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萍
【摘要】 2021年的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成了春節期間人民群眾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形成了一種“出圈紅”的文化現象。作為古典舞成功的典型范例,本文從該作品創作的文化背景、文博熱追、團隊力量、故事情節、造型設計、科技運用以及傳播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如何守正、創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同時提出改進完善的個人觀點,以期和廣大舞蹈愛好者共同探索中國古典舞自身發展的文化依據及多元結合的無限可能,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關鍵詞】 唐宮夜宴;古典舞;出圈紅;文化
每年春晚最受歡迎、最受關注的節目都是人們閑暇時的熱門話題,2021年的春晚熱門話題自然離不開河南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根據微博媒體數據,從臘月二十九日首播到新年初一,河南衛視春晚登上了微博綜藝榜晚會欄目類第一,話題量超過了三億多。《唐宮夜宴》視頻在微博累計觀看量超過了2500萬次。“河南春晚總導演回應舞蹈出圈”這個話題微博閱讀量接近5億,截止統計后這些數據仍在持續快速增長中。
不僅如此,河南衛視此類節目一路開掛,美到爆裂。元宵節晚會漢唐舞《芙蓉池》繁華笙歌、美輪美奐,展現出端莊富貴、恢宏壯麗的盛唐氣象。清明節晚會舞蹈《紙扇書生》完美展現北宋詩人程顥的七言律詩《郊行即事》,書生們盡情游賞,俊逸灑脫,浪漫無限。端午節晚會上洛神水賦《祈》重現神都洛陽的絕代風華,洛神在水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絕美演繹水下飛天、驚為天人,一幀幀畫面折服了無數中外友人。七夕節晚會舞蹈《龍門金剛》中,飛天仙女和金剛力士在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前翩翩起舞,再次驚艷世人。創作靈感來自宋徽宗《瑞鶴圖》的中秋晚會舞蹈《鶴歸來兮》,群鶴盤旋,預示國運昌盛,美不勝收。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衛視以全新的方式傳播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全國乃至世界人民感受到河南的古老與現代、開放與創新。
《唐宮夜宴》原名《唐俑》,鄭州歌舞劇院舞蹈作品,編導是陳琳、袁時,2020年10月曾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荷花獎的評選。它取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唐朝宮廷生活,講述了一群唐俑在博物館“復活”之后赴宴路上發生的趣事以及在夜宴上的精彩表演。曲終之后重新回歸現實,化作寧靜、悠遠的歷史。整個作品運用了5G+AR技術營造出穿越時空、夢回大唐的視覺效果。其中舞臺場景隨故事情節的不斷變化而改變,營造出如夢如幻、亦真亦假的視覺沖擊,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唐宮夜宴》的“出圈紅”,“紅”的并非偶然。正是它的守正與創新賦予了作品文化、傳統、厚重、新穎、獨特的特點,因此吸引了無數觀眾為其點贊。
一、守正
《唐宮夜宴》可謂是古典舞成功的典范。它的成功得益于尊重歷史、尊重文化。
(一)依托悠久歷史文化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國,河南又地處中原腹地,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此。中原人民勤勞、智慧,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涌現出眾多歷史名人,呈現出無數典型的歷史事件。這些古代文化為當前河南的文化藝術事業提供了豐富、鮮活的藝術素材,也為河南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唐宮夜宴》創作靈感源于河南出土的唐俑,唐俑本身就是集悠久歷史、深厚文化、深刻哲理于一身,這便是這個舞蹈作品“紅”起來的根本。
