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勝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倪瓚《獅子林圖》(見圖 1)繪制于洪武六年(1373)。晚明張丑編纂的《清河書畫舫》中收錄了《獅子林圖》的題跋:“余與趙君善長以意商榷,作《獅子林圖》,真得荊關遺意,非王蒙所夢見也。如海因公宜寶之。懶瓚記。癸丑十二月?!庇纱丝芍?,《獅子林圖》是倪瓚、趙原應如海之邀,于 1373 年 12 月合作完成的。倪瓚戲稱自己“真得荊關遺意,非王蒙所夢見也”,倪瓚好友周南老在《倪云林先生墓忠志》中記載,倪瓚死于1374 年,垂垂暮年的老者說出這一番話,不得不讓人懷疑題跋的真實性。此外,《清閟閣全集》卷九收錄的《獅子林圖》題跋版本與《清河書畫舫》中收錄的也多有不同,比如,“如海因公”作“四海名公”;無“葵丑十二月”名款[1]。因此,經現代學者研究后認為,《獅子林圖》并非倪瓚親筆,應是倪瓚名款的舊摹本,且題跋均為偽造。

圖1 倪瓚 《獅子林圖》 紙本墨筆 28.3 cm×392.8 cm 故宮博物院藏
晚明至清初,民間一直都有元至正年間倪瓚修筑獅子林和繪制《獅子林圖》的傳聞。明代釋道恂曾言:“獅子林在蘇州府城內,元至正中天如禪師居寺中,倪瓚為之疊石成山。”[2]580《清河書畫舫》中記載了獅子林初建時“時名公馮海粟、倪云林躬為擔瓦弄石”。清代錢泳曾說:“元至正間,僧天如、惟則延、朱德潤、趙善長、倪元鎮、徐幼文共商疊而成,而元鎮為之圖,取佛書獅子座而名之,近人誤以為倪云林所筑,非也。”[3]如果說 1373 年倪瓚繪《獅子林圖》的說法明顯有誤的話,那就不得不重視這些明清傳聞的真實性。由此看來,《獅子林圖》可能繪制于元至正年間(1341—1370),且此畫是經天如禪師和倪瓚等人商榷之后,由倪瓚繪制的禪寺園林草圖?;谶@一認識,或許可以解釋高居翰對《獅子林圖》風格問題的幾點疑惑[4]。筆者將高居翰對《獅子林圖》風格問題的疑惑總結為三點:其一,倪瓚的繪畫作品中多不畫人物,但此畫中卻出現有持卷讀書的僧人和古佛;其二,倪瓚的繪畫作品多寫胸中意象,不拘泥于實景,但此畫卻有寫實之感;其三,此畫的山石屋舍有北派山水的蒼古雄渾,不見倪瓚平淡天真的意趣。
首先,如果說《獅子林圖》是倪瓚和天如禪師等人商榷之后繪制的禪寺園林草圖,那么屋內的古佛及長廊檐下作為委托人的禪僧被添至畫面就不足為奇了。其次,雖然倪瓚從不畫特定的實景,但考慮是在為園林設計理想的空間,自然要保留獅子林原址已有的自然風光,不能隨意刪減。由此,第一點和第二點的疑惑迎刃而解。至于第三點疑惑,倪瓚的作品多表現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而《獅子林圖》的山石屋舍卻氣象蒼古、態勢雄奇,頗具北方山水的渾厚。除了倪瓚忠實于原景的考慮之外,還需從倪瓚同時期的繪畫作品來分析,以解釋為什么這幅畫會有北派山水遺風。
目前所見的《獅子林圖》已是明人摹本,但仍留下倪瓚的風格痕跡與審美意趣?!丢{子林圖》尺寸并不大,從右下角的園門一路看向左上角的石林與禪房,屋宇、竹林、樹木、池井處的用線和筆墨簡淡疏雅,以墨皴擦出畫面后卷的假山峰時,又顯露出北方山石的渾厚與蒼古,有“荊關遺意”。細察全景,用筆精煉、構圖簡潔,營造出一片簡淡、疏遠的意境,具有江南古寺清幽、靜穆的氣象。那么,倪瓚有表現出“荊關遺意”的真跡嗎?如果有,是何時開始轉變的。筆者選取了幾幅確定年代的倪瓚真跡和畫論家的評論以作探討。
