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中,農業經濟是重中之重,農業經濟發展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起到關鍵性的影響。而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區域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發展程度不盡相同,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各有差異,也給農業經濟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與壓力。因此,有必要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以保障農業經濟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F階段,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積極運用信息化技術,逐步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各個環節與流程,切實促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從而全方位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是指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通過信息化技術實現農業行業相關信息交換,確保農業行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實現知識共享,以保障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持續不斷的提升,并且充分依托于信息化技術逐步實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切實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構建起新穎的發展模式,完善農業經濟發展格局,進而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開辟出更為廣泛的農業發展空間與前景。在當前網絡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與實踐,其對于社會建設與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同時也有利于改革創新社會經濟建設。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創新農業經濟管理發展模式,有必要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其中,通過信息化技術全面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這樣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優勢逐步搭建起農業經濟管理的智慧化平臺,有效實現農業發展信息共享、完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為改革創新農業經濟注入新動能,切實激發農業發展潛力,從而依托農業發展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帶動社會主義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當前網絡信息化時代,運用信息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屬于一項創新性舉措,通過該項舉措可以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效率,并且最大限度開發出農業經濟管理的靈活性、科學性,保障農業經濟管理的規范性、條理性,從而切實促進農業經濟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因此,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開展農業經濟管理也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對于我國農業實現改革創新也會起到積極影響??傮w來說,信息化建設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促進作用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民群體所掌握的農業信息是否全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而針對我國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情況,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粗放式管理階段,廣大農民群體作為農業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的農業相關信息相對薄弱,因此導致其對農產品價格并不敏感,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往往無法獲得最大的經濟利潤。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運用信息化技術,能夠有效打破信息壁壘,解決農民群體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而使農民群體了解到更多的農業市場信息,這樣有助于農民群體按需生產,從而使其在農業市場中占據重要的發展地位,并且在農產品售賣過程中直接對接消費市場,同時也可以基于農產品而打造相應的農產品半成品、成品加工等,這樣不但可以讓農民群體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也有助于促進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融入在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產業的信息化發展。針對我國當前農業發展的半機械化情況來說,缺乏自動化技術在其中的運用是較大的弊端,而將信息化技術綜合運用于其中則能夠逐步促進農業生產朝信息化與智能化方向發展,從而基于信息技術逐步引入更多的智能化生產設備,這對于解放生產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具有積極影響,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有效調整農村地區經濟結構,給我國農村地區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所以,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農業經濟管理當中,有助于提高農業產業生產力,提升農村地區發展水平與效率。
為切實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著重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是重中之重,在此過程中需要充分注重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能夠逐步開辟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渠道,確保農村地區農產品對接更多的消費平臺。
尤其是在當前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可以有效通過信息化技術開發農村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這樣有效實現了農產品對接消費者,同樣也擺脫了傳統模式下的產品交換、銷售過程的被動狀態,將傳統中間商賺差價的模式逐步排除在外,也能使廣大農民群體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產業化。所以需要積極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到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管理中,推動農業經濟實現改革創新。
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可以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的改革創新,并且逐步摸索出新穎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然而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困境,使信息化技術與農業經濟管理之間的相互融合受到影響,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階段,最為關鍵性的一環是擁有足夠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只有保障信息化基礎設施充足,才能有效促進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廣泛運用,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與效率,助推農村地區的高質量發展。然而從我國當前農業從業者的角度來說,大部分從業者是當地的農民群眾,而這一部分群眾對于信息化技術的了解程度相對較低,甚至對于電腦、智能電話的應用也相對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運用。
