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紅與黑》中的于連是文學長廊中魅力四射的人物。本文主要探討于連為何主動接受法院宣判的死刑。于連主動受刑是因其犯下蓄意謀殺之罪,同時也是他對黑暗封建社會的反抗和控訴;此外,出于維護個人尊嚴的考慮,以及一些“死亡”事件使之形成沉穩智慧的哲人心態,這一切促使于連坦然走向刑場。事實上,于連放棄逃獄卻主動接受死刑判決正是源于其澎湃的生命激情和對生命的熱愛,這是司湯達人文主義的深刻表達。
【關鍵詞】 于連;主動受刑;反抗;哲人心態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成名作,主人公于連是文學長廊中魅力四射的人物。讀罷文本,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困擾讀者,那就是——在有機會逃避死亡處境時,于連為何如此被動或者說主動地接受死刑?本文試圖就這個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于連主動受刑
于連有許多機會逃離監獄。他的情人德·拉莫爾小姐在其被捕入獄后,積極展開解救行動。她通過德·費爾瓦克夫人掌握圣職任免權的親戚游說德·弗里萊爾先生,德·弗里萊爾先生在主教職位的應承下“不懷疑自己能夠救出于連”①。于連本可順水推舟接受這個安排,順利獲釋。但他卻慷慨激昂地發表一大段公開敵對當權貴族的演說,正是這個具有反抗性的演說導致其被判死刑。從這個角度看,是于連主動激起封建統治階級的仇視和宣判,如德·弗里萊爾先生所說,“他的死等于是一種自殺”②。被判刑后,瑪蒂爾德和富凱以及律師都鼓勵于連上訴,連德·雷納爾夫人也以原諒他為條件懇求他在上訴書上簽字,但于連不為所動。他放棄一切為逃避死亡所做的努力,堅決認為自己被判死刑是公正的;且享受獄中安靜,沉浸在有關死生、自由和幸福等形而上話題的思考中。
由此可見于連入獄后面對死亡的坦然之態,甚至可以說于連著享受死亡給他的心靈和生活帶來的電力波沖擊。槍殺德·雷納爾夫人之后,他就判定自己“半個月之后上斷頭臺”③。即使當他得知德·雷納夫人沒有性命之虞時,他還是決絕地相信自己該被處死。在法庭上,他不像其他罪犯努力自辯以圖減輕或逃脫刑罰。被判死刑后,于連也絲毫不想為自己上訴,甚至對前來勸訴的瑪蒂爾德和富凱表現出很大的不耐煩。他堅持說,“我認為我被公正地判了死刑”④。更讓人奇怪的是: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時,于連愉快抽著瑪蒂爾德買的上等雪茄煙,開列書單讓人寄書,還和所愛的德·雷納爾夫人在獄中度過“從來不曾這么幸福”⑤的日子。甚至在行刑那天,他為看到獄外燦爛的陽光心覺美妙。按于連的說法是,“直到我看見生活的盡頭離著我這么近的時候,我才學會了怎樣享受生活。”⑥總之,面對死刑的判決,于連沒有采取歇斯底里的逃避和討饒之態,而是主動欣然地接受。
可以說,于連在有機會逃避死亡時依舊選擇甚至助推自己的死刑判決,且十分享受死亡前不多的平靜日子。這是一種非同尋常的心理路程和行為表現。作者司湯達曾說,“這顆腦袋(于連)曾經干過許多荒唐事,這些荒唐事雖然令人吃驚,卻又始終是很自然的。” ⑦也就是說,作者認為于連的所作所為都是有跡可循的,包括其“自殺”行為。那么于連所做的這件類似“自殺”的荒唐事之原因是什么呢?
