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璇,賀彥彪,吳嘉奇,郭松威,趙瑋,孫麗娜
(華北科技學院體育部,河北廊坊 065201)
健康行為是指人們為了增強體質、維持身心健康以及恢復健康而進行的各種行為活動,是保證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關鍵所在。主要包括基本健康行為、預警行為、衛生服務利用行為和避開環境危害行為四個方面。健康行為研究有多種方法,但最為有效的方法是行為監測。
自1999年開始,就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了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確立了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
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強調“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養會得到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的戰略目標。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2019年12月28日表決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這是我國衛生健康領域首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將統領現行十余部專門法律,并引領未來相關立法,該法將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到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要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國家把全體公民的健康看作頭等大事,社會蓬勃發展必須依靠健康的人民才能實現。我國政府為學校教育定下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這樣看來,健康問題已不再是身體好而已,而是更要飲食方面的營養搭配,減少垃圾食品的食用,合理安排飲食的時間和食用量,不暴飲暴食,也不節食等。達到這一標準,要轉變大學生對飲食健康內涵的正確理解,提高自身的保健意識,自覺學習相關培養飲食習慣及促進飲食健康的知識,對身體變化給予密切的關注和重視,努力提高自我合理飲食的能力。大學生的健康不僅關系到自己的學業成就和理想前途,也會關系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的昌盛和民族的振興。當今時代,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挑戰,新的競爭與機遇。只有對未來有明確的努力方向,腳踏實地不斷進取,有理想和事業上的追求,才能促進自身健康的發展,為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此次調查,通過了解大學生的作息規律及飲食習慣方面的健康意識,健康行為的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及其導致大學生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的原因,旨在為大學生飲食習慣方面,健康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的、有價值的參考,高效改善大學生生活質量,提高大學生自身飲食習慣。
本次研究于2020年11月對華北科技學院、防災科技學院等燕郊地區的多所高校中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部分學生進行了網上的問卷調查。納入的條件有:①大學生;②年齡為18-24歲之間;③自愿參加本次調查問卷。
1.文獻資料法
上網查閱有關健康行為、健康促進與飲食習慣方面的,查閱與本次研究有關的文件、數據、期刊和書籍等。
2.調查問卷法
以大學生健康行為現狀為研究題目,采取網上填寫的形式進行,取得調查對象同意后,使用統一指導語,給調查對象發放知情同意書,答卷時登錄網站及掃描二維碼等。大學生可以使用計算機、手機等智能終端作答。如答題出現漏填現象,系統會自動出現提示,填全所有必答題后才能交卷。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被調查者不受其他因素影響,可以如實表達自己的意見。
3.數理統計法
網上填寫的問卷通過網站直接下載原始數據,將所有的數據導在spss應用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運用基本的餅狀圖和條形柱狀圖分析簡單的數據,采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檢驗、交叉表、多重歸因、多重響應等方法分析結果較多且更加復雜的數據。

表1 被調查者的早起習慣與熬夜的頻率的交叉表
根據表中數據分析得:有早起習慣,而且經常熬夜的人數占比重的28.8%;偶爾熬夜的人數占比重的63.0%,不熬夜的人數占比重的8.2%。由此得出,有早起習慣的人,是有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但偶爾熬夜這一問題的出現。這就說明,每個人自身的健康行為現狀,還存在著不足,并有待改善,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為自己營造健康的生活氛圍,讓自己處于健康的生活狀態中。而且我們身為大學生,還發現了他們的熬夜現象普遍較為嚴重,無論是否有早起的習慣,只要有熬夜的行為,就會對我們大學生造成身體傷害,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狀態、精神狀態。
另外,沒有早起習慣,而且經常熬夜的人數占比重的36.5%,偶爾熬夜的人數占比重的55.2%,不熬夜的人數占比重的8.3%。由此可以看出,偶爾熬夜的人數占比重最大,大家都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狀態。那么,沒有早起習慣,就說明健康狀態欠佳,再加上有熬夜的習慣,就造成了不健康的生活狀態,導致我們晚間的睡眠時間不足。
無論是否滿足睡眠總時長,我們都應該遵守早睡早起的原則,縱使睡眠總時間足夠了,但是睡眠質量卻無法保證,所以大學生的睡眠狀態亟待改善。由此可見,保持一個良好的睡眠狀態十分必要。但是,我們對于人體最佳的睡眠時間段其實并不了解,有很多人都錯誤地認為只要是全天睡夠八小時,無論是幾點開始睡眠都是可以的。殊不知,這不僅會打亂我們人體的生物鐘,同時,也會對身體內臟休息和調整造成影響。

