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娟
(武漢市儀表電子學校,湖北武漢 430000)
“新技術改變我們興趣的結構:我們思考的對象要變化。新技術改變我們的符號:我們賴以思考的符號要變化。新技術改變社群的性質:我們思想發展的舞臺要變化”。[1]愛迪生曾預言新技術將帶來教育的轉變。現在,中職生是90后,00后數字化的一代人,我們身處在一個由信息所構造的知識社會里,學校一味用強制性手段杜絕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是不可取的,我們必須轉變觀念,信息技術潛移默化地、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著教育的原貌。如何能充分靈活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又能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和管控策略,將信息化教學深度融合到《電子技能與實訓》課程教學中,將其推廣,具有現實意義。
國內從1986年開始出現有關教育信息化的學術研究,2000年之前,國內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處于起步探索的階段,相關學術成果較少,研究主題主要是對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體系架構等進行研究,研究者們多是以宏觀視角進行探索與討論;2001-2010年,我國教育信息化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使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迅速升溫,但更多是以中觀的視角進行研究和分析;2011年至今,國家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推動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性文件,特別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推動教育信息化研究進入繁榮發展階段,研究成果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此階段研究者們在研究視角方面是宏觀、中觀、微觀三種視角綜合應用,全方位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優化發展之道,既包括對國家宏觀政策、方針、路線、策略等的研究,也有對各教育分領域信息化的研究,以及對信息技術、云計算、“三通兩平臺”、信息素養、教育技術、“互聯網+”、MOOC、微課程、翻轉課堂、人工智能+等實踐應用層面的研究,相關研究內容、層次、方法、工具等趨于多元化。
在美國、日本、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在科技領域保持多項領先,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更是全國普及。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將能連接到人、數據、內容、資源、專業知識和學習體驗,這將促使教師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學。從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方式創新上實現教育的信息化,既重視硬件的資金投入,又著力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學質量。硬件建設實施階段,強調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軟實力提升階段,強調課堂教學質量的改善。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與表現形式達到改善教學質量的目的。
目前,大多數研究者對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和現代化持以支持和肯定的態度,認為信息化對職教教學現代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為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強大支撐。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因此需要辯證看待問題,在信息化推進職業教育教學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慎行,避免為信息化而信息化,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對于職業教育教學現代化的發展問題,需要結合具體的國情、經濟社會環境、區域發展狀況等進行綜合探究,以真正實現以人為核心的職業教育現代化。
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就是通過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改變——由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2]在《電子技能與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化”即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策略和《電子技能與實訓》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師生共同完成《電子技能與實訓》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仿真軟件、MOOC(慕課)、微課等信息技術使教學資源更生動豐富,移動式學習、碎片化學習對學習形式、教學組織形式更合理,教學形式生動多樣,提升了教學有效性,優化了教學效果。
在當前豐富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探索信息化與課程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以具體課程——《電子技能與實訓》課程為例,設計方案并實施再推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非正式學習能力,提升教師信息化運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推動信息技術專業其他課程教學的改革創新。
《電子技能與實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面向電子信息類專業中職一年級學生開設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課程。信息化與《電子技能與實訓》課程的融合需注意信息化教學資源是否充分利用、關注學生能力素養是否有效提高、強調課堂教學過程是否愉悅實施,制定出“四層六步”循環式信息化教學模式(如圖1)。

圖1 “四層六步”循環式信息化教學模式
