、總結提升為系列流程,讓學生將工作邏輯和學科邏輯相結合,從應然世界走向實然世界,切實提升學生的理論實踐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
其次,要增強基于概念與項目的常態課堂效度教學,完善“一課一得”的文化課簡約課堂模式,建構項目化教學的計算機實訓課教學模式。
我校近幾年的實踐研究證明,增強課改意識、抓實專家專業培訓,能夠有效讓教師們從“學校要我變”到“自己愿意變”;工作室教學和課堂效度教學雙翼齊飛,既能培優,又能滿足一般學生的需求,既提升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又發揮教學的創造性,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