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回歸教育初心
言傳、身教,以潤物無聲
先看“教育”,再說“蘇式”。教育的初心是什么?第一是“有教無類”,孔子的理想,不管出身高貴還是貧寒,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機會。我們是在1992年率先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第二是“因材施教”,也是孔子的教育理念,人和人不一樣,應該根據不同的特點來進行教育。第三,對老師的要求是“循循善誘”,不是填鴨式的硬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去引導,掌握以前沒學過的知識。第四個要求叫“誨人不倦”,老師對學生有耐心,不粗暴。第五,學生“學而不厭”。5句話基本講清了教育的初心。
教育要培養出來什么樣的學生?我覺得答案其實很樸實:第一,愛學習。如果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讓本該愛學習的孩子變得怕學習,肯定不對。第二,愛鍛煉。就像養成自律讀書學習的習慣,如果沒有自律鍛煉身體的習慣,教育也很失敗。第三,愛勞動。如果家務從來不干,很難說教育是成功的。第四,愛助人,否則就是培養了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第五,愛國防。關愛國防是愛國主義最基本的體現。
把“愛”替換成“會”,就是檢驗標準,如果這個學生會學習、會鍛煉、會勞動、會助人、會國防,教育就成功了。這也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得好不好,一個學生學得好不好的標準。
把教育的根本都做好,再談蘇式教育,就是這樣的教育具有蘇州文化特色,像蘇州園林一樣精致、自然和包容。教學是一項潤物細無聲、言傳身教的過程,像蘇州這座城市一樣兼容并包,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優質均衡的教育。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文武全才。他做過老師,做官的時候將自家的宅基地獻出來興辦官學,國家需要的時候,還赴西北指揮軍隊固守邊防,同時他也是個學以致用的人,上能提出國家改革大計,下能治理水患。他就是蘇式教育的楷模,以其為觀照,可觀教育的發展、學生的培養到了哪一個階段。
“走向理解”
實現蘇式教學之“不教之教”
“蘇式教學”有一個核心的提法,就是葉圣陶先生的教學觀:“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教是為了不教”,“‘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
“不教之教”的目的就是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孩子自己學會學習,以“授人以漁”的方式,讓學生擁有自我的“造血功能”。其實質就是當下教育追求的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關鍵能力,提升學生必備品格。
“走向理解”的教與學,是“不教之教”非常重要的實現方式。理解就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梳理與認知,是對認知的把握與運用,是在未來不確定性條件下,人們應對世界的行為方式,從而努力達到人生意義的完整實現。
“理解”是不斷“走向”的過程,理解本身就是實踐。因而蘇式教與學也是在實踐中理解,在理解中實踐。學習的真正發生,都依賴于理解,因為學習真正發生的邏輯起點,就是理解,是人生完整意義得以建構的實現方式。理解不僅是意識精神層面的,更是實踐的行為層面的。
任何學習都是自我學習,學習意義的真正發生,一定伴隨著學習主體自身情感的投入,是積極主動的學習。這種積極主動的行為與心理產生,是興趣與欲望等心理因素在作用學習始終,是理解理論中實踐性與過程性的體現。
情境體驗過程的邏輯鏈條貫穿了目標,意愿,動機,意志與行為中。這種態度的完成反過來促使技能、方法與知識的學習。這就是在理解中完成不教之教的閉環,達到了理解的循環。
理解性學習帶來人認知結構的變化,是認知結構發生根本性改變的重要來源,是人們主動學習、深度學習、創造性學習的內在動因,是學習得以達成的內在途徑,是其得以實現的內在邏輯。理解是學習真正發生的起點,“走向理解”,方能實現蘇式教學之“不教之教”。
留下文化記憶
建起文化的情感鏈接
我們的教育過程,尤其在進行國際化教育時,要與國家教育課程、與江南文化、吳文化相結合,不能與傳統文化切割,不能有文化斷層。