倪瓚的《秋林野興圖》繪制于1339 年(見圖 2),是其現存最早的繪畫作品[5]。這幅畫描繪的是文人幽居的一個片段,畫面近景處山坡低緩,上有雜樹數株,林下平臺上有一亭子,亭內坐一高士,后有一小僮侍奉左右。畫面布景錯落有致,采用全景式平遠構圖,近景的坡石采用董源的披麻皴,這種皴法適合表現江南的土質山巒,此時倪瓚的筆法還不十分精煉,畫面中的山巒顯得較為生硬。相較之下,倪瓚在1343 年創作的《水竹居圖》(見圖 3)就顯得成熟很多。整幅畫面筆墨和諧統一,前景、中景的巖石,以及遠景的大山都采用了披麻皴,筆墨風格更為精煉。此時的倪瓚用筆自如,力求表現自然的面貌,寫實性較強。由此可見,倪瓚早年多取法董源的披麻皴。

圖2 倪瓚 《秋林野興圖》 紙本水墨98.1 cmx68.9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3 倪瓚 《水竹居圖》 紙本設色53.6 cmx27.7 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352 年倪瓚棄家之后過著漂泊流離的生活,足跡遍布蘇州、宜興、湖州、嘉興、松江一代,其藝術道路也隨之發生轉變,繪畫作品的意蘊更加蕭疏平淡?!栋赌想p樹圖》是倪瓚在 1353 年繪制的(見圖 4),畫面前景的巖石和樹枝參差交錯,中鋒側筆取態,以墨皴擦出山石的立體質感,點出樹葉,配以竹枝,一派平淡天真的意趣。王季遷認為《岸南雙樹圖》是倪瓚早年由用董源、巨然的披麻皴轉入用荊浩、關仝的折帶皴過渡時期的作品,石形由圓而方,已初顯晚年風格,筆墨秀雅,足與柯敬仲相媲美[6]。正如王季遷所言,倪瓚中晚年的繪畫風格趨向于使用折帶皴畫山石,山石的形狀由圓向方,渾厚蒼勁又呈現出一派蕭疏虛靈的氣象?!栋赌想p樹圖》的畫面風格與《獅子林圖》趨于一致,可見兩幅作品的繪制年代應相隔不遠。

圖4 倪瓚 《岸南雙樹圖》75 cm×27 cm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倪瓚中年以后融匯關仝、李成等人的北派山水筆墨,畫面漸漸顯現出蕭疏之意。龐元濟在《虛齋名畫錄》中說:“仿荊浩關仝真跡,世間當不可得矣。言其皴法,作小斧劈。云林師之,化為折帶?!笨梢娔攮懼型砟甑墓P墨風格從斧劈皴轉為折帶皴,寫南方山石的結構紋理,自成一格。倪瓚中年繪畫風格的轉變與他隱入禪宗的經歷有關。因此,筆者推測《獅子林圖》原本可能是倪瓚游歷太湖周邊時繪制的,且此畫在筆墨運用上也略遜《漁莊秋霽圖》(見圖 5),是倪瓚由中年向晚年風格過渡的作品,應繪于 1352 年之后。

圖5 倪瓚 《漁莊秋霽圖》 96.1 cmx46.1 cm上海博物館藏
獅子林初建時的具體情況,可以從釋道徇于咸豐丁巳年(1857)編著的《師子林紀勝集》中得知,其中記錄了從元至正年間到清咸豐年間,數十位文人題詠獅子林的園記和詩文。近年來又有獅子林管理處主編、郭明友校注的《〈師子林紀勝集(含續集)〉校注》,??痹敿殻a充了諸多信息疏漏。從其中載錄的《師子林菩提正宗寺記》《師子林記》《立雪堂記》《師子林詩序》《師子林八景》《師林八景八章章四句》《師子林即景十四首》《師子林圖序》《師子林十二詠序》《師子林十二詠》,以及《游師子林記》[2]6-64等園記和詩文中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從元至正年間到明洪武年間獅子林景致的變化過程,以及不同景致呈現出的文化內涵。將詩文中不同時間段的獅子林與倪瓚《獅子林圖》中物象空間進行對照,或可與筆者此前的推測相互印證。