除此之外,在農村地區廣大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業收成,近幾年雖然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且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傳統的消費觀念。而網絡信息化技術在其中的運用則會消耗掉過多的成本,所以在鄉村地區普及網絡信息化技術相對較為困難,阻礙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并且,在農村地區大力鋪設信息化網絡需要擁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其中不但包含硬件設施鋪設,而且也需要開發相應的軟件系統,然而由于當前鄉村地區對于運用信息化技術的重視程度較低,信息化基礎建設落后,阻礙了鄉村地區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當前農村地區信息化應用水平相對較低,這不利于鄉村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影響鄉村地區農業經濟改革。鄉村地區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主要是農業企業及相關部門,而廣大農民很少運用信息技術,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農民群體文化素質不高,對于互聯網的應用及認知程度不足,所以并不注重運用信息技術,甚至在搜集農業信息的過程中也未運用信息化技術,而存在這種情況顯然會導致農村地區出現農業信息不對等的問題,同時也無法有效促進農村地區各項農業資源的統一、均衡分配,因此影響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進程。此外,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薄弱,而運用信息技術需要投入大量的經濟資源,這也導致農村廣大農民很難運用信息化技術展開農業生產,存在農村信息化應用水平相對較低的問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
人才在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才的專業水平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村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質量與水平,同時也成為決定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成效的關鍵性因素[1]。
然而在實際中,農村地區往往存在缺乏農業信息化建設人才的問題,而人才的缺乏顯然并不利于推動農村地區的信息化發展,對于農村地區開展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也并無任何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國家人才培養階段并未充分注重針對性培養農業信息化建設人才,掌握信息化技術的相關人才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了解程度較低,而了解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才又不具備信息化技術,因此產生這種現象導致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人才相對缺乏,致使農村地區經濟管理工作缺乏足夠的信息化人才作為支撐,不利于全面推進農村地區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為了全面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創新發展、提高農業經濟管理質量,需要著重運用信息化技術,從而通過信息化技術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改革,充分激發我國鄉村地區發展潛力,實現農業資源的科學調配與全面統籌,從而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夯實的前提基礎。因此,需要深入思考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融入方式,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為農業經濟轉型升級保駕護航。在實際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中,農業是重中之重,其作為國之根本,對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優良的農業發展模式不但可以維護地區平穩發展,同樣有助于促進鄉村地區實現轉型升級,給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為豐厚的經濟收入[2]。因此有必要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積極融入信息化技術,通過信息化技術促進農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此期間,需要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其引領職能,從而形成以政府引領為核心,區域內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的全新發展模式,切實優化農業經濟管理質量與水平。
在實際運用中,首先,需要地區政府出臺相應的發展政策,并且積極組織轄區內群眾參與其中,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對農業經濟的統籌化、科學化管理,完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與質量,逐步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其次,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在區域內發出號召,積極引領廣大農民參與學習信息化技術,如通過信息化技術查找農業市場發展相關信息、學習如何以信息化技術推進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發展。通過這種形式不但可以逐步推進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也可以在區域內形成良性的循環發展,進而拓展信息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運用范圍,切實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優化鄉村地區發展水平,實現鄉村振興。
著重提高農村地區信息服務水平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服務是最為根本的要求,只有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豐富的農業信息服務,才能促進地區農業經濟繁榮發展,同時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能夠切實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質量[3]。
在實際運用中,可以由政府牽頭基于當前區域內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搭建起相應的農業信息交流平臺,在平臺上可以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共享、農業經驗相互交流等。同時可以通過網站以及線下服務站點等對于信息化平臺的運營起到輔助作用,用以充分發揮出信息化技術的作用與價值,切實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
在農村地區開展信息服務階段,需要精準采集各項農業信息,尤其需要篩選浩如煙海的農業信息,從而讓廣大農民群體可以通過交流平臺了解到農業市場發展的相關信息,這樣不但可以加強農民群體運用信息化技術,也可以在農村形成全新的發展模式,進而切實促進農業經濟改革、推動農村地區農業產業實現轉型,不斷提升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質量。
為切實保障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可以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需要注重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只有保障信息化人才供應的充足性,才能切實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優化農村地區發展質量[4]。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著重在農村地區加強信息化培訓,提高農村地區相關人員的知識水平,并且在培訓的過程中加強農業信息化管理、農業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傳授,從而使農業從業人員能夠充分掌握與農業相關的信息化技術知識,提高農村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
此外,將農村地區發展與高校人才培養相結合,由高校充分基于農村地區在發展階段的信息化人才需求而定向培養人才,從而使高校大學生人才畢業后參與到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中,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有效滿足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階段的人才需求。高校通過互聯網渠道給農村地區相關人才提供相應的網絡培訓、遠程網絡指導、網絡課程學習等,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切實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需要深入分析與思考如何有效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從而通過信息化技術有效促進農業經濟轉型升級。同時,基于信息化技術摸索出智能化、自動化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有效拓展農業產品的銷售渠道,給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切實優化農村地區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