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中仙中學 吳振棠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要立足于生本發展的需求,以道德為根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強化對學生思想理念、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升,全力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把握初中階段學生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下通過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厚植文化底蘊、傳承傳統美德,建構初中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在知識領域的教學目標中指出,要引領學生明確我與他人和集體關系的社會和道德規范、明確個人成長與社會環境的關系。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和中華傳統美德融合的過程中要挖掘教材文化要素,厚植學生的文化底蘊,將“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去傳承傳統美德。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指出,要深化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大力開展理想信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開展要以教材為依托,在內容相容中推進美德教育的深入開展。
例如,在“少年有夢”的文本教學中,將少年的夢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理念相融合,以夢想為相容點,在文本學習中圍繞有夢就有希望、努力就有改變兩個部分進行深入分析,引領學生結合教材思考追夢、逐夢與愛國之間的融合點,將個人夢想與“中國夢”的實現緊密相連,以“小夢”筑“大夢”,在夢想的追逐中厚植愛國理念,強化愛國擔當,厚植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底蘊。
《中國教育現代化》中指出要將立德樹人融入到文化知識教育中,建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中華傳統美德的融合要從厚植愛國情懷和建構學生的歷史觀和文化觀的目標契合開始,以教材為文化底蘊的載體,推進學生的文本解讀和文化學習。
例如,在《感受生命的意義》的文本學習中,以教材為文化底蘊的載體,在對于生命的意義探究中從活著是為了什么的生活解讀中入手,引起學生關于生命的追問,在探究人為什么活著的主題中,從不同生命的歷程中去解讀活著的原因和生命的價值。如《雷鋒日記》的節選中思考關于活著給世界、給未來的貢獻,和同學在交流共享中思考關于人生的價值和責任。進而在發現我的生命意義中,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從不同的視角去解讀生命的意義,在尊重別人、善待自己的同時讓中華傳統美德在“愛國”的風帆下與生命價值的解讀相契合,推進學生在思考和感受生命的意義的過程中用價值去愛國、用責任去愛國、用擔當去愛國。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要科學安排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活動,在整合課程資源中實現整體規劃和分類指導。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中華傳統美德的深度融合與愛國教育在共同形式的安排下,引領學生在思考活動中去探究傳承美德、深度解讀文本的學習思路。
例如,在“生命的思考”中關于“活出生命的精彩”的文本學習,從個人價值、愛國主義和友善的融合中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首先,在關于生命的貧乏和充盈的解讀中,引領學生認識到要在熱愛學習、樂于實踐中去創造生命的價值,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品析生命的價值;然后,聯系生活實際,在關于社會生活中“冷漠與關切”的情感解讀中去思考“扶不扶”的話題,深入認識到“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只有傳遞溫暖才能照亮世界;此外,在關于平凡與偉大的生命價值的解讀中聯系保爾·柯察金的故事和李時珍、瓦特、魯迅和時傳祥的故事,以及“最美巡守員”和“最美司機”的故事,在思考活動中去解讀如何在平凡的生命中創造偉大的價值,在愛國、敬業和友善中踐行公民的價值準則,活出生命的精彩。
陶行知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學問和本領作用的基礎所在。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生本視角進行道德培養,在融合中華傳統美德中夯實德育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強化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與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相統一,在課內外結合中推進學生的實踐探究與體驗,推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為此,在生本學習中,教師要在明確德育方向的基礎上推進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實踐探究與體驗。
例如,在“親情之愛”的生本學習中,從三個維度推進學生對于和諧家庭創建的深入認識和體驗:一是從“家的意味”入手體會關于家庭的認知,關于親情的理解;二是從“愛在家人間”中從生活中體會親情之愛,感受家庭的溫暖;三是從“讓家更美好”中從責任和貢獻的角度入手,認識到現代和諧家庭的構建以及現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明確要用良好的心態去解決家庭發展中的問題,做好家庭的“黏合劑”,讓家庭更加和睦。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自立和進步就要有試驗精神,要勇于克服障礙和失敗去發現奧妙新理。為此,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要強化生生互動,在學生的互動學習中推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實踐,夯實德育內容。
例如,在“關于生命的思考”主題教學中,引領學生在互動中去解讀文本,夯實德育內容,去探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將對于生命的思考問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解讀融合起來,去思考愛國、敬業和誠信、友善在生命價值中的融入和體現。首先從探問生命中認識到生命的永恒不只是年齡的增長,關于精神和品質的建構也是生命永恒的資本,并敬畏生命;然后從珍視生命中認識到如何去守護生命,如何在堅持和奮斗中增強生命的韌性;此外在綻放生命之花中去進一步解讀生命的意義,認識到要活出生命的精彩。生生互動中從自己生命的價值與別人生命價值的對比中去認識到生命有著不同的書寫方式,在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守護生命的過程中要用愛國、敬業和誠信、友善的個人社會價值的建構去書寫生命的價值。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學中教師要躬親共做、躬親共學和躬親共守。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與中華傳統美德的深度融合中,教師要在師生互動中去深入解讀文本,解讀其中的傳統美德,在互動學習和探究中推進德育延伸。