《電子技能培訓》是一門專業性強、動手能力強的教學培訓課程,受到學生和家長的高度評價,對教師提出了挑戰。傳統的教學方式在電子能力培養領域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沒有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認知,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背景下,不少教師呼吁改革創新傳統教學方式,利用信息化教育提高電子學歷課程的教學質量。本文概述了信息化在電子技術教育中的應用,以提供有用的參考和意見。
使用《電子技能與培訓》書進行電子技能培訓教學,在培訓過程中發現學生學理論多,實踐少,缺乏實踐技能。電氣工程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順利通過電氣工程考試,獲得基本的教育技能,培養以電子為核心的技術人才,培養他們參加專業比賽的能力。因此,教材必須根據學生的內容和當前的需要,真實反映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特點,滿足當前電子信息產業的實際需要。
翻轉課堂模式,即通過課前線上傳遞教學內容,學生自主學習后,將“完成作業”轉移到課堂上。課前,教師將聲控閃光燈電路任務書、“微課”視頻、原理動畫、操作視頻等上傳至QQ群,學生由組長帶領進行課前預習,完成任務書及習題反饋給教師。
播放實訓項目成品功能展示視頻或成品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相關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通過有關聲控閃光燈電路有趣的圖片或視頻吸引學生的眼球,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要把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再把所學應用于實際。播放聲控閃光燈電路功能展示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躍躍欲試想進行操作。
學生通過任務書的引領,任務書對學習過程有引領、記錄、評價的作用,學生分組討論,探討出任務實施的步驟。
把實施任務分為實操(基礎內容)、繪圖(進階內容)、原理(加深內容)和拓展(提升內容)四個層次來展開教學,每個層次之間相輔相成,逐步深入。在實施過程中,學生按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分組。學生按選、裝、探、調、思、曬六個步驟進行,注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使用信息化工具,提升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能力。
一選:學生快速檢測元件。在檢測元件時,由于電子元件體積小,教師的檢測示范過程無法全面展示,學生利用電子技術應用實訓平臺,按照檢測步驟引導,自主探究,檢測元件。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從而解決了示范面狹窄的教學難點。
二裝:學生仿真模擬后完成裝配實訓。首先學生利用虛擬仿真軟件進行仿真插裝,按照插裝順序,學生把元件插裝到對應位置。如果插裝錯誤,系統將自動提示。軟件后臺實時記錄學生的操作過程,如果操作錯誤次數超過5次,需重新開始插裝,仿真插裝合格的學生方可進行裝配實訓。采用真實物體模型的仿真軟件,營造出身臨其境般的教學與實訓體驗,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相關知識點,將抽象的理論教學形象化,有效強化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訓的融合,能夠顯著提升教學與實訓效率和效果。
三探:學習電路原理。學生先用手機電路仿真繪圖APP(iCircuit/EveryCircuit)搭建電路,熟悉電路結構和原理。學生通過仿真軟件對電壓電流的測試加深對電路結構的理解。
手機電路仿真繪圖APP 構成了全新的教學工具,以新的模擬提供教學和學習服務。再觀看教師制作的“微課”視頻,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動畫,自己思考得出各部分功能,完成學案。“微課”生動形象、短小精悍,能夠在3~5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同時具有易于傳播的特點。“微課”雖“微”,也必須具備完整的教學結構,并且需要根據不同的知識點類型,選擇最匹配的“微課”類型進行開發,才能保證在短短數分鐘內講好一個知識點。
四調:電路檢測與排故。將聲控閃光燈電路制作的典型故障及排故過程拍攝成視頻文件,讓學生觀看,學生根據學習到的電路原理,區分故障類型,填寫故障表。學生排故時,我要求學生排故過程記錄故障現象、排故方法及步驟并最終形成報告配有錄像上傳教師。排故環節不僅是對原理知識的鞏固,學生探究、協作精神也獲得大幅度的提升。
五思:學生完成鞏固習題。學生利用習題軟件快速完成今天所學知識的練習,成績立即上傳至教師。教師及時看到學生掌握的情況,并對都出現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習題軟件,具有即時性、反饋性強等特點。
六曬:學生分享曬出成品。充分利用手機的拍攝功能,靈活運用到課堂中,學生樂于把自己的成果拍得非常精美上傳至QQ群,有的學生在圖片上加上名字,配上背景等。
創新“手機APP、在線平臺”多元化考核。藍墨云班課/學習通等手機APP測試實現“課堂隨機測試”。藍墨云班課等手機APP設置了資源庫、在線簽到、搶答、頭腦風暴、答疑討論、線上測試等各個互動模塊,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抽取題目給學生進行隨機測試。同時將測試、頭腦風暴、作業、小組任務、答疑、討論、簽到等考核方式的考核結果以經驗值的形式反饋給學生、教師。立體化教學資源在線平臺測試實現“課后隨學隨考”。“隨學”是指學生在課后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課程、方式、內容等;“隨考”是指學生有不同考核方式可以選擇,比如觀看視頻、完成在線平臺作業、在線答疑等都賦予一定的分值,實現“隨學隨考”。
課程結束前教師及時查看學生群組中展示情況并當場公布本次課項目的完成結果,同時對學生本次課的學習進行綜合評價,并布置課后平臺上的交流作業。通過多角度的評價,讓更多的學生獲得鼓勵與肯定。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四層六步”循環式信息化教學模式,實現教學中的示范與練習同步,使教和學變得更輕松。經過信息化與《電子技能與實訓》課程融合的初探,在課程教學和課程理念的重構方面進一步拓展了思路;課程內容的不斷更新使學生開闊了眼界;同時,利用學習平臺或QQ群,將傳統課堂上講授的普通知識點,以課余在線方式完成學習、交流、考核,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而課堂教學則從傳統的知識點陳述,轉向難點釋疑、啟發交流、實作實訓、鞏固拓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實現翻轉課堂的“落地”;[3]并通過采用理論教學與實物實訓之間過渡橋梁的虛擬仿真軟件,手機電路仿真繪圖APP,練習軟件等,形成即教、即學、即練、即考、即鞏固的高效、科學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