二、于連主動受刑的原因
(一)蓄意謀殺的事實
首先,于連確實犯下蓄意謀殺的罪行。這是他被判刑的官方說法,也是于連自己承認應當被處死的原因。他多次說,自己被判死刑是公正的:“我認為我被公正地判了死刑” ⑧“我是作為死刑犯……這是公正的” ⑨“我犯了一樁謀殺罪,我公正地被判了死刑” ⑩。他對法官和律師坦言,“這是殺人,而且是預謀殺人” ?。他在那段即席漂亮的法庭發言中也承認他向慈母般的德·雷納爾夫人開槍是殘酷且有預謀的。于連認為自己該當死刑是因他蓄意殺人,這個事實是他接受法院宣判死刑的直接原因。
(二)對黑暗社會的反抗
于連主動受刑也是對封建貴族統治下黑暗社會的反抗和控訴。《紅與黑》的副標題“一八三〇年紀事”充分表明此小說是一部記錄當時社會現實的作品。于連成長在拿破侖時期,具有很強的拿破侖情結。他“最愛讀的書是盧梭的《懺悔錄》和拿破侖的《出征公報節略》《圣赫勒拿島回憶錄》。盧梭的學說激起他不安于被奴役的思想和對社會不公平的反抗意識;拿破侖的經歷激起了他的英雄夢,更激發了他狂熱的功名進取之心。”?但于連的這些反抗思想和英雄夢與以出身及財富劃分等級的復辟王朝背道而馳。阿爾塔米伯爵的話讓人深思,“我會作為一個嗜血成性的雅各賓怪物受到鄙視,幾乎還會受到憎恨。而您呢,僅僅作為一個闖入上流社會的平民百姓受到鄙視。”?這是于連在其所處不公時代的悲哀命運,也是他法庭發言中自承的罪名之一——混跡上流社會企圖反抗等級制度的賤民。司湯達曾慨嘆,“社會好比一根竹竿,分成若干節。一個人的偉大事業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階級更高的階級去,而那個階級則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他爬上去。”?他在文中也不無同情地說,于連“是在和整個社會作戰的不幸的人”?。于連的眼睛總散發出憎恨的可怕目光,這正是出于對壓制人們自由發展、剝奪人們追求幸福權利的封建階級的仇恨。所以“只有充分認識了浸透著這個人物內心世界中的對復辟時期社會環境之敵對情緒,以及他高度緊張時刻為戰的精神狀態……才能理解他最后在法庭上不做任何求得赦免的努力,反倒不顧后果,只求痛快地大發泄一次,作了一篇與復辟社會公然對立的演說。”?其次,于連“對自己的裁判是意味深長的:‘我是野心勃勃;我按時代的規侓來行動’”?。于連認為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環境促使他做出這些罪惡的行為,他給自己宣判的死刑其實也是給規約他舉止的封建復辟時代宣判的死刑。他以死亡控訴“這個如此道德的,如此虛偽的,因而也是如此使人厭倦的世紀”?。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瓦爾諾在晚宴進行時殘忍地禁止外面的窮人唱歌,并處處壓榨貧苦人民以獲取財富。于連說“判我死刑的瓦爾諾對社會要比我有害一百倍”?。“他鄙視貴族階級的僵化保守、平庸無能,痛恨耶穌會教士的偽善、貪婪和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寡廉鮮恥。”?于連“自己判處了自己死刑……判刑只不過從旁協助他為了使自己擺脫一個不能忍受的生活所做的徒然的努力。”?可以說,于連坦然接受死刑判決是出于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厭惡和反抗,也是他對虛偽不公社會的判刑和控訴。
(三)對自我尊嚴的維護
此外,于連主動受刑是于公眾前對自我尊嚴的維護。于連極其看重自己的聲譽。當看到審判庭中一些外省人對他表現出的同情和憐愛時,“他眼看著就要心軟下來了”?,但是德·瓦爾諾男爵瞧不起他的傲慢目光又激起了于連維護自尊的斗志。所以他那段慷慨激昂發言的第一句就是“對會遭受到的蔑視使我發言,我原以為我在臨死前能夠無視這種蔑視”?。他告訴瑪蒂爾德他之所以不愿上訴是“因為現在我感到我有去死的勇氣,不至于太讓人笑話我。”?在欲聽他懺悔的偽善教士離開后,于連心中涌出面對死亡的軟弱和恐懼,但他一想到行刑時“公眾的眼睛會激勵我的光榮感”?,他就得到一絲安慰。他說“我的名聲是我的全部財產,我僅僅靠它活著。” ?在于連看來,人格尊嚴被踐踏是比死亡還大的不幸。他甚至打算在行刑的路上扔金幣以獲得眾人的敬重。