表2 被調查學生生活作息與生活狀態交叉表
根據表中數據分析得:生活作息規律,且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態符合健康標準的人數占比重的61.5%,而不符合健康標準的人數占比重的25.5%,其中不清楚自己健康現狀的人數占比重的13.0%。生活作息規律一般符合健康標準的人數占比重的26.3%,不符合健康標準的人數占比重的57.6%,其中不清楚自己的健康現狀的人數占比重的16.1%。生活作息不規律,但符合健康標準的人數占比重的12.0%,不符合健康標準的人數占比重的76.0%,其中不清楚自己的健康現狀的人數占比重的12.0%。
由以上表格中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生活作息規律的人,是有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健康現狀符合健康標準的,是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作息規律一般,就會造成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安排得不合理,會處于不健康的生活狀態,不符合健康標準的人應該改正這樣的生活作息,減少熬夜的次數。對于大學生而言,不論是學業繁重,還是打游戲、聊天等娛樂活動,盡量安排在合適的時間,不要耽誤或縮短我們晚上的休息和睡眠時間。

表3 就讀的專業類型與是否有早起習慣的交叉制表
根據表中數據分析:大部分大學生是有早起的習慣。其中排名前三的專業是:首先是理工類學生有早起習慣的占比最大,比重為71.5%,其次是體育類學生,占比為65.9%,最后是文史類學生,占比為45%。這三類專業的學生有早起的習慣,受專業的影響。
根據調查,很大一部分的高校內,都有相對應的早操制度,并且設置了對應晨跑的APP,學校有著強制性的制度管理,這樣的制度很好,能改善大學生的作息習慣,建議各大高校都設置。大學生的早起,關系到早操制度、專業的習慣以及自我的主觀能動性,正是這些因素深深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作息。
(1)根據研究表明,如果長期熬夜,更會慢慢地出現失眠、健忘、易怒、焦慮不安等神經精神癥狀。過度勞累使身體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引起體內主要的器官和系統失衡,比如發生心律不齊、內分泌失調等,嚴重的就會導致全身的應激狀態、感染疾病的幾率相應提高。
美國的免疫學家在對睡眠和人體免疫做了一系列研究后認為,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勞,還與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即使在相對緊張的工作中,也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我們的大學生睡眠時間一般每天不得少于7個小時,這樣對我們的身體才有保障。
(2)大學生健康行為意識較強,但其健康行為習慣較差,需要加強其實質性的鍛煉和實踐。我們應該規范健康行為,更好地引導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學習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身心健康,做積極向上的大學生。
(3)大學生自身原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個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自律較差,導致睡眠時間和睡眠深度都無法得到保障。沒有意識要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有相當部分大學生沒有主動鍛煉身體的意識,他們雖然對各類體育比賽很關心,很熱衷,但自己卻很少有主動鍛煉身體的行動,每日重復著宿舍、食堂、教室三點成一線的單調生活。有的學生在學校的體育測試中,測試幾次都無法通過,甚至出現有學生找人代測的現象。造成了我們大學生體質嚴重下降的現象。
(4)大學生可以在安排好學習工作之余,打理好自己的休閑娛樂時間。以一天計,可以安排1至2小時,如中餐、晚餐后、下午課后及晚上自習結束后等時間段都可以靈活安排。但不要延誤用餐時間。
(5)對于生活作息規律的人,是有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健康現狀符合健康標準的,每個人是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的。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作息規律本身就存在著問題,生活質量更是一般,但是自身沒有在意,這就會造成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安排得不合理,處于不健康生活狀態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