若將《獅子林圖》和獅子林放在一起討論,首先要明確的是兩者的先后關系,即是先建造園林還是先繪圖的問題。從前述的園記和詩文中發現,獅子林在修建前已有一些著名景致。筆者認為,《獅子林圖》是倪瓚與天如禪師等人商討之后,在盡量不改動原有景致前提下,重新布局景致的設計圖,畫面中營造出的神秘、空靈意境,為園林增添了幾分宗教氛圍。歐陽玄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撰寫的《師子林菩提正宗寺記》中,記述了建造獅子林的原委:“其地本前代貴家別業,至正二年壬午(1342),師之門人相率出貲買地,結屋以居其師,而擇勝于斯焉……寺成之十三年(1354),宜春比丘嗣談,以臨川比丘克立所撰事狀,來京師謁余為記……至正十四年甲午十月癸未(1354),廬陵歐陽玄記。”1342 年,為延請天如禪師(1286—1354)來蘇州講經,他的弟子們集資買下了宋人私宅修建寺廟園林以居其師,并于 1354 年修成。
《師子林菩提正宗寺記》中也描述了獅子林建成時的景致:“因地之隆阜者,命之曰山;因山有石而崛起者,命之曰峰,曰含暉,曰吐月,曰立玉,曰昂霄者,皆峰也。其中最高狀如狻猊,是所謂獅子峰,其膺有文識其名也。立玉峰之前有舊屋遺址,容石蹬,可坐六七人,即其地作棲鳳亭。昂霄峰之前,因地洼,下濬為澗,作石梁跨之,曰小飛虹……寺左右前后,竹與石居地之大半,故作屋不多……外門扁曰菩提蘭若,安禪之室曰臥云,傳法之堂曰立雪。庭舊有柏曰騰蛟,今曰指柏軒;有梅曰臥龍,今曰問梅閣;竹間結茅曰禪窩,即方丈也。上肖七佛,下施禪座,間列八鏡,光相互攝,期以普利見聞者也。”由此可知,獅子林在 1354 年的著名景致有棲鳳亭、小飛虹、臥云室、立雪堂、騰蛟柏、指柏軒、臥龍梅、問梅閣、禪窩等九景,以及獅子峰、含暉峰、吐月峰、立玉峰、昂霄峰等五峰。
值得慶幸的是,從鄭元祐的《立雪堂記》、李祁的《師子林詩序》中還可以尋覓到 1347年和 1350 年獅子林內的情況。不過兩位作者都只談到獅子林內叢竹多至數萬,房屋不過一二十間,未提及當時林內的有名景致。
李祁在《師子林詩序》中也記錄了獅子林的盛況:“自天如師坐師子林,中地益闢、景益奇,四方之來得于觀覽悟悅者益眾。于是,內而京師集賢翰林之名德重望,外而郡邑詞林賦藪之才俊英游,皆拖之詩章,以寫其景物之勝,至有足未及造其境而心與之游者,亦想象摹寫,以極其趣。夫如是,則獅子林之得名當時亦已遠已?!?350 年前后,文人們知道天如禪師坐鎮獅子林,紛紛前來游觀求道,京師及外郡的才子文人爭相寫詩作賦,寫其景勝,聲名遠播。1350 年后,詩詞歌詠日益增多,好事者寫詩總結出獅子林的八處著名景致。元末文人鄭元祐在《師子林八景》中描寫了獅子峰、棲鳳亭、小飛虹、問梅閣、指柏軒、玉鑒池、立雪堂、臥云室的景致。這八處景致也見于元末文人楊鑄的《師林八景八章章四句》和周稷的《師子林五言八詠》。