這充分說明“于連最重視個人尊嚴并將‘人格’視為高于一切的品質” ?。于連這種觀念主要源于兩方面。一是受到注重榮譽的法蘭西民族心理的影響。司湯達說,“法國人的性格是什么都能忍受的,唯獨不能忍受當眾表示出來的蔑視” ?“虛榮心差不多變成了這個城市(巴黎)的唯一熱情” ?。法國人對名聲和榮譽的看重可見一斑。此外,于連這種過于自尊的性格還來源于他的自卑心理。他在以體力為傲的鋸木家庭中因不能干重活受到鄙視,他在富貴華麗的德·雷納爾市長家里因簡陋的穿著被瞧不起,他在德·拉莫爾侯爵府上因無足輕重的秘書身份被輕蔑。“自卑感作為深層動機,促使于連追求具體的優越和榮譽。” ?總的來說,于連耳濡目染的民族性格和他的平民體驗使其形成過度、甚至是病態的自尊感和榮譽感。于連說“一個人可以憑著對生死的態度立即取得與之相對應的地位” ?,他認為“只有死刑判決才能使一個人與眾不同” ?。所以于連選擇和時代英雄博尼法斯·德·拉莫爾相似、足以彰顯其勇氣和高貴品性的死亡之路。
(四)俯瞰人生的哲人心態
于連在獄中表現出哲人般的思想境界和高貴靈魂,這種俯瞰人生的思想境界使他對幸福自由及永恒的思考超越人世和死亡。于連一直汲汲追求社會的尊重和肯定,最后他發覺生命的自由是很容易實現的,那就是走出別人的眼光和視域,做回“真情之我”?。“離著死亡近了,他變得比他一生中任何時候都正直”?。他對積極營救他的瑪蒂爾德心感愧疚,不讓律師因辯護說虛偽之詞,又為前來探監的謝朗神父和老父親流下眼淚。于連說,“沉默是尊敬我的唯一方式”?“像我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可以肯定用不了半個月就會被人忘得一干二凈” ?。很難想象之前那個自卑又自傲的人坦然承認自己的平凡。“我愛過德·雷納爾夫人,但是我的所作所為是殘忍的” ?,這是于連對自己謀殺行為的客觀評價。在死亡前夕,于連“像一個看清自己靈魂深處的人那樣,感到自己既堅強而又果斷”?。他喜歡安靜,不喜別人打擾;他向往安息,囑托富凱把他安葬在可以俯視維里埃爾高山上的山洞里,“它的位置連一個哲學家的靈魂都會羨慕” ?;他珍惜幸福,于連懷念曾經和德·雷納爾夫人在維爾吉樹林散步的日子,珍視在獄中與心上人共處的不多時光。
這種大徹大悟類似哲人的思想境界首先源于幾件“死亡”之事對他的影響。看到前來探望的年邁麻木的謝郎神父,于連被時間對人身心的巨大摧毀力擊中。“他剛剛看到了死亡……所有那些高尚和英勇的幻想,都像在暴風雨前面的一片云彩似的,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使于連意識到他之前拼命追求的成功之幻象性,甚至還產生“正當年輕力壯的時候死去,正好可以使我逃避這種悲慘的衰老”?的想法。同時德·克魯瓦澤努瓦侯爵的突然死亡也“對于連逐漸衰弱的心靈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病態的影響。”?這個本應是瑪蒂爾德丈夫的年輕人或許對搶走其心上人的于連有著瘋狂的仇恨,但是這些仇恨隨其死亡而散去。此事使于連意識到死亡的強大足以消融許多無謂的愛恨。除此之外,于連曾經在英國監獄看過大名鼎鼎卻被判刑的哲學家菲利普·文。他發現這個哲學家雖然“受到羞辱,受到誹謗”,但卻是他“在英國看到的絕無僅有的一個快樂的人”?。于連受審時優雅的哥特式建筑使“他覺著好像到了英國”?。或許那時他想起菲利普·文不應被世俗事物束縛而應無限追求道德的犬儒主義思想。這三個“死亡”事件促使于連對成敗、愛恨及道德產生深刻認知,一定程度上幫助其形成智慧超脫的哲人心態。
當然于連這種性情的轉變也與作者有密切的關系。司湯達在寫《紅與黑》時已年近五旬。此時的他歷經拿破侖戰場上的叱咤風云,也歷經因反封建思想被復辟社會棄絕的落魄。作者將這種生命起伏的滄桑賦予于連,使其身上散發出超脫沉著的智慧光芒。司湯達“固然是一個關心政治關心時局的人,但他首先是一個關心個人自由關心個人幸福的人。”?可以說,獄中于連自然真實的性情也是作者本人的心靈反映?,于連對生死和永恒的思考正是司湯達的思考。
