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學 陳錦云
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很大一部分學生對音樂都很難生出好感,教學效果相當差。在多媒體技術出現之后,對教學質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將圖像、聲音、文字等,有機地融為一體,極大地提升學生興趣與快樂,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讓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在我國大多數教學都是以傳統課堂為主的,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也就成為了評價教學活動環節是否科學,合理的重要標準,所以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音樂賞析以及視唱、合唱教學是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幾項重要內容,其中前兩者的教學可以說是老師們在教學活動中最頭疼的事情,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音樂賞析對學生來說都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內容,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們很難讓學生對這兩個項目產出興趣,教學效果自然也就不盡如人意了。以在2017年湘藝版小學修訂教材舉例,在湘藝版教材中補充了《黃鼠狼拜年》《狐假虎威》等戲劇性較強、較經典的童話故事,如果這些童話故事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動畫配樂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生動的動畫與音樂的完美融合能極大激發學生參與情境表演的熱情,進而使得課堂中音樂活動豐富多彩。
傳統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們大多以錄音或者自身彈奏為主來進行教學活動,效果可想而知,并不理想,小學生往往無法領略到教師向他們傳遞的音樂的美感。在湘藝版的語言設計上,雖然已經采用了簡潔的問話式、啟發性、激勵性的語言,結合富有創意性的音樂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但是這還是不夠生動,如果能夠采用多媒體技術將教材中的內容以視覺的形式傳遞給學生,效果必然遠超以往,畢竟小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單純的文字圖片類型的教材不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更愿意去看動態的視頻。與其被動的灌輸不如讓其主動的去學,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也就提升了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驚愕交響曲》課堂導入環節,為了培養學生參加音樂會的禮儀,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再現了聽賞交響樂禮儀的動畫,帶領學生走進模擬的音樂會大廳,課堂就變成了音樂會現場,每一位學生都成為了音樂會的來賓,在情境營造中,聽賞交響樂的禮儀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滲透,學生對音樂的關注度也得到提升;在聽賞變奏2 時,教師利用課件出示曲譜,用希沃自帶的鍵盤輔助教學,教師在屏幕的鍵盤上演奏旋律,學生通過聆聽、視唱、對比,了解到變奏2 音樂情緒與主題旋律情緒的不同,是因為音符與力度都產生了變化。
音樂教學中每個學生的音樂素質不一,有的可能是一片空白,而每人對音樂的興趣也不同,他們對新奇的事物都抱有好奇心,而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往往無法專注,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音樂課“教師教,學生學”,時間久了,學生的注意力就無法集中了。而多媒體技術恰恰解決了這一不足,它是將靜態的文字、圖片等轉變為動態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豐富的課件、精彩的演奏模式使課堂更加立體靈動,這一新穎的教學方式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動形象的視聽盛宴也逐步勾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進而使得音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時期,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學生的音樂創造力顯得尤為重要,學習一項或多項的樂器成為常態,而在當下新冠疫情防控階段,引導學生利用智能APP 線上學習樂器成為新風尚。音蟲APP 就是一種以計算機音樂技術為手段,培養青少年創造力為目的的軟件。教師可以向中高年級的學生推薦音蟲APP。在線上教學中,教師有方向地引導學生了解軟件中的160多種中外常見樂器,通過聆聽音色,體驗演奏等形式進行學習,了解樂器的音色,就能在聽賞音樂中學以致用,形成自身的分辨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音蟲APP 先進的編曲技術,教師給出指定的音符與節奏,讓學生嘗試創編簡單的樂曲,并填寫符合音樂情緒的歌詞,這樣,學生就能在探究、創作學習中體會成為小小作曲家的樂趣。教師還可以利用人人通班級空間,把學生創作的優秀音樂作品轉換成MP3 或其他的音樂格式進行展示,開展評比,讓更多孩子通過音樂活動享受創作帶來的成功喜悅。
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基礎設備、教學方式、輔助教學系統、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進行多媒體教學,首先得解決多媒體設備問題。目前,我市大部分小學已經配備了多媒體設備,如班班通、希沃一體機等。但是由于經濟限制,各校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新舊不一,導致一些豐富的互聯網資源無法在課堂上與學生共享。多媒體設備的更新與網絡環境的融合是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關鍵點,只有跟上時代步伐,才能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實現優質的音樂教學資源的共建與共享。因此,政府應加大對小學教學的資金投入,加大對美育環境的建設。
雖然目前在很多地方多媒體教學已經開展,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多媒體教學畢竟還是一種輔助教學方式,并不能單獨作為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應用,還需要教師將其與以往的教學方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當下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很多東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無法解決的,比如湘藝版小學音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八課中的聽賞童聲《青蛙媽媽》與音樂知識“休止符”“練一練”等材料,這些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理解,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巧妙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青蛙媽媽》童聲演唱動畫、休止符微課短視頻、希沃白板課件中的游戲PK 等方式解決課堂重難點,立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樂在其中,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要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使音樂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系統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全靠老師依靠自身的感官來完成,一來不夠準確難免有所疏漏,二來標準不一,適用性不高。這樣的話教師給學生的評價往往不夠客觀,主觀性太強。長此以往,很容易使得一些學生喪失對音樂的興趣,所以,建立完善的多媒體教學評價系統至關重要。