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軍
紀伯倫在《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中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p>
是的,孩子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我們就是讓這些鮮活生命在未來綻放美麗自我的園丁;孩子們是一粒粒等待的種子,而我們就是讓這些等待的種子慢慢地發芽、成長、開花的沃土。所以,我一直很喜歡“如沐春風”“春風化雨”這兩個成語,它們代表的是美好的教育。而在這美好的教育里,我們可以做的是“春風吹來一點點”,孩子們需要的是“化雨變作滿天星”。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核心素養”一詞應運而生,它已然成為中小學各科教學的主要目標,甚或說是終極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是檢驗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否遵從教學規律,是否具有時代性、科學性、時效性的重要標準。那面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浸潤并逐漸促使學生提升呢?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簡要談論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語文教學的目標的設定,不再單純地把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課標分析幾個方面作為教學的起源。我們需要把語文核心素養納入其中,從教材文本中挖掘核心素養的表現,從學生分析中貫穿核心素養的內容,在課標分析中尋找核心素養的契合點。
比如《橋邊的老人》(外國小說選修課本)這一文本教學中,我的教學目標設定過程如下:
教材分析與語文核心素養:《橋邊的老人》是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的作品,它以一個士兵的口吻和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講述了西班牙內戰期間一個老人在躲避戰爭逃離家鄉的路上,身心疲憊,難以再次踏上逃離之路的故事。“我”遇見了老人,和他交流攀談,問了他四個問題:“故鄉”“動物”“家人”“政治態度”??墒菬o論“我”問什么,老人終究會把交流的問題還原到他珍愛的幾只動物身上。這就是教材的內容。而語文核心素養中要求,“能依據具體的語言情境有效地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與不同的對象交流溝通;應該能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于是,我把“知識與能力”目標設定為:運用第一和第三人稱的轉化,梳理故事情節,初步把握“老人”的人物形象。
學生分析與語文核心素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獲得語文學習經驗的直接參與者、行動者,更是語文學習中能力提升和價值觀培養的主角。所以,在教學中學生活動的方式方法決定了學生活動的參與度。他們如何閱讀文本、如何感知文本、如何分析文本、如何表達自我的閱讀感受和經驗是語文教學的關鍵。而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都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闡述,“應該能”三個字作為語文核心素養中反復出現的詞匯,其寓意不言而喻。于是,我把“過程與方法”目標設定為:自主閱讀,初步感受小說的特點;合作交流,透過情節的發展全面把握“老人”的人物形象;深入探究,透過一個“橋”字,感受文本的主旨。
課標分析與語文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在“閱讀與鑒賞評價”版塊中說,“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特別是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痹凇靶≌f與戲劇閱讀”版塊中說,“能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倍Z文核心素養中也提及:能借助語言文字的學習,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鑒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初步形成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思考和認識,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事實上,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尤其是人類的終極關懷——悲憫情懷。所以,我們在理解不同地域的作家的情感表達時,可以找到人類情感的共同點,從而完善自我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于是,我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設定為:結合自我閱讀的個性感受,理解不同民族對于“戰爭與和平”“人性的美好”的態度和觀念,從而完善自我的認知。
二、教學過程的實施
關于語文教學過程的實施,我想從“閱讀”“結構”“升華”三個角度談一談與“語文核心素養”的水乳交融。透過“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我們不難發現,“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核心素養的基礎,“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站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高層素養,就如同一所房子的堅實地基和華美構建。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與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閱讀”不謀而合的。
