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琳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 山東濟寧 272100)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指出,要積極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也再次聚焦媒體融合,可見融媒體已經成為一個顯著的時代特征。青少年群體在網民中的數量巨大,在這一龐大的數量群體中,高校大學生占據了很大比例。高校學生群體數量龐大,活躍度高,是網絡媒體上最重要的構成主體,網絡使他們更加便捷地以普通群眾的身份置身輿論場,像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用戶只須注冊登錄就可以制作和發布視頻,其易操作性使得人人都可以生成、傳播信息。但是,由于網絡空間魚龍混雜,其中的不少負面信息容易對大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高校對網絡中的敏感事情引導不善,則易引發輿情危機。從網絡輿情演化進程來看,其發生發展都會受到來自社會各方、包括時間空間等各個場域疊加融合的影響,高校輿情治理與社會輿情治理相比,受復雜的外部環境影響和大學生自身內外因素的影響,難度更大,要求更高,歷來是高校統戰、宣傳、維穩等工作的重點。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對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極為重視。高校的培養目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秀人才和杰出建設者,應基于互聯網時代、融媒體背景,從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出發,加強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把握高校輿情發展規律,搭建高校輿情治理措施,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2],推進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媒體融合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 世紀80 年代,由美國著名傳播學教授浦爾提出,指的是各種媒介顯現出的多功能一體化融合發展趨勢。邁克·麥基恩教授創建了媒介融合項目,其認為實現媒介融合需要三個要素:即以經濟運營為目的、傳播報道方式發生變革、受眾與媒體之間形成新的社會關系。媒介融合發展進步的標志是2000 年美國媒介綜合集團建立的“坦帕新聞中心”。2006 年,英國廣播巨頭BBC 提出了“創造未來”計劃,明確了媒體融合的目標,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目前國外的媒體融合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其媒體融合涉及廣播、電視、報業等行業,促進各種不同媒體的融合與發展。
我國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目前已經將融媒體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制定重要政策來支持、引導融媒體發展。2014 年是中國的“媒體融合元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標志著中國開始為媒體融合發展謀篇布局[3]。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融合行業的不斷擴大,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網絡空間相對具有自由性、開放性和即時性的特點,任何人都可以以較為平等的方式發言討論,表明自己對網絡焦點事件的觀點和態度。目前,高校學生已成為對網絡熱點問題參與度最高、最為積極的群體之一。媒體融合背景下,信息發布、傳播及共享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傳播內容情緒化、隨意化,傳播者參與度高,傳播影響范圍廣。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高校輿情傳播呈現出主體特殊性、內容復雜性、載體多樣性的發展趨勢,并且聯動性強,易發生次生輿情。同時,融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渠道多樣且迅速、時效性與深度報道并存、互動性煽動性強的特點,網絡輿情具有潛伏期壓縮,爆發期加快,持續期可變,消退期迅速的特征,涉及的內容多為重大社會熱點問題、教育教學改革、校園內突發事件以及高校招生就業等,往往與高校師生利益緊密且直接關聯,易對高校學生價值觀形成造成較大影響,產生信仰危機,影響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安全、金融安全、公共衛生安全與信息安全[4]。
1.影響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大學生使用的媒介類型十分豐富,微信、微博、QQ、直播等成為這一群體經常使用的媒介工具。高校學生可以通過綜合使用各種媒體的途徑來獲取大量信息,這些信息對于正在三觀形成期的學生來說,對其思維方式和三觀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進一步影響到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如“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等西方社會不良思潮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在意識形態上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滲透,動搖其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場,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帶來極大挑戰。
2.影響高校文化安全
網絡輿情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信息的載體,媒體融合背景下各種媒體傳遞出來的信息顯得錯綜復雜,其中就包括中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內容,呈現出多元化并存的特點。目前高校大學生大多數能夠理智與清醒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別,但也有少數學生在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認識上模糊不清,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執偏激態度,對西方文化卻盲目推崇,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層面。
3.影響高校金融安全
媒體融合時代信息的傳遞主要是依托互聯網和手機傳媒,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大學生更是對網絡依賴嚴重。如何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金錢觀與消費觀成為當務之急。尤其是來勢兇猛、迅速“校園貸”的危害,面對校園內的快貸、便捷貸、低利息貸這些不良貸款平臺,使部分學生受到較大的經濟傷害,金融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4.影響高校公共衛生安全
公共衛生疾病由于其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與共同發展,特別是2020 年度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對高校大學生的生命安全與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威脅,受到了高校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媒體融合背景下信息傳播途徑、速度、范圍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公共事件能刺激高校師生的社會神經,從而迅速引發關注,激起熱烈討論,高校大學生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與較強的應對能力,就會導致事態的嚴重化和擴大化,導致網絡輿情爆發。
5.影響高校信息安全
