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
(寧波大學 陽明學院 浙江寧波 315000)
學業指導(Advising)發端于美國,是哈佛大學第21任校長、教育家艾略特(C.W.Eliot)為了輔助選課制而設立的,涉及與學習相關的不同層面,并且其活動需接受監督以及評估[1]。大學生學業指導指學校以大學生個體或團體為單位,通過師生間有益的互動交流為大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服務,采取多種方式開展以提高大學生學習成績以及有利于大學生未來發展為導向的科學的指導咨詢工作[2]。學業指導是一項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服務的活動,它對全面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學業成功與發展、為社會提供有準備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學者對學業指導的內涵描述相對更為具體,如吳曉昊提出的大學生學業發展指導是指高校利用大學生的課余時間,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學業發展方向不明確、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學習思考動力不足、專業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發展目標缺失、學習方法亟待改進、學習自信心不足、厭學心理突出等問題,進行專題專業指導的教育活動。
美國學業指導自美國高等教育誕生以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并且已經實現專業化發展近40年,從單一模式階段的診斷型指導,到伴隨心理學不斷發展形成的發展型指導,到發展出動機型指導等進入的多樣化階段,已成為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5]。20世紀70年代,美國高教界掀起了一股學業指導研究浪潮。學者們展開了對學業指導模式的激烈的討論,并進行了持久、深入的研究,并于此后持續開展學業指導會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
我國從21世紀初就有研究者關注到大學生學習困難和學業指導的問題,并提出應建立專門的教師隊伍服務學生,以提高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初期以針對學習困難的幫扶和學習方法指導為核心內容,至高校開始推行大類培養模式后出于發揮大類培養制度優勢考慮,進一步拓展了學業指導相關研究,并逐步引入生涯規劃理念,使學業指導的內容在針對性幫困的基礎上聚焦到學生學業規劃發展的主題上。同時,學業指導人員和組織也基本都定位在高校輔導員和學生工作部門來負責和承擔。在探討大學生學業指導的研究過程中,也有一些學者發現并討論了國內學業指導從組織機構、內容、人員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革發展方向等。例如,部分研究人員于2014和2017年以我國個別高校的大學生學業指導為研究案例開展了實質性研究,研究指出,當前我國高校學業指導工作存在著概念界定模糊、機構與制度設置不健全、指導內容與方法較為單一等問題。近三年,隨著國內對本科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視,學業指導越來越受到更廣泛的重視和討論,主要結合學業指導在國外的發展經驗和國內現狀展開了更多具體的調研和分析。但總體來看,我國目前的學業指導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仍處于淺層的狀態。
大學生入學后的起步階段對整個大學的目標制定和發展規劃產生顯著的影響,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和學業規劃等對其本科期間發展起重要作用。能否引導大一新生合理應對進入大學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的變化,更快更好地投入學業和自身發展,關系到大學生的學業成就和身心健康。我國學者王向紅等基于教育實踐,提出學業指導涉及“頂峰體驗”“學困幫扶”“專業認同”“學科課程滲透”及“大學頭年”等基本項目。其中的“大學頭年指導項目,在美國稱為FYE(First Year Experience),是專門為大學一年級新生服務的綜合指導計劃,幫助他們順利從中學過渡到大學,引導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生活與環境,提高學習質量與教育質量,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大學新生的學業指導是大學生學業指導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同時具有矯正性、發展型和適應性等特征。但同樣關于大學新生學業指導的相關研究較為缺乏,對于大學新生指導的研究集中在適應性教育和心理健康發展的視角,盡管部分內容有所涉及,但并未深入討論新生學業指導該如何開展和構建,以促進其在大學的成長發展。
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學習者發現學習活動有意義、有價值,并盡力從中得到期待學習收益的傾向。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業表現及體驗受學習動機的調節和影響,因此學習動力理論對學生學業具有指導性意義。學習動機理論來源于復雜多元的動機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心理學不同學派對學習動機存在理論上的不同解釋:一是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屬于外在動機,通過強化原則維持學習動機;二是人本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基于內在動力,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為基礎;三是認知論的學習動機,其中包括歸因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價值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多種理論視角。
自19世紀50年代起至今,國內外研究者對學習動機的研究從未停止,且不斷更新。中國教育心理學家一般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或分析其結構:①從起源上看,有直接的學習動機與間接的學習動機。②從內容的性質上看,學習動機有水平高低與正誤之分。③從實際效能上看,有主導性學習動機與輔助性學習動機。從分類來看,繆斯、李梅指出,國外傾向于將動機劃分為指向他者的外部動機、指向自我的外部動機、內部動機和無動機四種。周勇、董奇將學習動機分為表層型、深層型和成就型三類。