(二)文博熱追深入人心
近年來,習總書記強調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抓好抓緊。央視推出了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透過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講述,探討中華文明的形成及對世界的貢獻;《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以詩詞為內容的大型全民互動文化節目,提倡“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聯合出品的文化節目《上新了,故宮》,引領觀眾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探尋故宮歷史文化,并與頂尖跨界設計師創新文化創意衍生品。河南衛視《華豫之門》,倡導在文化解析中發現中原,在談論古今中詮釋中原。作為一檔鑒寶類大型文化綜藝節目,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成了河南衛視三大品牌欄目之一,收視率穩居全國前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歷史的才是永恒的。一場持續高漲的文博熱在全國蔓延開來,并愈發深入人心。《唐宮夜宴》的創作緊跟文化潮流,將文博創新上升到新的高度,走進了千家萬戶。這也是河南響應中央號召,挖掘本土文化,輸出本土文化,弘揚本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典型代表。隨著此類藝術作品不斷豐富完善的創新性發展,河南必將會從一個文明故地走向一個文化強省。
(三)創作團隊厚積薄發
鄭州歌舞劇院是河南省頂級專業藝術創作及表演團體之一,成立于2004年3月。十幾年來,鄭州歌舞劇院根植河南沃土,響應政府號召,傳承中原文化,緊跟時代潮流,貼近人民群眾,創作文藝精品,結出了豐碩成果,取得了優異成績,以實際行動“追求經典,創造美麗”。
從2004年3月創作河南第一部中國經典民族舞劇《風中少林》開始,鄭州歌舞劇院就高瞻遠矚地致力于打造全國最高規格的創演團隊。劇本編創是我國著名舞蹈理論家、評論家馮雙白,舞劇作曲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主要演員是當時頂尖級舞蹈演員汪子涵、滕愛民、李倩等,力爭天下英才為我所用,可謂是群英薈萃。與此同時,鄭州歌舞劇院與信譽良好、實力雄厚的鄭州中遠文化傳播公司建立深度合作,搭建市場經營平臺,有計劃、有目的地推廣宣傳,使《風中少林》成為河南推向全國、推向世界響當當的藝術精品。
隨后的青春版歌舞劇《清明上河圖》、浪漫傳奇舞劇《云水洛神》、凄美愛情舞劇《水月洛神》、家國情懷舞劇《精忠報國》都印證了鄭州歌舞劇院努力實現為“中國最具活力的藝術團體”的決心與信心。而由純色河南編演團隊創作的《唐宮夜宴》更是河南舞蹈創作的實力展現,未來前景不可小覷。
二、創新
《唐宮夜宴》是近些年中國古典舞文化創新的典型代表。它的主題思想和選材立意新穎獨特,加上5G+AR科技助推,虛實結合造就新視覺感觀,使其思想性、觀賞性得到了高度的統一。
(一)故事情節詼諧打趣
中國古代最為輝煌的朝代便是唐朝。一提起唐朝,大家都會自豪的回望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盛、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科技高、軍事強、國家富、民生穩,文化、藝術呈現多元化、開放性發展。可以說唐朝為世界留下了豐厚的寶貴遺產。
以藝術為例,唐朝施行對外開放,使得多種異域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生根發芽。可以看到《唐宮夜宴》的演職人員手持樂器多為“胡琴”,可見當時異域樂舞已傳入中原,開枝散葉。與此同時,唐朝也涌現出了許多藝術名家、樂舞名家,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楊貴妃楊玉環、安祿山、公孫大娘等。其中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她在民間獻藝,觀者如山。也曾受邀宮廷表演,劍舞舞技無人能及。由此可見,樂舞文化已從宮廷傳入民間,宮廷樂舞與民間樂舞相互融合,這些都表現出唐朝的文化繁盛和人民的生活富足。
