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


1月18日,省長黃強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四川將大力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四川制造業年度目標: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左右。
工業挑大梁,制造業就是臂膀,越是面臨經濟發展壓力,越要穩住制造業大盤。對于這一點,川渝兩地有著共識。
2月8日農歷正月初八,節后上班第二天,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印發《關于做好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重大項目實施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2022年川渝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項目共72個,估算總投資5402億元,重點是對川渝兩地優勢制造業強鏈、補鏈,約八成資金將投向制造業。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川渝兩地共建項目發布最早的一次,也是總投資金額最大的一年。
“只要制造業發力,穩增長動力源的問題就能解決一大半。”兩會期間,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朱家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今年全省經濟增長目標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四川勢必要推動制造業增速跑出“加速度”。
在此之前,川渝兩地經信部門已經攜手按下“啟動鍵”,共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造業高質量協同發展,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上下配套不掉“鏈”
在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每年生產的20萬臺捷達城市多功能越野車上,有來自重慶企業生產的天窗、腳踏板等13種產品,年產值可達4億元,此外還有超過100萬片的重慶造玻璃。
同時,來自成都華川電裝公司生產的交流發電機和雨刮電機總成也正一批批發往重慶。這些產品將廣泛用于長安和福特車型。華川電裝每天為重慶市場供應汽車零部件超3萬套。
汽車制造是川渝兩地的優勢產業,也是雙方探索協同發展的第一選項。數據顯示,重慶汽車零部件本地化率超過70%。四川則在智能網聯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兩地汽車年產量在全國占比10%左右。
2020年4月,川渝雙方聯合印發《川渝汽車產業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工作方案》,提出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強化兩地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開展多方式、多層次、多維度的合作,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到2025年,將實現兩地汽車產業每年推出20款以上新車型、新增一批整零對接項目等。
高效協同的發展路徑不同于差異化發展,其核心要義在于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強化上下游配套,才能確保產業發展不掉“鏈”,實現1+1>2的效果。
作為落實汽車產業高效協同發展的關鍵一招,2020年6月,川渝兩地經信部門打造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上線。該平臺主要是圍繞兩地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搭建的免費供應和需求信息發布、共享平臺。讓企業交流起來,產業鏈才能強起來;讓企業聚起來,產業才能興起來,對接平臺的上線作用發揮明顯。
“通過對接平臺,企業可以直接對接,迅速實現供需配套。”重慶延鋒安道拓汽車部件系統有限公司品牌事業部總經理蔡泉說,平臺上線后不久,該公司急需一批塑料件,在平臺上發布信息后,很快就收到一家四川企業“私信”。“經過洽談、現場考察后,雙方簽訂了五年合作合同,年采購額達2000多萬元。”
與此同時,川渝兩地還簽訂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協調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來自成都市經信局的消息稱,重慶市有103家零部件企業已參與成都市整車配套,產品涵蓋底盤、玻璃、差速器、燈具等89類產品。
加速“區”動同發展
宜賓三江新區、隆昌經濟開發區、榮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江新區魚復工業開發區……2021年5月8日,首批20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正式授牌,成為承載“雙城經濟圈”產業同頻共振的“希望熱土”,四川和重慶各占10個。
這些園區精準“點穴”巴蜀大地產業發展脈絡之上,覆蓋了成都都市圈、重慶都市圈,北翼的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南翼的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以及相關的區域中心城市,聚焦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消費品、材料、生物醫藥等6個重點產業,突出產業重點,推進產業互補,為兩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1年6月17日,首批示范園區掛牌一個多月后,位于宜賓三江新區的四川時代動力電池一期項目正式投運,新能源汽車所需的動力電池開足馬力生產。一臺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包裝完畢后,3小時內就能出現在重慶、成都多家整車廠的生產線上。
“園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也很便利。”四川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楊偉平說,公司的合作伙伴中,既有重慶的長安、中車恒通,也有成都的沃爾沃、四川客車等,落戶成渝中間地帶的宜賓,能更好地兼顧兩大市場。
同樣位于宜賓三江新區的智威科技生意做得不小——全球約30%的蘋果無線充電器、智能遙控器都出自這里。
在強大產能的背后,是30%的原材料都來自重慶的資源基礎。“重慶企業既是我們的材料商,又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相互配套,川渝園區、企業攜起手來,就是發展的正路與坦途。”該公司負責人說。
肩負著川渝兩地產業協同發展重任的“主戰場”,示范園區正加速“區”動兩地構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與重慶渝北區茨竹鎮交界處,一片片整齊的標準化廠房分外顯眼。這里是川渝兩地省級層面首個啟動建設的跨省域新區——川渝高竹新區。
進入川渝高竹新區,寬闊的馬路上,運輸車輛來來往往。四川鼎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熱火朝天,工人們抓緊時間將產品裝車,當天發往重慶。目前,該公司已將生產線全部從重慶搬遷到新區,重慶總公司只保留管理和研發團隊。
在新區已入駐的163戶企業中,85%的企業從重慶搬遷而來,很多企業都是分廠,或是公司經營管理團隊在重慶,生產在新區。因此,很多企業和員工都開啟了“雙城模式”。
以園區為紐帶,川渝兩地企業互動頻繁,投資活躍,區域“一盤棋”推進制造業高質量一體化整體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創新賦能“川渝造”
2021年7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制造業技能大賽在重慶市永川區舉行。大賽聚焦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創新驅動開展,川渝兩地153名選手圍繞電氣設備自動控制線路裝調、CAD與3D打印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數控車工等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展開角逐。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創新升級是必經之路。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要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川渝兩地生動實踐,而這背后離不開雙方在頂層設計上的持續用力,讓制造業不再是“粗笨黑”,而是變得“高精尖”。
2021年6月, 針對制造業的創新升級,四川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加大對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的支持力度,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造,各項政策支持“含金量”十足。
重慶市也明確提出,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出臺了金融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27條措施,引導金融機構深化改革創新,有效解決企業在動能轉換升級過程中的融資貸款難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制造業協同創新,川渝兩地先后成立了川渝產業園區發展聯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機械工程學會創新聯盟、鋰產業聯盟、區塊鏈應用創新聯盟、區塊鏈聯合創新中心等行業組織和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川渝地區的學術和人才優勢,整合地區資源,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
春江水暖鴨先知。“嗅覺”靈敏的企業向來善于搶抓市場機遇。康佳集團正加速在四川和重慶布局。在四川,宜賓康佳高科技產業園、遂寧康佳電子科技產業園、青白江智能制造產業園相繼落戶;在重慶,位于璧山區的重慶康佳半導體光電產業園項目正在推進中。
在做強制造業“硬實力”的同時,川渝兩地同步跟進擴大制造業的影響力。
2021年1月1日,中歐班列(成渝)號首列從成都國際鐵路港和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同時發出。從此,成渝兩地合并中歐班列,并使用統一名稱開展品牌宣傳推廣。
在2021年5月舉行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制造業專項工作組會議上,雙方達成共識:強化區域品牌共同打造,推進一體化市場建設,讓“四川造”“重慶造”品牌有機融合為“川渝造”。
而如今,“川渝造”正聚合兩地制造業通過整體發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