關于語文教學過程的實施,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文本,“閱讀與積累”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也是所有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重視閱讀和積累,才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所在。提煉“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素養中目標和實踐的關鍵詞,我認為應該是“良好的語感、有結構的系統、情境(語言、交際、歷史文化)”三詞。所以,語文教學過程的實施中,我總是把“讀”作為教學過程的根本。每節課幾乎都是在“讀”中度過的,針對具體的文本對于學生的要求,我把“讀”強調為“三讀論”:文本不讀三遍不回答問題,文本不讀三遍不輕易解讀。一般情況下,分為課前自主閱讀(第一遍),課堂的開始再次閱讀(帶著簡單的問題自讀第二遍),課堂的過程三讀文本。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內容均會隨著閱讀的體驗迎刃而解。其實,在讀的體驗中,良好的語感自然形成,語言的構建自成不同的文體語言系統,不同方式的讀自然可以構成情境回歸。
例如講解《王六郎》時,文言小說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自然增強,于是課堂教學設計就由“三讀論”解決關鍵問題。第一遍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小說講述的故事;第二遍齊聲閱讀,讓學生再次把握情節的具體發展,并用簡短語句或者詞語短語概括情節的發展;第三遍個體范讀,讓學生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和理解王六郎的文學形象。最后,再次結合作者蒲松齡的寫作方式,升華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和蒲松齡帶給我們的人生價值感悟。
書聲瑯瑯本就應該是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們不能為了分析而分析,也不能為了理解而理解,拋卻讀書聲的語文課堂總會給人留下無盡的遺憾,所以,我一直主張語文課堂“讀”的回歸。語文素養的提出,也許正是現在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的突圍與救贖,我們應該把握好這個契機,返璞歸真。
在講解《橋邊的老人》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體會老人的心情進行獨白式朗讀;《丹柯》,我們可以讓學生帶著英雄的情懷進行齊讀式體驗;《在橋邊》,我們可以讓學生感受心理展開情節的寫法進行心理式默讀;《山羊茲拉特》,我們可以讓學生分析茲拉特的一聲聲“咩”傳達的意思進行情境式對讀;《曹操獻刀》,我們可以讓學生感悟人物“奸”“雄”的兩面進行體驗式朗讀;《兄弟鬩墻》,我們可以讓學生理解兩兄弟之間的矛盾爭執進行角色式分讀。
“思維發展與提升”的關鍵詞是:語言和文學形象,聯想和想象,語言表達,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準確、清晰、生動、有邏輯性地表達,語言運用的能力,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獨創性。
“審美鑒賞與創造”的關鍵詞是:漢語漢字獨特的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欣賞、鑒別和評價,正確的價值觀、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創新意識。
“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關鍵詞是:理解并認同中華文化,提高道德修養,尊重多樣文化,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透過語文核心素養的幾個方面的關鍵詞,我們知道語文教學過程的實施中,應該關注到知識層面、能力層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學生的問題和培養的方向,把語文核心素養浸潤其間,相信定會讓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讓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得以提升。
結構,是我構建語文課堂一直遵從的方法和追求的方向。一節課就如同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條理清晰才會給人行云流水之感,而不是為了上課而上課,那樣只會顯得粗糙淺淡。把語文核心素養和文本結合,找到一條可以一以貫之的線索,讓每一節課形成一篇篇文章,為自己和學生未來的精彩造血。
《橋邊的老人》,我注意到了題目,于是作為教學的起點、中點和終點,設置了三個問題:橋邊的老人,這個老人經歷了什么?橋邊的老人,這個老人是個怎樣的老人?橋邊的老人,這座橋連接起的兩端是什么?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自然就有了邏輯性,尤其是小說閱讀中的思維方式,從情節入手,人物、主旨自然也就魚貫而出,學生對于生命的美好、人性的美好、戰爭的傷害、和平的可愛也就有了清晰的認識。
《丹柯》,我注意到了丹柯和族人,于是教學的結構也就產生了,圍繞“英雄”“族人”相對的表現,形成情節上的對比,人物形象也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缎值荇]墻》,一個“鬩”字可做文章,怎么“鬩”,為什么“鬩”?《騎桶者》,騎桶借煤成功了沒有?如果不成功,為什么?《情真意切釋猜嫌》,一個“釋”字,為什么“釋”,怎么“釋”?
