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嶸
【摘要】本文在養殖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探討了生豬大腸桿菌這一疾病的相關原理以及診斷防護,首先對這一疾病的探討我們從病原分析以及病學特征入手,根據疾病的發病仔豬日齡以及癥狀進行了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以及仔豬水腫癥的劃分,并對其流行性特征以及臨床癥作出分別性的分析,然后從加強對繁殖母豬的飼養管理、加強仔豬出生后的護理工作、藥物預防以及疫苗防治四方面對這一疾病的綜合防治提出了借鑒性的意義。
【關鍵詞】豬大腸桿菌病;診斷;綜合防治
隨著豬價的連續攀升,在市場價格的驅動下,小型的集約化、規模化的豬場逐漸落地與發展,雖然集約化的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豬的養殖成本,但是過于密集的養殖密度也給養殖場帶來流行病的風險。豬大腸桿菌病作為一種較易發生的生豬疾病,呈現出病情蔓延較快且病死率較高的特點,且由于目前生豬疫苗的濫用性也導致了細菌產生耐藥性,養殖中的治療難度較大。本文主要從豬大腸桿菌病的介紹以及診斷劃分入手作出探討,同時從病情防控的角度對這一疾病的綜合防控提出建議。
1豬大腸桿菌病的基本概述
1.1豬大腸桿菌病的病原分析
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引起豬大腸桿菌病的病菌為病原性大腸桿菌,這一病菌屬于革蘭氏染色陰性菌,從病菌的外觀來看,這一病菌無芽胞,有多根鞭毛,呈現出無莢膜且兩端鈍圓的短狀桿菌,在普通的培養基上即可成活,在營養豐富物質中生長旺盛,生化反應活潑。且可以分為溶血性以及非溶血性兩種。具有致病性的大腸桿菌的抗原與一般的大腸桿菌具有差異性,致病性大腸桿菌能夠釋放毒力因子,從而引發疾病。
1.2豬大腸桿菌病的病學特征
1.2.1易感性
根據臨床資料可知,豬大腸桿菌病可以劃分為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以及仔豬水腫病三種。由于仔豬黃痢這一疾病多發生于一周齡的仔豬,且在1-3日齡是疾病的高發期,這段時間仔豬的抵抗力較低,尚未形成對外界病菌較好的保護能力,因此具有較高的易感性。
1.2.2傳染性
如果母豬攜帶豬大腸桿菌這一疾病,或者引進了攜帶疾病的仔豬,工作衛生不當,交叉混養就會導致這一疾病的擴散,使豬群被感染這一疾病,嚴重者會導致豬舍內豬群的群體性死亡。主要的感染途徑就是通過糞便以及帶病菌母豬的乳頭和皮膚等。
2豬大腸桿菌病的診斷特點分析
2.1仔豬黃痢
在患病初期,大多表現為同一窩仔豬中有1-2頭仔豬精神不振、逐漸消瘦、有脫水的表現,嚴重者會出現死亡的現象。隨后一些天內,這種脫水、體質消瘦的現象逐漸出現在同窩的其他仔豬身上,患病仔豬伴隨有腹瀉、糞便稀薄,呈現出黃中偏灰的特點,并且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大部分仔豬昏迷、死亡的現象。
2.2仔豬白痢
患病的病豬往往表現為突然性的腹瀉,糞便呈現出灰白色的糊狀,但不影響病豬的采食以及體溫。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病豬可能會出現體溫升高、怕冷、聚集取暖的表現,并且還會伴隨著病豬的食欲減退以及嘔吐問題。這一疾病相較于仔豬黃痢的病死率較低,患病的仔豬可以在一周的時間左右自行康復,但如果病豬的康復時間較長可能會影響其后續的生長,出現生長緩慢以及皮毛粗亂的表現。
2.3仔豬水腫癥
病豬通常表現為突然性發病,病豬精神不濟、食欲下降,并且伴隨著神經性癥狀盲目行走或者轉圈、口吐白沫、共濟失調、叫聲嘶啞、倒地抽搐等。病豬的體溫可能在患病初期有所升高,但后續會逐漸恢復到常溫狀態甚至有所偏低,并且伴隨著眼瞼以及結膜等其他部位水腫,病程在1-2天左右。病理切片的結果表現為胃壁粘膜水腫。
3豬大腸桿菌疾病的綜合防治
3.1加強對繁殖母豬的飼養管理
要保持繁殖母豬的圈舍干凈、清潔,定期對母豬圈舍進行清理。在母豬分娩后對母豬的乳房進行清洗以及消毒,如果發現母豬的乳房存在炎癥,要及時盡早的對其進行治療。同時在母豬分娩之間要調整母豬飼料的供應,減少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同時在飼料的選擇上要做好嚴格的把關,不能選取發霉變質的飼料,避免對其產生不良的影響。同時為了降低仔豬在出生以后的患病率,可以在母豬分娩以后適當的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一定的抗生素,使抗生素轉化為乳汁,進而增強仔豬的抵抗力。
3.2加強仔豬出生后的護理工作
仔豬在出生后要盡快的讓母豬進行哺乳喂養,從母豬的乳汁中,仔豬能夠獲取所需的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同時仔豬還能夠從奶水中回去免疫球蛋白以及生長因子,不僅能夠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還能夠提升自身的抵抗能力,減少發病的風險,除此之外,在仔豬斷奶之后要及時注射一些抗菌藥物,對易發的一些疾病如仔豬水腫病等進行預防。同時也要做好飼料的選取,在日常采食的過程中,在其飼料以及飲水中增添鐵等礦物質元素。
3.3藥物預防
除了仔豬白痢這一疾病,患病仔豬能夠進行自我康復外,仔豬黃痢以及仔豬水腫病的病死率均較高,仔豬不能夠進行自我的恢復,因此在仔豬出生后要進行大腸桿菌疾病的防治,遵循止痢以及消炎、抗菌的原則使用疫苗進行事先預防。在仔豬患病的初期可以采取慶大霉素以及卡那霉素等藥物對患病仔豬進行肌肉注射,在患病的中后期采用阿托品以及恩諾沙星等藥物進行肌肉注射,幫助仔豬形成抗體,一般情況下,這種疫苗注射的方式每天保持兩次,維持三天效果較明顯。
3.4疫苗防治
由于豬大腸桿菌這一疾病主要的病原來自母豬,因此在母豬分娩前的一個月或者半個月對其進行疫苗接種,通過母豬接種K99以及K88兩類大腸桿菌的菌苗進行事先的預防,同時在母豬分娩前的二十天左右接種流行性腹瀉二聯苗以及胃腸炎疫苗,提升母豬的抗體,從而在仔豬出生后通過母乳獲取抗體,減輕患病的危險以及病死率。
4總結
生豬養殖業的發展愈加呈現出集約化、規模化的態勢,但生豬疾病的升高也成為威脅這一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利于養殖戶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探討了目前高發的豬大腸桿菌疾病的發病因素以及病情診斷特征,并且從疾病的防止上給出針對性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鄧樟林. 豬大腸桿菌病的診斷及綜合防治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5(9):2.
[2] 姜愛蓮. 豬大腸桿菌病診斷與綜合防治[J]. 中國畜禽種業, 2018, 14(12):2.
[3] 蘇春廣. 淺談豬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綜合防治[J]. 農民致富之友, 2020(22):1.
作者簡介:王繼嶸(1974.11-),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 四川省廣元市,學歷: 大專,職稱:獸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