從心理學不同學派的理論來看,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屬于外部動機,能通過強化原則維持學習動機,進而維持學習行為,并可能在行為上持續加大在學業上的投入;人本主義的學習動機生發于人的自我需求,來自內在驅動力,通過人需求本身的產生和持續得以產生和維持;認知論的學習動機,無論是歸因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價值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下的驅動,均從個體認知活動出發,促進、指導和調整個體行為,因此也屬于內部動機。
易曉明等人的研究表明:外部動機對大學生學習的推動作用很小,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報償等內部動機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學習動機是學業成績的正向預測源,學習動機越強,學業成績越好。同時,學習動機的強弱盡管不是決定大學生學業成績的唯一因素,但對學業成績有正向影響。近年的多項研究顯示,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從總體上來說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學習動機有待提升。這種學習動機低下有一定客觀原因。一是在我國以高考升學為導向的基礎教育階段,以獲得高分、考取更好的學校和專業為主要驅動力,這種動力一部分來自外部環境要求和壓力,一部分來自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其表層動機來源為外部動機,深層動機來源于內在動機,但往往未成年學生尚未產生充足的深層內在動機。二是教學過程中一般通過評測制度、獎懲系統作為反饋和強化學習行為的手段,也屬于外部動機驅動。三是學生對學習策略、個人興趣、職業傾向和未來規劃相關知識和探索的缺乏,導致學生內在動機難以被有效激發。也因此,在近十年關于學業指導的研究中,生涯規劃和方法指導的內容顯著增加。同時有研究表明,幾乎所有被訪者都表示大一上學期的學習狀態不好、學習投入水平不高,且在能力追求、求知興趣、學習動機總分維度上存在階梯式顯著差異,均具體表現為大四>大三>大一。
大學新生進入大學后即刻面臨學習行為的巨大變化,包括對本專業學科的總體宏觀認識、對教學過程建立新的理解和態度、對學習資源和途徑的認識和利用、對師生互動方式的重新認識、對知識框架的自主建構、對更廣泛領域中知識的拓展性學習以及獨立學習能力和方法的掌握等。簡而言之,大學新生在面對學業發展的新階段時,首先需要學會學習,建立對學習論的元認知,理解學習的過程。因此,大學新生學業指導體系對提供和推動學生在中學已知的基礎上,再次建構學習意義和學習認知,提供充足的資源和驅動,才能促使學生全面了解自身學習行為的發生、維持和調節機制原理,幫助其理解認知過程。
大學新生從中學教育到大學階段時,將面臨從全科的基礎性教育逐步轉入以通識為基礎的專業化學科教育。許多新生在報考高考志愿時,考慮的因素不僅僅是在自己考分足夠進行選擇的范圍內,對專業興趣和學科建設水平的選擇,也包括學校綜合實力、師資力量、平臺資源和屬地環境等方面的考慮,對所選的專業學科存在了解不充分、不深刻、不全面的問題,對本專業發展及其未來所涉及的職業類別和行業領域等更缺乏廣泛認識。因此,大學新生學業指導體系可為新生提供對專業、學科、行業等方面的指引和探索資源,進行學業發展和職業規劃方面的指導和教育,以幫助學生準確、深入認識所學專業,并能進一步自主開展個人發展規劃,使學生生發內部動機而推動自身的學習行為。
從眾多近年的研究結果來看,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總體偏低、學習動力不足,大一新生相較高年級學生更低。大學新生處于適應和過度階段,尚未從嚴格的結構化教學、評估方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向獨立自主的學習方式和自我管理模式轉變,因此從前文描述的動機理論來看,缺乏外部控制和秩序,去除得分的單一評價后,大學新生較之前失去了外部動機推動和跟從老師的思維慣性。因此,大學新生學業指導體系可通過過渡性的管理和指導,幫助學生建立自我學習的意識和方法,掌握從外部世界獲取學習資源的方法,逐步完成學習模式的轉變;同時進一步促使學生建立科學的期望、合理的歸因以及獲得自我效能感等,將學習的外部動機向自我實現的內部動機轉變。
國內外多項研究均有提及,關于大學頭年指導和大一適應教育中應加入規劃指導,主要指針對新生入學后出現“目標真空”及大學生“空心化”日益嚴重的現狀,引入學習規劃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等,幫助學生從個體自我認識出發,探索興趣、能力、性格和價值觀,依據發展實際科學確立目標,明確讀大學的意義和價值,樹立大學學習目標和愿景,規劃并踐行短期、中期、長期學習規劃,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大學學習生活。這類指導可有效激發學生內部動機,使之自發自覺產生學習的動能。
將大學階段對學科教育的培養方案設置、專業學習指向、學科發展現狀和需求等充分解讀、傳遞給學生,解決大學新生可能在選擇專業時受到多重價值觀影響而非真正了解專業學科的問題,使學生深入了解自己在專業學習上的方向,學科發展的不同可能性,了解學科發展規律,與社會生產中各行業的結合點和所處位置,以及學科創新發展趨勢,能使學生在本專業學科學習中精準投放注意力,有效提升學習動機。
通過舉辦專門課程、大面積講座、班級指導、小型座談等不同形式為大學新生提供學習方法指導,包括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的準備、學習開展過程中的問題處理、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學習活動后的知識建構等,提醒和輔助學生主動適應和積極面對變化,同時學習更適應自我發展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完成適應性的轉變,獲得維持學習動機的推力。
一方面,借助高年級優秀學生榜樣的作用引領、啟發大學新生,使其在對大學學習過程、學業發展路徑、學科方向選擇、實踐經歷經驗等方面獲得更直觀的認識,能使其產生模仿、競爭與合作的愿望,形成促使學習動機加強的外部動機;另一方面,通過同伴之間互助、互講、互學,建立學習小組、形成研討氛圍,使大學新生在濃厚學習氣氛中形成人際連接,也幫助部分尚未掌握方法或能力不足的學生提升技能,促使學習動機得以強化。
通識教育不僅為學生選擇專業提供了足夠的根基,還為學生充分發展其專業潛質提供了環境,幫助其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結構,打破固有思維,將自己的知識背景融入更廣泛的社會和應用環境,從而產生對更廣泛領域的思考和創新思維,以及對本學科發展的更多面的認識和思考,并由此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