綜之,于連主動選擇受刑是因他犯下蓄意謀殺之罪,同時也是對不平等的封建復辟社會的反抗和控訴。再加上出于維護個人尊嚴的考慮,以及獄中一些“死亡”事件使之形成沉穩智慧的思想境界,這一切促使于連坦然走向刑場。準確地說,于連主動選擇受刑源于他對生命本身的熱愛。于連身上的生命激情一方面促使他熱烈地追求自己理想和幸福,另一方面又使他坦然面對自我行動的結果。在這意義上,于連主動受刑是司湯達“將資產階級思想家關于‘人’的學說與反封建的革命意識融合在一起……的高度概括” ?,同時也寄予作者對生命、自由及幸福的思考和追求,傳達出司湯達深刻的人文主義思想。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司湯達著,郝運譯:《紅與黑》,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36頁,第454頁,第415頁,第443頁,第451頁,第436頁,第472頁,第443頁,第457頁,第444頁,第435頁,第270頁,第299頁,第471頁,第457頁,第498頁,第441頁,第442頁,第447頁,第455頁,第55頁,第467頁,第471頁,第262頁,第431頁,第416頁,第436頁,第445頁,第460頁,第465頁,第445頁,第422頁,第462頁,第253頁,第440頁。
??傅守祥:《〈紅與黑〉:世俗人生的激情冒險與高貴終結》,《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第120頁,第120頁。
??張冠堯:《〈紅與黑〉的魅力》,見艾珉主編:《法國文學的理性批判精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01頁,第303頁。
?柳鳴九:《司湯達論》,見柳鳴九主編:《法國文學大師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頁。
?馬修·約瑟夫森著,包承吉譯:《司湯達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422頁。
?郭成芳:《自我實現與悲劇人生——析〈紅與黑〉中于連形象的社會隱喻意義》,《山東外語教學》2004年第3期,第101頁。
??魯新軒:《走上靈魂祭壇的孤獨者—— 〈紅與黑〉中于連形象新議》,《名作欣賞》1998年第6期,第74頁,第75頁。
?司湯達著,張冠堯譯:《紅與黑》,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頁。
??司湯達著,郭宏安譯:《紅與黑》,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頁,第7頁。
參考文獻:
[1]司湯達.紅與黑[M].郝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傅守祥.《紅與黑》:世俗人生的激情冒險與高貴終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04):119-123.
[3]張冠堯.《紅與黑》的魅力[A].艾珉.法國文學的理性批判精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4]柳鳴九.司湯達論[A].柳鳴九.法國文學大師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馬修·約瑟夫森.司湯達傳[M].包承吉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6]郭成芳.自我實現與悲劇人生——析《紅與黑》中于連形象的社會隱喻意義[J].山東外語教學,2004,(03):100-102.
[7]魯新軒.走上靈魂祭壇的孤獨者—— 《紅與黑》中于連形象新議[J].名作欣賞,1998,(06):74-78.
[8]司湯達.紅與黑[M].張冠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9]司湯達.紅與黑[M].郭宏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李亞方,女,河南駐馬店人,河南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