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林
(南京林業大學 江蘇南京 210037)
隨著當代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更應該是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完整的知識體系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高等學校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搖籃,是我國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庫和科技創新的發動機。在人類社會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高等學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大學生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相比而言,理工科大學生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力量,理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問題尤其值得關注。我們針對當前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現狀進行一些分析。
近年來,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我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我國理工科高校的規模也不斷擴大。高校的擴招,一方面使得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良莠不齊,畢業生不能及時地為社會補充人力資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如下兩方面:一是高校學生的整體素質隨著學生規模的擴大而不斷下滑;二是對于高等教育投入有限,高校人數增加的同時不能同步地增加教育資源,導致高校教育資源緊張,從而影響了高校人才的培養。這些因素在理工科大學生的培養上影響更為直觀,如今,理工科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下降成為了一個明顯的問題。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一般包括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質、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當今,我國高等教育中,對于理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顯然較文科生更加困難。在人文素養、溝通能力等方面,文科大學生占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教育領導者顯然已經注意到這種現象,對于理工科大學生,增加了更多的人文培養,如增設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積極舉辦志愿活動等,以增強理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對于創新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不足仍需改進。
由于高校發展方向定位不同,對學生進行培養時更傾向對學生的專業方向進行強化,如理工科大學更注重學生理工科知識理論的學習,而忽略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尤其是他們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當今社會復雜多變,更考驗學生對突發問題的獨立思考創新以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高等教育的環節中,忽略對高校學子綜合素質的訓練,最終勢必導致社會發展過程中綜合性人才的流失。
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喪失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傳統教育中,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促使中學階段過早文理分科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更沒能為青少年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創造足夠的機會和條件,造成當前大學生一代知識結構先天性缺陷。另外,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受到“以專業為中心、以行業為目標 ”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高校學科單一、專業劃分過細,高等院校人才的知識結構 “單薄 ”,綜合素質偏低。
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理工科大學生習慣于接受知識,而不擅長獨立思考論證,在學習方式上缺乏創新的觀念,也不具備創新能力;在處理問題的方面缺乏堅持創新的毅力,不能明確自己的目標,并為之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保持個體能動性和積極性;在考慮問題和思考問題方面上更傾向照搬前人的處理方法,缺乏新意和突破,不能靈活地解決問題。
傳統的授課方式側重于教授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往往忽略了實際操作性。如今,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企業需要具有一定實踐潛能或實踐經驗的員工,然而大學課程教學和實習并不足以培養這樣的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同樣也作為未來社會知識與文化的主要傳承者與創造者,僅僅掌握理論知識顯然遠遠不夠。
當代高校學生普遍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在中學生活與大學生活的切換中無法完全適應角色轉換,從而無法適應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這種不適應性會降低他們的自信心,以至于產生強烈的失落和自卑。心理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會使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對待挫折以至于對未來產生迷茫,甚至自暴自棄的心理[1]。
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是為了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為了國家富強未來的發展,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當前理工科高校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過程中,存在缺乏全面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的問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一般將大學生素質內容劃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明辨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藝術素質、勞動素質和創新素質等,針對不同專業大學生因材施教,并提出具體可行的教育和提升路徑。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全面綜合的頂層設計,也需要貫徹落實的具體行動。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需要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等各個方面的建設者、參與者共同努力。
現在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方面的需求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同時隨著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因此對大學生加強全面素質教育刻不容緩[2]。
完成高等教育的使命,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是教育工作者的目標。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高等教育進步不可或缺的一步,為社會輸送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責任。對如何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與動手能力、心理素質等,作者進行了一些思考,并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的講話中提到:“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3]。”這充分說明了創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雖然能進入高等院校進行高等教育已經說明大學生智力已經達到社會所需求的水平,但當代大學生創造力并不出眾,這仍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然而,理工科大學生極具創新的潛能,高校只要采取恰當的方式方法,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相反,如果缺乏創新教育,理工科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創新潛能就難以得到充分發揮。我們認為,對于理工科大學生而言,要培養其創新能力,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理工科高校要加強創新素質教育,首先需要高校營造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培養學生掌握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潮。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課程并使其占與正常課業同等地位,使得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創新的氛圍中;創新設計需要政策支持并提供良好的環境,使更多的學生敢于嘗試、勇于創新。高校可對創新實踐活動的學生授以學分或頒發獎狀、資金獎勵等,或者舉辦創新活動或比賽,來鼓勵學生創新;學生創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學校可以為其申請國家專利,并在尋求與企業合作,使相應的創新成果能夠實施,實現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學生的大學期間接受專業的科研訓練,體驗科學研究過程,參與實際工業生產線流程,為將來的實際應用打下基礎。其次需要高校教師積極接受新鮮事物的同時善于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學生獨立創新受創時加以鼓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最后,學生如果能夠在本科學習階段取得優良的創新能力,其職場競爭力自然會得到質的飛躍,這樣的學生必然會在擇業之際脫穎而出,在步入職場后可以獨立的承擔重要的工作任務,他們在工作中勤奮、自信且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即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實踐和動手能力是理論的試金石,也是理工科大學生就業求職的基礎。當前高校教育側重理論教育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要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則需要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在善于思考的同時,也要勇于動手嘗試。
高等院校教學一方面應加強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以增強大學生未來就業的廣泛適應性;另一方面也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尤其對于理工科高校學生來說,他們將來畢業面對的大多是技術性工作或將繼續進行深造,強大的動手能力是他們面向社會或象牙塔的敲門磚。當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體,他們大多從小在溫床里長大,在順境中成長,很少經歷挫折,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大學教育他們掌握更多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顯得更為重要[4]。
學校應當加強學校各項軟硬件設施建設。建立大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培養的基地,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條件進行實驗操作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擴招以來高等院校投入的跟不上生源的擴充速度,導致實驗室的軟硬件實施不足等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加大實驗室等各項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刻不容緩,旨在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能力培養的平臺。
21世紀的大學生應不斷增強自己的思考能力,善于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除此之外,要堅持思維的獨立性,即在分析解決面臨的問題時,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案,不完全依賴于前人的思想,亦不過分追求標新立異。高校也應該全面發揮所開設的心理學等課程的作用,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抗壓能力和自我調節釋壓能力[5],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大學生尚未走向社會,對社會認識不足,所以引起部分學生心理存在一定的問題。大學生較強的心理素質是需要在社會、工作和學習中慢慢鍛煉、慢慢成長起來,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可以通過參加社會活動和學習而獲得彌補。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并且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完整性,幫助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辨別是非的綜合判斷能力、承受壓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高校更應通過多樣的活動和方式來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利用校內外的各種媒體如廣播、學報、校刊、網站等,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必要時以授課方式傳授各種心理調節的方法,以提高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關注和要求。此外,高校需要組織成立心理咨詢中心、熱線、就業指導中心等機構,及時排除學生的心理問題,增強學生心理抵抗力,進而提高心理素質。
對于大學生其他綜合素質教育的提升,如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等對學生的明辨素質進行提升;通過積極開展學校社團運動或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健康素質進行提升;增設鑒賞類課程或聯合校外藝術家開展活動等為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做出貢獻等。這些需要高校、教師、家長等各個方面進行努力。
總之,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與發展,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僅是擁有完備的知識體系,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健全的人格,以及豐富的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高校的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關系到高素質人才培養,是造就高素質人才的途徑之一。通過構建合理系統的創新培養體系,積極改革基礎教學內容和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除此之外,還要善于運用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思考方式,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強創新能力,為開拓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創造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