互聯網對于國家安全以及高校大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著重要影響。媒體融合信息傳播對大學生的信息安全影響較大,為減少網絡中不安全因素對大學生群體造成的威脅,對高校網絡輿情造成影響,應健全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體制,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與網絡安全行為教育,強化大學生網絡世界中的警惕性、自我保護意識,加強安全保障,防止個人信息泄漏。
6.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安全
高校大學生群體具有思想活躍、性格外向,對社會事務參與度高但理性思維相對不足,表達易傾向于情緒化等特點。在心理安全方面,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安全主要是指安全、自由、踏實、穩定的心理狀態。媒體融合下對高校學生心理安全造成影響,是指其在心理上的安全認知能力和安全意識方面,由于網絡信息影響感到在身體與意識上會遭遇意外的威脅與危險,進一步對高校網絡輿情造成影響,甚至是誘發更大的輿情危機。
媒介融合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而信息中所承載的內容、信息的傳播方式與效率,貫穿于網絡輿情演化的整個過程。信息的傳播如同裂變擴散一般,速度極快且能量也無比巨大。對于高校輿情事件來說,其特點是燃點低、爆發快,時效性、多樣性并存,應辨清網絡輿情的性質和影響大小,從預警、引導、應對等方面予以治理[5]。針對高校網絡輿情復雜性、多樣性、群體性、分化性和創造性的特點,應深入分析高校學生在輿情傳播中具有的特點,把握輿情演化規律,加強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育,構建網絡輿情監測、研判、導控、網絡輿論行為矯治、網絡道德修養宣教的治理體系。
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全新的特征特質,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是一項關系校園穩定和諧、國家長治久安、影響深遠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要全面衡量媒體融合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演化規律,在網絡輿情治理中遵循以下五個原則:一是綜合性原則,用以應對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信息網絡、公共衛生安全等眾多領域的網絡輿情治理內容;二是靈活性原則,在制定網絡輿情治理措施與對策時要針對繁雜的網絡信息、交織的意識形態力量、強烈碰撞的各式情緒,做到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三是長效性原則,網絡輿情治理要注重其長期性效果,做到深入高校師生頭腦,做到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四是實踐性原則,激發師生參與興趣,增加師生的關注度、支持度和參與度,增強網絡輿情治理效果。
1.建立“大思政”格局,強化輿情治理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需要進行頂層設計與資源整合,針對網絡輿情發生的萌芽期、成長期、爆發期、穩定期與衰退期特點,制定網絡輿情管理流程,形成網絡輿情運行機制。高校要全體動員,建立由黨委宣傳部門、學工、團委、思政課教師等多部門、多人員聯動的輿情治理隊伍,制定新聞發布、突發事件應對制度體系,提升輿情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強化責任機制[6]。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與學科、教學、科研、合作辦學、國際交流等活動緊密交織,相互滲透,應積極運用新興媒體技術,構建融媒體平臺,搭建起包括輿情收集、研判、處置、引導內容在內的網絡輿情治理機制,并構建組織保障機制,由學院黨委擔負思想政治工作主體責任,全面統籌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建立起一批層次性分明、一體化聯動的輿情管理隊伍,這樣才能及時了解和把握高校師生的思想動態,明確高校網絡輿情發展趨勢與走向,采用切實有效的輿情處理措施。二是要完善融媒體輿情監督及控制機制。媒體融合時代信息的傳遞主要是依托互聯網和手機傳媒,因此高校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充分運用融媒體全天候、高信息量、高點擊率的特征與融媒體技術,要建立線上的官方輿情討論平臺,為學生提供校內的討論平臺,針對其中的不當言論進行相應的管控,一旦出現不良新聞要即時進行分析和處理,制訂有效的處理方案,避免學生受到輿論的不良影響從而引發輿情事件。
2.樹立“大宣傳”理念,強化正面引導
高校要直面輿情,以自身的言行進行輿情引導,需要建立網絡輿情日常研判和突發輿情應對機制,實時掌握輿情動態。并且要培養“意見領袖”,積極參與網絡輿情引導,傳播正面信息,澄清負面言論,傳播正能量。學校要積極發揮微博、微信公眾號、QQ 群等新媒體平臺的作用,使它們相互合作、互為補充、協同育人,要構建集互聯網、無線通信、數字化為一體的教育平臺,通過網站、校刊、廣播站、兩微一端等媒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技術和融媒體技術相結合的互動式多媒體教育,并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使其能夠正確鑒別各種網絡信息的真偽,客觀理性對待各種信息,實現線上與線下同步教育與管理、精神指引和輿論引導同步進行[7]。同時還要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調動師生學習、實踐和參與各種網絡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融媒體的優勢引導其提高自身的選擇和價值判斷能力,自覺提升個人政治素養與道德修養。
3.培養“大數據”思維,強化技術應用
網絡輿情是一個動態的運行系統,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必須置于網絡輿情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視閾中,運用“大數據”技術把握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網絡數據庫動態,把握融媒體時代高校輿情傳播規律,準確了解師生的思想動態和接觸新媒體的狀況,加快高校網絡媒體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從技術層面提升網絡治理能力水平,促進教育融媒體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同時,高校還應遵循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堅守教書育人的初心使命,以主動、及時、客觀、公開、互動為出發點,及時關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動態,掌握不同媒體、不同社交平臺的類型與特點,能夠根據網絡輿情發生的特定場所與傳播方式以精準的教育進行有效引導,充分發揮教育者的引領、示范、榜樣作用[8]。要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建立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不斷豐富信息傳播內容,營造出健康、和諧、向上的網絡環境與媒體傳播氛圍。
融媒體背景下,網絡社會的建構與發展的核心要素就是信息的傳播。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多樣且迅速,新聞時效性與深度報道實現并存,媒體互動性強,輿論影響大。高校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是網絡空間的“原生態居民”[9],他們對網絡互動平臺運用更加廣泛,可見內外兩方面的因素造成高校網絡輿情治理要求更高。高校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融媒體、網絡輿情、意識形態、思政教育思想為指導,從網絡輿情的產生、類型、特點實際出發,以實踐視角制定高校輿情治理措施,建立輿情監測和治理機制、輿情治理專業機構和專門力量,搭建并用好引導平臺和反饋渠道,加強對高校學生網絡素養、網絡責任感的培育,有效發揮融媒體信息空間傳遞、輿論方向引導功能[10],從輿情層面、意見領袖、主體引導等方面加強高校輿情治理,提高輿情引導的時效性和專業性,逐步走向專業化、體系化、規范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