唐俑是唐朝文化、藝術的綜合體現。《唐宮夜宴》還原其形,再現其文化氣象和文化氣韻,以獨特的戲劇性將女樂官們在赴宴路上發生的趣事和打鬧的場景一一再現。故事情節合情合理,詼諧打趣,輕松愉悅。前半段舞蹈整體風格活潑、俏皮、可愛,后半段舞蹈整體風格端莊、典雅、大氣。整個作品雖以古典舞形式為表達樣式,但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價值觀、情感觀和諧統一,展現出不拘一格、引人入勝、觀感俱佳的視聽體驗。真正做到了現代感的唐風古韻和中國古典舞蹈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二)演員造型新穎獨特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富足,文化交融,人民自信,使唐人不拘于傳統以瘦為美的審美習慣,而是以健康美作為審美標準。這種美應該是緊致肌肉的曲線美,實際上也是現代時尚男女追求的“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健身美、健康美,是人們審美標準理性化的一種體現。
《唐宮夜宴》的舞蹈演員造型完全契合唐人審美特征,嘴含脫脂棉,身穿海綿衣,營造出相對圓潤、健碩的體型。但她們步伐輕盈、動作敏捷,展現出大唐女性健康豐滿、雍容華貴、理性自信之美。
“唐三彩”亦稱“洛陽唐三彩”,是盛行于唐朝的陶器,是中國陶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斑斕的色彩在造型生動的俑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具有極高的藝術意境。其藝術成就震古爍今,聞名中外。
劇中所用斜紅妝,又名曉霞妝,是中國古代女子的“特有”妝容,其特點靈動、嫵媚、充滿活力。
《唐宮夜宴》的舞蹈演員們身著唐三彩色樣紗衣,臉化斜紅妝,整體造型圓潤豐滿,正契合女樂官的年齡、身份、劇情及唐朝的審美特點。因此,雖為古典舞服裝和妝容的創新使用,實則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守正。
(三)科學技術運用恰當
如果說深厚文化是《唐宮夜宴》創作的內驅動力,那么科技賦能一定為《唐宮夜宴》錦上添花不少。《唐宮夜宴》時據國內舞蹈流量頂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巧用科技。該作品根據故事情節運用5G+AR技術進行多場景切換,將舞臺變幻為靜怡神秘的博物館,變幻出山巒疊嶂、亭臺軒榭、小橋流水、青瓦長廊等唯美場景,讓人目不暇接,真正做到了演員畫中暢游。天人地景、琳瑯滿目的視覺效果,開啟了舞臺場景化的視覺體驗,為觀眾展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
(四)傳播方式多軌并行
近年來,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受眾比例雖然逐漸降低,并且受眾群體漸成老齡化發展,但其弘揚社會核心主義價值觀、宣傳社會精英文化的正統職能依舊有著巨大的生命力、傳播力和感召力。當下,快速發展起來的新媒體以其媒體個性突出、受眾選擇增多、表現形式多樣、信息發布實時等優勢特征逐漸呈上升勢頭。特別是短視頻平臺,因其傳播快捷、信息簡潔、個性自由等特點在移動客戶端的發展勢頭也異常迅猛。因此,一些電視傳媒為保證收視預期,往往會采取電視直播、網絡(直)重播和短視頻預先廣播的形式來傳播這些文化信息。比如,2021年河南電視臺春晚的電視直播是晚上七點半開始,但在諸如快手、嗶哩嗶哩、抖音、微信、微博、優酷、騰訊、愛奇藝等眾多新媒體平臺上早早地就開啟了宣傳預播、同步直播、后續重播。《唐宮夜宴》便是搭上了這趟多媒介傳播的高鐵,順勢而上,取得了點擊量、評論量和群眾喜愛度的業界新高。
三、改進
《唐宮夜宴》“出圈紅”后不久,網絡上就傳來一些質疑,這些質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還有進步空間。當然,一個好的作品要經過不斷打磨改進才能進一步提升高度,臻于完美。愛之深、責之切,就個人觀看感受而言,有兩點尚需改進。
(一)演員表演情感欠佳