知識層面的素養之后,我們必須要關注到的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的素養,無論是內容的契合,還是角度的契合,既可以呈現課堂的制高點,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甚至是發展核心素養。這個點的選取至關重要,所以從知識層面的設計到提升層面的設計,就要下功夫琢磨。何況,語文素養的四個方面中至少有兩個層面是站在提升角度而言的。
針對我們學生的思維角度、思想深度,可以采用老師引導和學生思考兩種方式。
例如《橋邊的老人》的升華部分:厭惡戰爭,期待和平,珍愛生命,人性美好……
一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史,就是鮮血流淌的無情戰爭史。說到底,戰爭的根源還是在于人性的貪婪、自私、殘暴,戰爭是我們唾棄與詛咒的,更應該讓我們唾棄和詛咒的是人性的頑劣與丑惡。我們期盼和平,我們向往美好,就應該讓人性的美好、善良、純真與質樸成為人類發展的主旋律或全部音調。而這,是需要人來完成的。
石評梅用青春的生命為所愛的高君宇所寫的《墓畔哀歌》中說:“我愛,縱然宇宙變成燼余的戰場,野煙都腥:在你給我的甜夢里,我心長系駐于虹橋之中,贊美永生!” 而我們所贊美的永生,則是這不斷絕的戰爭中人性的點滴美好,讓這美好幻化為每個人的血液,在未來的人類歷史中,浸透成最純真的情愫,讓花開成海洋,讓愛涌成波濤,讓美筑成橋梁。哪怕是在復活節中僅存的一點幸運,也不能放棄,直到永遠!
例如《在橋邊》升華部分:戰后重建,物質的富有,精神的回歸……
偉大的作品是具有永恒性的,它的思想是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關注的精神食糧。所以,對比我們中國戰后的重建問題,自然可以找到文本的升華點,從而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
我們的祖國在戰后一直發展到今天,人們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可是我們似乎總是覺得缺少了什么,我們總在渴望著什么。靜下心思考,我們會發覺:我們在今天,似乎少了對美的欣賞,我們總在物質的快節奏下匆匆前行,總沒有時間慢慢地去賞一幅畫,慢慢地去聽一首歌;總沒有時間靜靜地去讀一本書,靜靜地去飲一杯茶。我們在今天,似乎少了對愛的期盼,我們總在利益不斷深入靈魂的影響下,總沒有時間去感受一個簡單的擁抱的溫暖,總沒有時間給予別人一個簡單的小小的微笑,總沒有時間去說一句簡單的溫馨的話語,總沒有時間去打一個簡單的問候的電話。我們似乎把精神中最重要的東西捐棄了,但是我們渴望美的回歸,我們渴望愛的救贖。所以,作為一個個體,我們自己應該關注到精神的渴求;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應該呼吁社會追求精神的富裕。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本拖瘛对跇蜻叀返淖髡卟疇柛嬖V我們的,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物質的淺層次永遠掩埋不了精神的深層次。
例如講《曹操獻刀》時,我提出問題:每個人都有如曹操有兩張臉譜,而我們戴了哪一張,又藏了哪一張呢?(反思精神,批判意識)例如講《王六郎》我提出問題:為什么人們都說鬼可怕,可有時候人比鬼可怕?(自我與他人,利益與人情)例如講《山羊茲拉特》我提出問題:什么樣的情感是悲憫情懷?(情感的回歸,人類的救贖)例如講《兄弟鬩墻》我提出問題:面對黑暗的現實,文人志士需要做什么?社會需要做什么?(社會的發展,制度的創新,文明的開始)例如講《小團圓媳婦之死》我提出問題:女性地位的提升需要“人”來完成,那我們可以怎么做?(心底的尊重,生活與精神的獨立)
每個人的人生都像一條河,語文核心素養恰恰可以讓我們的每個孩子把自我的美麗河流兩岸筑起堅實的堤壩,并在岸上種滿綠柳白楊。讓語文核心素養深入我心,也許你會發現,課,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073000 ?河北省定州市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