音高概念是良好音準的基石,也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評價學生的音準是否準確,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完善的評價系統,在多媒體平臺安裝上多彩音柱、完美鋼琴、唱吧APP等,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每一個階段的發音、音準進行校對,對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生的錯誤及時予以指導,清晰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評價,在優質教學資源的支撐下,使學生在耳聽、口唱中提升音樂綜合能力,也逐步實現課堂教學的中心由“教師”向“學生”的角色轉變,從而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對多媒體技術要足夠熟悉,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科學合理地支撐音樂課堂教與學的各個環節,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知識點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以實現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既定的教學目標。如在教學湘藝版音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京調》教學中,課前,教師利用UMU 互動平臺,向學生推送課前導學清單:京劇的四大行當、京劇的唱腔、欣賞京歌《唱臉譜》等,通過課前預學,學生初步了解了中國國粹京劇的基礎知識,對京劇產生喜愛之情。課前導入,教師利用手機抖音APP 中京劇臉譜,通過希沃授課助手投屏方式,讓學生體驗生、旦、凈、丑不同的扮相,教師熟練掌握信息媒體技術,讓音樂課堂的活動集趣味性和直觀性為一體,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學生在充分的欣賞、想象、創造中不僅體會中國京劇的博大精深,更活躍了自身的音樂思維。
目前,信息媒體技術教育正走向與課程整合的階段。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多媒體技術為音樂學科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使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得以真正實現,美育也迎來了新的春天。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豐富多元的教學情境,將聽、賞、唱、奏、演、編等融會貫通,使學生在多維度的感知中積累音樂知識,在和諧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中提升綜合素養,使音樂綜合能力在信息媒體技術的支持下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從而得以更高效、有深度地內化為學生的終身能力。除了平時的音樂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可以采用課外活動進行多元化教學,例如:歌手比賽、班班有歌聲比賽、文藝演出、聽歌猜名大賽等等。
當然,音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設計游戲流程和細節,通過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好地展示和表現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和學習動力。例如,在學習《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希沃課件把教學內容呈現在屏幕上,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蒙古大草原的優美場景,結合音樂小精靈介紹音樂的創作背景。學習完畢后,教師可以進行一個音樂舞臺劇的編排和演練,讓學生自主模仿視頻中草原小牧民的著裝、樣貌、個性,創編出簡單的舞蹈動作進行表演。在參與音樂活動,讓學生明白音樂的創作來源于生活,創作無處不在。
在新興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教育背景之下,互聯網上的信息流通資源以及共享速度也變得十分迅速。由此可見,在小學音樂教學的漫長改革當中,小學音樂老師可以適當地利用網絡計算機等教學輔助工具來進行網絡教學,從而提升小學音樂的整體教學質量,讓學生積極地開展音樂學習,投身到音樂的知識海洋當中。
學校也可以創建獨屬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一些和音樂教學相關的學習內容,供學生們參考和學習。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傳統音樂教學過程當中的時間限制以及空間限制的教學難題和隱患,還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的進行音樂學習和音樂欣賞,增強學生的音樂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還設置了網上交流平臺,供學生們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的音樂修養。
創造性的相關音樂聯想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培養自身的音樂思維能力以及學習閱歷,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有著莫大的幫助。老師可以在平時的音樂教學過程之余,挖掘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音樂素材和音樂視頻,以此來滿足學生對于音樂這方面的情感體驗。除此之外,老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開展一系列的音樂教學活動,多媒體的教學設備以及教學手段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交流平臺以及學習空間。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的將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在交流的過程當中,學習到別人的音樂演奏技巧以及演唱方法,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鑒賞能力。
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文化變遷以及歷史轉變所沉淀出來的中國式音樂。它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針對傳統音樂的學習過程當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的人文歷史。在我國的傳統音樂中有許許多多的愛國歌曲,比如《黃河大合唱》和《義勇軍進行曲》等等,在對這些民族歌曲進行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如今是自媒體時代,媒體技術更是日新月異,學生能接觸形式多樣的音樂作品,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時代,辨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能力,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傳統民樂、世界名曲、紅色歌曲、經典民歌等等。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辨析,培養學生熱愛傳統音樂的意識。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音樂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不僅提升了音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提升了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提高學生音樂鑒賞水平,創造音樂美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最終目的,為此,教師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將音樂學科教學與多媒體技術融合在一起,用音樂作品加強學生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認識和理解。以審美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動覺等感官的參與,在多元的教學中滲透不同的地域文化知識,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鼓勵創作,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作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