《唐宮夜宴》舞蹈演員的表情可以更加豐富,更加戲劇,更加真實,更加靈動。演員需要全情投入,要把思想維度和動作表情統一起來。演員的身體要具備非常強的表達能力,動作、情感要追求細膩,一出手、一呼吸、一律動都要能展現作品的藝術追求。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帶有想象力、帶有延伸感、帶有意境感、帶有人物感,要更文化、更古典。
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唐宮夜宴》如果想在演員表演上有質的提高,那就需要演員多讀書、廣觀史,讓演員們能夠把古典文學幻化在自己身上。因為舞蹈演員不僅是肢體的表演者,更是文化的研究者、傳承者和創造者,是文化的代言人。舞蹈演員要能夠讓觀眾看到我們的舞蹈,感受到我們的歷史,愛上我們的文化,這才是舞蹈人最重要的價值。
從河南電視臺隨后的元宵節晚會漢唐舞《芙蓉池》、清明節晚會《紙扇書生》、端午節晚會洛神水賦《祈》、七夕節晚會《龍門金剛》及中秋節晚會《鶴歸來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這一點已經有所改進。特別是端午節晚會洛神水賦《祈》,洛神在水中宛若仙人的舞技展示與創意表演巧奪天工;七夕節晚會《龍門金剛》駱文博飾演的仙女可謂一個眼神驚艷八方,表演精準到位,無人能及。
(二)情節背景銜接不足
《唐宮夜宴》的整體畫面不太統一,沒有因故事情節而設計畫面,使得情節背景銜接不足。期間《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備騎出行圖》《千里江山圖》等國寶在舞臺上穿插出現,有些影響故事的整體性,讓人有一種跳出感。這些細節還需要在創作過程中多方論證、打磨,使作品達到故事情節的完整統一。使作品有一種氣象,契合一定的美學追求,達到一定的美學高度。
這些改進點在隨后的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晚會中已徹底更新,呈現出了更加有文化、有深度、更親民、更新穎、并富有系統性邏輯性的統籌編排。
(三)電子音樂創作不足
《唐宮夜宴》音樂編曲很好,有河南戲曲的音樂元素,用打擊樂來展現一路行走的鼓點,有嬉戲、玩鬧的喜悅之感。用這段音樂可以走出身體的節奏、韻律、美感,可以說和動作相得益彰。但通觀整個作品會發現,相比較場景切換方面使用的5G+AR技術以及后幾場晚會舞蹈作品的音樂制作效果而言,《唐宮夜宴》的電子音樂在創作方面顯得缺乏匠心。后幾場晚會舞蹈作品的音樂展示出了數字、模擬雙平臺的電子音樂技術合理設計運用、相互協調映襯的音響效果。這些電子音樂技術對聲音的變形、拉伸、反轉處理和對聲波的曲線調整、電子音樂的頻率調整、縱相疊加等音色方面的調制,把作曲家想表達的音樂意境、人物情感、音樂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給觀眾一種新鮮感刺激感,從而更容易吸引觀眾、帶入觀眾。
四、結語
《唐宮夜宴》的“出圈紅”是中國古典舞傳承創新的典范之作,其創作背景中的歷史文化、文博熱追、團隊力量、故事情節、造型設計、科技運用、傳播方式等成功元素的運用都給予廣大舞蹈愛好者在未來創作很好的借鑒和啟迪。出于對該作品的關注熱愛以及作為一名舞蹈教育者的職業習慣,對作品中演員表演時的情感表達、情景畫面的匹配銜接及音樂制作等方面提出了個人觀點的改進建議。受限于個人才疏學淺,或許這些建議尚不足以使該作品臻于完美。但希望通過這樣的分析、思考和分享,和廣大舞蹈愛好者共同推動中國古典舞以及其他舞種在探索發展中推陳出新,在創新發展中保持傳承,進而留給廣大人民群眾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套餐,重揚中原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強省的宏偉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白云鵬.《唐宮夜宴》對新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創新的啟發[J].傳媒論壇,2021,4(17):171-172.
[2]王禹,王卓然. 《唐宮夜宴》,憑啥打動外國網友[J].傳媒評論,2021,(07):15-17
[3]唐山.比《唐宮夜宴》更精彩的唐代樂舞[J].協商論壇,2021,(03):53-55.
作者簡介:
姚萍,女,漢族,河南焦作人,鄭州科技學院,碩士學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