我心目中的蘇式教育,是你生活在東吳大地上,要對蘇州的歷史、地理、沿革,包括特色都有所了解。為什么蘇州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福地?改革開放之后,對蘇州有了怎樣的重新定位和規劃?一代代奮斗者又是怎么樣建設蘇州的?很多孩子并不了解。必須要理解這片土地,才能更好地扎根;必須要對家鄉記憶更深刻,才能懷有更深層的情感;必須知道現在的所學,未來可以應用在哪些場景、哪些領域。這樣的學習有使命感,有責任感,同時有深刻的內驅力。
蘇式教育就應該是探究性的學習、沉浸式的學習,要把課堂上的課程融合起來,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讓孩子們知道學習不僅為分數、為成績。“雙減”就是要多一點時間走進自然、博物館、蘇州水鄉中去看、去體驗、去觀察。
我們現在培養孩子,一定要往深度里去學,不要學也沒學好,玩也沒玩好,玩任何東西要玩到溜,也要下很大功夫。孩子順著脈絡往下學,會有思考有深度。
由于我們從事的行業緣故,需要一支將融合教育理念落地的團隊,因而我們的團隊成員一定是在國內接受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之后,在高中或本科階段去接觸西方教育。只有對雙重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都有接觸、體會和理解,方能將中西方教育的先進優勢融合進課程設計中。
如何吸引這部分人才回到蘇州很關鍵,會有獵頭團隊在海外尋找世界排名前30的優秀學校畢業生,如果有意向回到國內參與蘇式融合教育,我們就會長期做他們的工作。對于接受過蘇式教育,又看過外面世界的學子,能夠再回來參與蘇式教育,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有了文化記憶,有了文化上的情感鏈接,再回這片土地服務的幾率會極大。
與時代同行
教育與產業要多關注、多來往
人才需求一定是跟地方產業經濟發展密切關聯。園區在前十幾年的高速增長期里,打下的電子信息、機械、化工等制造業等產業基礎仍然是現在的基本盤。同步,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與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量大增,要求也越來越高。另外,既有專業技術能力兼有綜合管理能力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在當下也非常亟需。
產業形態帶來了對人才的差別需求:先前是產業帶動人才引進,而今是人才帶動產業發展,技術人才帶來合作團隊,其中技術是最重要的核心,掌握技術的人才最為關鍵。
園區每年有5000至8000名大學畢業生落戶,江蘇生源最多,又以南京高校居多。江蘇以外的區域,在高校聚集、畢業生源豐沛的情況下,只有在當地產業吸收過程中有人才溢出,加之蘇州發展的吸引力足夠時,才有機會招攬到更多人才。人才短缺的另一個因素是改革開放后,企業數量不斷翻番,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遠高于高校人才的供應量。因而園區建立了科創區,為地區提供了更多的本地生源。
目前,有關職業教育已經逐漸延展到部分高中。比如讓新興產業人士到學校講行業前沿發展與現狀,展望未來可以做什么,或對學生未來的專業選擇有些影響。
一部分學生進入本科院校,一部分學生會進職業院校,當下應用型人才、技術產業工人十分缺乏。現在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是,看上去百搭的文科類專業就業不易,理工科類特別是國家層面特別重視的專業,非常容易就業。
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間一直存有矛盾,教育的應變應該超前,但實際往往滯后。當本科類高校受制于體制,無法迅速調整專業設置時,一些職業院校招生數量、規模及專業設置反而更契合發展。像蘇州科技職業學院(籌),由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技術學院和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合并,今后專業方向包括生物制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數字藝術、金融科技、信息工程、電子技術等,緊緊圍繞園區產業。
順應對人才的需求,蘇式教育的發展須同步于本地產經發展,供應端和需求端經常溝通研討,學校知道產業正發生的變化,需求在哪里,不斷微調專業課程設置,經常參加產教融合對接會。企業為學校提供更多實習崗位,建立產業學院,幫助學生在實習期迅速融入。而人力資源公司也應經常組織校企對接和校招,邀請更多學校就業辦老師來蘇州參觀感受,把信息帶回去分享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