明洪武五年(1372),著名詩人高啟與張適、王行、張簡、陶琛等人合作寫下《獅子林十二詠》,記錄了當時獅子林中的十二處景致,分別為獅子峰、含暉峰、吐月峰、小飛虹、指柏軒、禪窩、問梅閣、竹谷、立雪堂、臥云室、玉鑒池、冰壺井。通過對照《師子林菩提正宗寺記》與《師子林即景十四首》可知,除冰壺井之外,獅子林內其余十一處景致在 1354 年前就已建成,且以上十二處景致剛好見于徐賁于明洪武七年(1374)繪制的《獅子林十二景》中,詩文與圖冊可以相互印證。《獅子林十二景》的景致與倪瓚《獅子林圖》相比,要繁雜的多,顯然不是在同一時期繪制的。
綜上可知,1350 年以前,獅子林竹木多至數萬,有獅子峰等假石山峰,但房屋不過一二十間,除獅子峰和竹林之外,并沒有什么有名景致。1350—1354 年間,隨著獅子林的聲名遠播,拜訪者和文人題詠日漸增多,獅子林內景致日益完善,園內逐漸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八處景致。1372 年左右,獅子林收留了因戰火前來避災的人們而更加興盛。好事者總結了獅子林的十二處景致,實則只比 1354 年前多了一處冰壺井,此井應修建于 1354 年之后。綜合倪瓚于至正年間繪制《獅子林圖》的文獻記載,可確定倪瓚《獅子林圖》原本應創作于 1354—1370 年之間。
文人畫家筆下的園林圖是一幅山水畫[7],直接體現了創作者的繪畫風格和審美意趣,更能將文人心中理想的園林空間物化在二維平面上,這種園林畫在唐代時已出現。比如我們熟知的詩佛王維,晚年居于輞川別業,繪有《輞川圖》并自建園林,將“詩情畫意”融貫于園林之中。美學大家宗白華也早就指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對山水畫的論述也是園林藝術的基本思想。園林意境與山水畫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很多文人具有畫家和造園家的雙重身份,大批文人、畫家或為園林題詩寫畫,或直接投身于造園實踐活動中,對園林的布局要求自然也會考慮從詩畫的角度出發,對疊山、理水、建筑,以及植物的要求也多以畫論、詩論為標準,自然就把他們所懷有的文人氣息和詩畫審美融入園林中[8]。
《獅子林圖》最具特色的就是畫面呈現出的空靈與靜穆之美,在這之中,禪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壇經·坐禪第五》中言:“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盵9]禪就是不被外物的形貌所干擾,保持內心思緒的平靜,即強調專注修養內心與自性。倪瓚就是不受塵俗的羈絆,以直覺的觀物方式直抒性靈,強調藝術創作的自由。《壇經》言:“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碧摽阵w現在完美融合了有限的物象與無限的時空。繪畫作品中常運用留白手法表現物象之外的“空”,這種“空靈”美在無形的平靜湖面之中,在一望無際的天空之外,觀者在物象之外看到心中的物象,猶如音樂中的弦外之音。而在《獅子林圖》中,遠處漸漸消失的竹林隱于一片寂寥之中,盡顯蕭疏、淡遠的氣象。靈動的筆墨與物象之外的空白形成一種虛實相襯的空靈美,給人以溫婉、寧靜之感。
在《題倪瓚獅子林圖》一詩中,乾隆帝就表現出對《獅子林圖》的極大贊賞,稱此畫“蒼蒼圖樹石,了了離塵垢”,并認為倪瓚素具佛性,故而能出此佳品[10]126。乾隆帝還稱贊此畫:“一樹一峰入畫意,幾灣幾曲遠塵心。法王善吼應如是,居士高蹤宛可尋。”認為詩意、畫意、禪意都融入了畫面景色中[10]131。對乾隆帝來說,觀畫即是游園,甚至勝過游園,以至于見到蘇州獅子林后仍不忘《獅子林圖》,寫下“每閱倪圖輒悅目,重來圖里更怡心”的墨筆。
