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育才外國語學校 俞 達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們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核心素養呢?所謂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養成了各種能夠理解學科知識、適應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質和能力。總之,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理念和目標,德育是教育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們要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積極開展德育工作。
核心素養視角下開展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從小形成正確、優良的道德品質,并能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教育研究者和心理學家分析得出: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生活經歷、知識素養等都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學生在小學階段所養成的道德品質和行為修養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學習生涯乃至將來一生的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就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第二,德育教育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滿足社會及國家對于全能型人才的需求。素質教育中著重強調到: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其中德育是重點。另外,社會及國家都指出:如今對于人才的考量體現在專業技能水平和個人道德品質、個人修養這兩方面,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第三,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俗話說,積累千萬,不如養成一個好習慣。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能夠促使其終身受益。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打下基礎的重要時期,對其開展德育教育,也就意味著包括學習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提高其知識水平,還能有效發展其自身的學習能力。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是很難取得優異的成績的。
除了班主任,學校的很多科任教師在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都存在誤區,其認為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班主任或者是思想品德教師的工作范疇,自己只需要把需要教學的內容教好就可以了。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對學生展開德育引導是需要時刻進行和滲透的,只有在學校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才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深刻的影響。
大多數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基本上都是一開始態度比較積極,在后期逐漸發現一些學生一直不改正,難以管教之后,會逐漸失去耐心或者出現放任不管的心理。有的班主任甚至采取強制的教育手段,忽略了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不夠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導致學生心靈受挫。這一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還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再加上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時未能與實際相結合,只有空洞的說教,這對于形象思維的學生來說,并不能充分的理解。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性的影響,孩子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環境,接觸什么樣的人,都會直接影響其思想和行為的發展。很多班主任重視學生成績,重視班級秩序的好壞,卻忽略了打造良好的班風。相關研究表明,小孩子在同學們面前受到表揚和鼓勵,比老師單獨夸獎或者家長在家中夸獎更加具有激勵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意識到,積極向上的班級集體對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具有積極作用。
一些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對,導致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質出現缺失的情況。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主要陣地,父母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作為父母,除了在平時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的同時,還需要與學校進行配合,要對孩子給予充分的重視。但是部分父母卻更加重視孩子的成績,忽略了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校園和班級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即學生們一周有五天都是在校園和班級里度過的。我們都知道環境對人有著巨大的影響,好的環境可以帶給人美的、積極的熏陶,并能無聲地塑造人的性格和品質;相反,壞的環境則會給人丑惡的、消極的干擾。由此可知,環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關于在核心素養視角下開展德育工作的策略,筆者在此建議教師們可以嘗試營造校園和班級氛圍,通過校園和班級的文化建設來開展德育工作、熏陶學生。如何營造學校文化氛圍呢?教師應該從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入手,如以培養學生勇敢表現自己、發現身邊的美為目標的校園歌手大賽或校園舞蹈大賽;如以培養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精神、積極向上心理品質為目標的科技大賽;再如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能力為目標的運動會。如何營造班級文化氛圍呢?在班級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需要確保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秉持著“滲透德育”的原則對班級進行裝扮。此時,便有學生在墻壁上設計出了“傳統文化”的專欄,即要求全班學生以學號為順序輪流在“傳統文化”的專欄上寫上我國古代的一些傳統文化(節日及其習俗、傳統美食、風景名勝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激發學生對祖國的尊敬與熱愛之情。班級內喜歡畫畫的學生則一起合作繪制出了以“尊老愛幼、尊師重道”為主題的黑板報,并且準備每月更換一次黑板報的主題。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也能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獲得道德品質的教育。總之,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加上具有美感和文化氣息的班級環境,能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學生、教育著學生。
