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姚文豪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2020年初,新一輪的研究生擴招政策實施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在同年9月份發布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要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1]。在這樣的新時代背景下,必然會對聲樂研究生的培養產生一定的影響。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國家對高水平就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是越來越緊迫的客觀事實,參考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擴招是大勢所趨,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從短期來看,擴招可以減緩部分就業壓力,而且順利考取研究生的學生有了再一次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機會;從長期來看,提升了就業層次,培養了更多高素質人才。當然,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有利就有弊,擴招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入學人數的增多,學生專業和學術水平參差不齊,原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需要進一步完善以適應當前的政策環境。
隨著聲樂研究生人數的增加,導師的人數必然會緊缺。導師不僅需要負責每位聲樂研究生的個人音樂會指導和畢業論文指導,而且還有繁重的本科教學工作、課題研究和一些科研任務,遠遠超出了導師個人的承受能力。一些院校迫于壓力可能會通過適當降低研究生導師審核條件來解決導師人數不足的問題,但這樣又導致新任職的導師缺乏培養聲樂研究生的經驗。而且,聲樂研究生的重唱課、歌劇實踐等一些專業大課也面臨指導壓力,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找到一個新的適合聲樂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以解決當下聲樂研究生擴招與導師人數不足之間的矛盾。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增長,各行各業的發展進步都需要高質量、應用型技術人才,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知識能力、專業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更加需要高層次的專業化教育。因此,高校需要對原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并明確國家對藝術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定位。“藝”指技藝,是擁有展示自身所學專業領域的能力:“術”指技術,是對自身所學知識形成一定體系并擁有傳授他人技藝的技術;“專業研究”指學術性和創新性(研究性),研究生不僅要繼承已有的知識和財富,還要在理論研究中或專業表演中創造出新的財富[2]。
對于聲樂研究生而言,高校要針對聲樂研究生的專業特點進行課程設置,要在共性中找到個性。在公共必修課中,英語和政治教育不能被忽視。英語是聲樂研究生做學術研究的重要工具,英語學習有利于提高其閱讀研究英語文獻的能力,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科研活動和音樂實踐;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英語水平高將有可能使聲樂研究生在同行中脫穎而出,充分體現出其是一個具備系統專業知識、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藝術造詣的高層次、應用型音樂專門人才[3]。政治類課程的開設對聲樂研究生的思維養成有重要的意義。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可以讓聲樂研究生更加深刻清晰地了解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含義,從而指導他們今后的聲樂專業學習[4],同樣也對聲樂研究生將歌唱方法技巧理論與自身實際相結合起到了一定的指導意義。
聲樂研究生的專業必修課程由3部分組成:專業技能課程、教育類課程和研究類課程[5]。這3類課程分別對應了前面所提到的“藝”“術”和“專業研究”對聲樂研究生需要具備的能力要求。
對于聲樂研究生來說,需要具備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對于體現聲樂研究生的專業性和職業性至關重要。實踐能力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練”出來,而不是只通過簡單的課堂學習“教”出來[6]。因此,形成教學實踐、舞臺實踐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實踐模式是培養聲樂研究生的最佳途徑。
1.教學實踐的培養。導師可以嘗試讓研究生參與教學活動和討論。在導師的指導下,聲樂研究生對本科生進行歌唱技巧和舞臺表演方面的輔導,這樣既改變了以往一對一的教學授課模式,也使得研究生的教學能力得到了鍛煉,使其切實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含義。
2.舞臺實踐的培養。舞臺實踐是聲樂研究生自身專業技術和素養理論相結合的延伸和體現。除了每學期期末考試和中期音樂會及畢業音樂會以外,高校還需要給聲樂研究生提供更多上臺表演的機會。高校可以積極舉辦聲樂比賽、組織歌劇表演,或者重唱作品專題演出,豐富研究生的舞臺演出經驗。
3.社會實踐的培養。社會實踐是檢驗教學實踐和舞臺實踐的唯一標準,也是高校聲樂研究生教學成果展示的重要環節[7]。以往高校基本都是以“學習理論知識—能力構建—實踐”的方式對研究生進行培養。實習期間,研究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而某些問題無法短期之內解決,需要進行一個再學習的過程。但研究生實習后即將畢業,沒有充足的時間再進行系統的學習,這就造成了學習的滯后性。因此,建議把社會實踐調整為“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培養方式。
第一個原因是培養模式。部分高校沒有意識到當前就業形勢已經發生明顯轉變,仍然施行原有的培養模式,而未進行改革、完善,造成培養出的聲樂研究生就業時與社會銜接困難的局面。
第二個原因是社會需求。研究生的數量增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專業成績過關,還需要過硬的綜合素質[8]。聲樂研究生人數逐年遞增,而社會所需要的崗位數量與研究生擴招數量的差距較大,這也是造成聲樂研究生就業困難的客觀原因。
目前,聲樂研究生就業困難,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需要時刻了解和關注社會的實時動態,根據社會的發展需求適當地改進和調整教育教學方法,對原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完善,重新制定符合新時代聲樂研究生發展的培養目標。高校還需要搭建專業的就業信息平臺,為研究生提供最新最全的就業信息,讓研究生深入了解各個地區的人才引進政策,同時把優質的單位和企業帶進高校,實現畢業生與單位和企業的高效對接[9]。社會各單位和企業需要積極地走進校園,為研究生就業提供更加公平、廣泛和便利的就業機會。高校要主動了解人才需求與就業狀況,社會也要及時給高校提供相關就業信息,形成動態的反饋機制和長期的密切合作。
目前,研究生教育改革進入了新階段,需要高校重新明確國家發展狀況,在原有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完善,推陳出新,制定出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培養目標,培養出能夠在各個領域解決實際問題的高質量技術人才。聲樂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高校在明確總培養目標中進一步研究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在共性中找到個性,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聲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