倪瓚繪畫的意境也可以用靜穆空靈、寧靜幽深的美學意趣概括。倪瓚注重心性的修養,參融儒釋道三教,畫中總有一種安然處之、與世無爭的理想境界,甚至將清幽、冷寂的意蘊上升為一股空靈的禪境,將淡泊寧靜的心靈境界融貫于自然山川之中。在《獅子林圖》中,山水樹石與身心高度統一,物象與心靈完美融合。這種禪境與畫意的內外契合,讓倪瓚繪畫中的審美意趣呈現為“平淡天真”,創造了一個超脫現實的禪意空間,這也是獅子林中的園林意境。意境是中國藝術理論中影響極大的一個美學范疇。簡單來說,萬物于藝術家的心靈中映射出來,自然景物的客觀和審美情感的主觀在藝術創作中相互滲透、互相交融,進而引發觀者的審美體驗。
倪瓚繪畫的禪境在于其運用獨有的筆墨,聊寫“胸中逸氣”,描繪出他對自然生命的獨特感受。倪瓚繪畫美學思想中的“自娛”就與禪宗有很大關聯。他在談到“自娛”時曾說:“游戲可入三昧,批圖聊我娛?!边@句話源自《五燈會元》中:“普愿禪師頓然亡笙,得游戲三昧也?!痹诙U家看來,游戲態度也就是以排除外念干擾觀照內心,以此可以讓世人了無牽掛,也就是禪宗提倡的“空”和“虛靜”。
倪瓚在《立庵像贊》中說:“行蹈義,身外仁,依于老,逃于禪,據于儒?!盵11]倪瓚少年時學習儒家經史,儒學是他的根基;青年時研道,追求物我同化,融乎自然的自由境界是他思想的依托;中年起學習禪理,借此解脫塵世的煩惱獲得心靈的平靜。根據《云林遺事》記載,倪瓚有時在寺廟一住就是數月,用大量時間探索禪宗奧秘。
據文獻記載,《獅子林圖》是天如禪師委托倪瓚等人繪制的,而獅子林的主人在園林意境營造中起到的作用同樣不可忽略。天如禪師修行的是南方臨濟山林禪。山林禪型僧人多居于山中隱修,在自然山川中體悟禪境,進而實現生命的超越和精神的自由。因此,獅子林的修建原則是因地制宜,利用原址已有的水體山石和樹木植物進行適當修整。元代李祁的《師子林詩序》言:“余嘗觀其地之廣,不過十余畝,非若名山巨剎之宏基厚址也。屋不過一二十楹,非若雄殿杰閣之壯麗焜燿也。”園林布景與贊助人、造園者的審美趣味息息相關,似乎都力求極簡?!稁熥恿制刑嵴谒掠洝分性疲骸叭欢绶鹬?,止僧之舍,延賓之館,香積之廚,出納之所,悉如叢林規制?!?/p>
“獅子林”之名包含深刻禪意,歐陽玄在《師子林菩提正宗寺記》中將其解釋為三重含義:一是竹林中有似狻猊(獅子)的石峰,故而命名為獅子林;二是浙江天目山獅子巖是天目禪師得法之處,可提醒其法統的來源;三是獅子象征佛法之威,可降服邪魔。朱德潤的《師子林圖序》記錄了其與天如禪師的對話,展示了獅子林之名的更深層含義。朱德潤和他的仆人本以為取名獅子林是因為獅子威猛可伏妖邪,而天如禪師卻說“非也,石形偶似”罷了,并告誡說“世意紛囂,不以形色,則不能攝諸敬信”,并提醒他們“一念在師,石皆師也;一念在石,師亦石也。然不若師者兩忘者乎?”即在說理解獅子林之名要保持“空觀”,不要被塵世干擾,以“心”觀物。