情境教學早已成為各個學科教學中十分常見且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學科知識,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基于此,筆者在此提出在小學德育工作中也可以嘗試采取情境教學法,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德育情境,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相關的德育知識,同時激發學生對于德育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德育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關于創設德育情境的方法,筆者認為教師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展示這樣的幾組圖片:在圖書館,有個小男孩在玩手機游戲并時不時笑出聲來;在公交車站臺,乘客們爭先著急地上車;在廣場、街頭到處都是果皮廢紙巾;在某個旅游區,有個游客用小刀在樹上刻上“到此一游”的文字。通過多媒體設備的呈現能為學生們創設出一個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接下來,教師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找出圖片中的不當行為。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能讓學生了解到公共生活需要大家共同的維護,明白在公共生活中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需要遵守社會公約與公德。
引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就是指開展生活化德育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道德素養都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倘若教師只是單純地向他們灌輸德育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們其實是很難全部記住的。因此,教師們就需要從學生們所熟悉的身邊小事出發,引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們能夠通過對生活案例的思考收獲更多的德育知識。另外,現實生活案例的引入與思考,也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品德行為。例如,在教學有關人際交往和同學之間相處法則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引入這樣的現實生活案例:“五年級的朵朵一直都有寫日記的習慣,但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媽媽在她上學期間翻看了她的日記本,她覺得日記本是她的個人隱私,媽媽不該看她的日記本;但她媽媽認為小孩子是沒有隱私的,而且她之所以翻看朵朵的日記本是為了更多地了解朵朵的生活和內心想法。最后朵朵和媽媽因為日記本的事情鬧得很不開心,好幾天沒有說話了。”案例呈現后,教師便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該案例的情況進行思考和解決。教師提示學生們首先分析出朵朵和媽媽發生沖突的主要內容;其次分析朵朵和媽媽的觀點,并換位思考;最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通過這一案例的引入、思考與解決,能讓學生意識到我們需要經常主動與家人交流、溝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家人之間需要互相理解、互相體諒。另外,小學德育工作并不是只有在德育課才能開展的,在其他的學科教學中也可以滲透。例如,在教學有關于父母與孩子之間感情處理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并分享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此時,便有學生分享到:“我媽媽在我生病的時候,總會一直守在我床頭撫摸我、陪伴我。”“我媽媽總會把好吃的留給我吃,自己卻不吃。”通過對關于母親生活的回憶,能在無形中激起學生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形成要回報母親的意識。
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德育工作,提高學生對于德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水平,光靠理論教學與案例講解是不夠的,還需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以主體的形式參與到以德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中。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德育實踐活動的積極開展是深入開展和提高德育工作的核心途徑,是培養學生品德修養和實干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切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切實完成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環節。因此,要想在核心素養視角下高效開展小學德育工作,需要教師們積極開展以德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德育實踐活動可以分為校內實踐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兩者必須有機結合。校內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學校內部開展的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大類:第一,課程類實踐活動,其又囊括了以興趣培養為目標的選修類課程、以探究精神為培養目標的探究類課程等。第二,學校主題實踐活動,例如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活動、弘揚優秀家風活動、贊美祖國的演講比賽活動、感恩父母的演講比賽活動等。第三,其他實踐活動,如團支部組織的紅五月活動、校園公益勞動活動等。校外實踐活動則主要包括以下五類:第一,節日實踐活動,如端午節集體觀看龍舟活動、立夏撞蛋活動、國慶節集體觀看閱兵儀式活動等。第二,社會服務類實踐活動,如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養老院表演活動等。第三,基地參觀考察實踐活動,如學校組織的春游、秋游活動,參觀博物館、自然公園的活動等。第四,社會體驗性活動,如學校組織的開學軍訓、義務學工活動等。第五,課堂內容實踐活動,該活動就是指在教學完德育知識后,教師便組織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對相關的德育知識進行實踐,將其應用于生活中。例如,當教學完有關于節儉生活、杜絕浪費相關的知識以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生活,尋找生活中存在的浪費的現象、分析出其中的危害、并提出相應的避免浪費的措施。此時,有學生走進學生食堂發現存在著部分學生剩飯的浪費現象,該生分析到:假設一名學生一天一共浪費30 克的米飯;那一個40 人的班級的學生一天就共計浪費1200 克米飯;假設一所學校有1000 個學生,那么這些學生一天總計就要浪費30000 克米飯。一個學生一天的浪費看起來小,容易被忽略,但日積月累下來便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量了。該生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我們應該吃多少飯打多少,寧可少打了再加米飯也不能因為多打吃不完而倒掉。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一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配合、長期共同努力的教學工作。通過總結四個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有效開展并提升小學德育工作的策略,希望能為廣大小學教師的德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希望能為推動小學德育工作貢獻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