例如,在關于“珍視生命”的文本教學中,師生互動從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究:一是珍視自己的生命。從善待生命開始,要學會珍視自己的生命,遠離傷害,在守護生命中增強生命的韌性;二是珍視別人的生命。要在敬畏生命的同時珍視別人的生命,要用心去尊重,用愛去幫助,用情去守候。在關于“友善”的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和發揚中,要展現中華民族攜手并進、團結一致的精神風貌;三是讓生命閃耀價值的光彩。對于生命的解讀不只是對于年齡的增長和安全的保障,而要從精神的建構去思考,例如從抗疫戰爭中的逆行者身上體現出來的“中國精神”中去思考,從“紅手印”中的宣誓和擔當中去感受生命所迸發的“愛國”情懷。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的能力,在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下推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與中華傳統美德的融合要在推進學生主題思考中去探究傳統美德的有效傳承的方法和路徑,建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應致力于導學,在多方設法的反復琢磨和精心設計中引領學生在問題導向下去自求得之。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開展要以追問為依托,在問題架構中引領學生積極思考,進而實現生本學習和探究。
例如,在“親情之愛”的探究中從“家的意味”的深入解讀中去思考如何從家的認知中去感受家庭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的意義。在主題思考中以追問為依托,在問題導向下進行思考:一是家庭對自己的意義,家庭是住所,是生活的地方,是親情和身心寄托的地方,對自己具有物質提供、休閑娛樂、教育、撫養和贍養以及消費等功能,從中華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層面來解讀,家是甜蜜、溫暖和輕松的港灣。二是家庭對社會的意義。家風和家訓中傳承的“孝”文化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三是家庭對于國家的意義。“家是最小國”,家庭作為國家的最基本單位,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在傳統美德的傳承和發展中也具有核心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學要到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去辦。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要以實踐為依托,在主題探究中去深入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例如,在“感受生命的意義”的文本解讀中,從關于“生命的意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開展中,引領學生去實踐、去探索古今中外優秀人物身上所體現出的生命的意義,并在融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解讀中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命發展歷程中去詮釋生命的意義。如在關于“奉獻”的中華傳統美德的主題探究中,學生從優秀人物身上發現他們生命的價值在于對祖國和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實踐活動中引領學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命奮斗歷程中去奉獻祖國、奉獻人民、奉獻社會。
葉圣陶先生在“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中指出要引領學生自己去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與中華傳統美德的融合中,要以傳承為依托,在思維發展和創新中去融合傳統文化教育。
例如,在“走進老師”的文本學習中,從尊師重道的中華傳統美德入手,引領學生在充分認識到老師的職業特點基礎上以傳承為依托,去感恩老師的付出,感恩老師的奉獻,并在思維發展中去思考如何回報師恩,如何以師恩為基礎做對社會、對祖國有用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智力生活豐富的首要條件就是為學生充分保留自由活動的時間。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與中華傳統美德的深度融合要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實踐中探究,繼而有效弘揚傳統文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要教給學生活的書、動的書和用的書。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與中華傳統美德的融合中要引領學生扎根生活,在實踐活動中學習。
例如,在開展“學雷鋒做好事”的實踐活動中,對于生命的意義的解讀,從《雷鋒日記》的學習入手,在扎根生活,融入實踐去學雷鋒做好事中感受奉獻的美好,去思考和探究自己能為未來做出哪些貢獻,在開展美德實踐活動中傳承奉獻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指出,教學最高的技巧在于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要通過小組討論引領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我素養。
例如,在“增強生命的韌性”的討論式教學中,引領學生從文本學習中梳理關于增強生命韌性的方法,認識到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及時調整自己,將挫折作為成長中一部分,在感受豐富的生活經驗中去發掘生命的力量,鍛煉自己承受力、調節力和修復力。同時,在小組討論中,于合作探究中思考如何在挫折和困難中去增強生命的韌性,在交流經驗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用堅韌進取的民族精神去傳承傳統美德。
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理念中關于教學論指出,要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中華傳統美德的融合要借助于主題活動的開展引領學生在交流分享中去傳承和發展傳統美德。
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嗎”的主題活動思考中,學生在交流分享中跳出對于生命年齡的表面認知,從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精神、生命的傳承等方面去感受生命永恒的真諦,去思考傳統美德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去做生命的守護者、美德的傳承者。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與中華傳統美德的深度融合要根植于文本學習的基礎上,在融入實踐活動和主題探究的過程中去引領學生建構正確的是非觀和人生觀,在珍愛生命、感悟人生的基礎上做負責的公民,在積極健康的生活中厚植文化底蘊、傳承傳統美德。參考文獻:
[1]邢敏貴.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分析[J].讀寫算,2022,(06):22-24.
[2]魯晶晶.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融合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3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