獅子林中不僅有傳法講禪的建筑,更有以禪理命名的園林建筑和體現禪意的水澗山石?!稁熥恿制刑嵴谒掠洝分性疲骸巴忾T扁曰菩提蘭若。安禪之室曰臥云。傳法之堂曰立雪。庭舊有柏曰騰蛟,今曰指柏軒。有梅曰臥龍,今曰問梅閣。竹間結茅曰禪窩,即方丈也?!边@一故事的原型來自“程門立雪”。臥云室用來入定參禪,取枕臥于云間之意境。問梅閣之名取自馬祖道一以“梅子熟”贊許法常已經參悟的故事,其中的禪語是“即心即佛”,本心就是禪理。指柏軒取自“趙州指柏”的典故。《聯燈會要》卷六:“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庭前柏樹子。’僧云:‘和尚莫將境示人?!瘞熢疲骸也粚⒕呈救恕!疲骸绾问亲鎺熚鱽硪猓俊菰疲骸デ鞍貥渥?。’”此禪語中,趙州禪師以“庭前柏樹子”教弟子以超越物象的心境參會達摩祖師的佛法要意[12]。由此可見,園林意境往往比較含蓄,通常會用題寫匾額的方式表達禪意,詩詞的題引也增加了景觀的人文價值和文化內涵,對營造、揭示景觀的意境具有重要作用。
佛寺園林通常選用與禪宗文化相關的植物品種,營造特定的宗教內涵與意境[13]。獅子林的竹林、松柏、梅樹和銀杏都與禪理有關。竹子是園中的靈性植物,具有佛教的象征意義,竹子節與節之間的空心,也是佛教概念“空”和“心無”的形象體現[14]。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有:“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金剛經》中也有“青青翠竹,總是法身”的說法。松柏象征人的堅貞不屈,且有辟邪長壽的作用。銀杏樹體高大雄偉,最宜襯托寺院寶殿的壯觀,其葉素雅潔凈,有不受風塵干擾的宗教寓意。佛教也把銀杏尊為“圣果”“圣樹”,以此代替不宜在中國生長的畢缽羅樹(菩提樹),借銀杏崇高圣潔的神秘色彩擴大佛教的影響力[15]。倪瓚《獅子林圖》繪制了與禪佛相關的花木,體現了園林植物配景的手法,園門內外可見松竹擁簇,呈迎客之勢。松樹、柏樹、梅樹和竹林通過一定的修建和位移,發揮了植物的線條、色彩和形體之美。
獅子林不僅有豐富的空間動感,而且營造了靜謐的園林幽境,這是依靠空間轉折或收放處理得到的,即利用建筑空間和景觀轉折改變游園者的游園視點和游園路線,給人以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空間變換感。獅子林內利用竹林、水池、石峰等建筑進行前后空間的分隔,以避免空間被一覽無余,營造幽深的靜穆之感。獅子林中幽深的長廊給人一種縱深的空間層次感,并利用對景和框景實現空間互借,臥龍梅與問梅閣、騰蛟柏和指柏軒即是實例。
綜上所述,獅子林通過借助題寫匾額、建筑布局、自然山水和植物配置的方式,以有限的空間營造無限的自然,山川的靈氣流溢于園林之間,實現了“空故納萬境”的美學意境。這種美學意境完美地體現在倪瓚《獅子林圖》中,成為“名因景成,景借名傳”的佳例,也為中國園林美學帶來深遠的影響。
獅子林的昔日景致已難再覓,但倪瓚卻以獨特的筆墨皴法、精妙的空間布局以及高超的造園手法,將初建時的禪意山水與園林意境復刻于宣紙上,用意境征服了具有文人情懷的乾隆帝,不僅使明末清初荒廢的蘇州獅子林再次復興,而且被屢次仿建于京師。毫不夸張的說,獅子林是借倪瓚之手“藉以不朽”的“翰墨精靈”,成為無數文人畫家和造園家心中的理想家園。最后,本文得出兩點結論:一是《獅子林圖》應是倪瓚受天如禪師之邀于 1354—1370 年間繪制的作品,圖中出現的景致也可與這一時期詩文和園記中描述的“獅子林八景”形成對照;二是《獅子林圖》中禪意空間、園林意境以及布局手法被江南園林,甚至北方園林所推崇和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