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嚴未



姑蘇區白洋灣街道寶鄰社區利用閑置空地打造出的同心共享空間,不僅是群眾議事論事的空間,也是“民俗課堂”“精神傳遞基地”,通過社區黨支部的打造,正成為豐富社區傳統文化生活、弘揚基層模范精神、傳遞正能量的空間載體。
召開居民“板凳”議事會,都來說說群眾的急難愁盼
電動自行車充電是困擾小區居民的一大難題。在白洋灣街道寶鄰社區同心空間開展的居民“板凳”議事會上,居民方決干提出:“我們小區電動自行車多,充電樁少,有的居民直接拉線在樓道充電,我覺得安全隱患太大了,希望社區和物業能想想辦法,為我們居民多增設充電樁點位,方便我們充電。”作為經適房小區,寶鄰社區因前期規劃中預留電動自行車停車區域小,戶外充電樁僅有70個,而居民自有車庫面積也不夠,以致小區公共區域以及樓道車輛亂停亂放及“飛線”充電現象嚴重,為樓道消防安全埋下了“定時炸彈”,也給社區治理帶來不便。
發現問題后必須解決問題。寶鄰社區黨支部迅速行動,協同物業實地勘察、選址,同時發動網格征集群眾意見、摸排小區電動自行車數量,最終決定在寶鄰苑小區2幢、24幢、27幢附近等多處可停放非機動車的空地安裝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樁,并在所有充電點位架起牢固的遮雨棚。“這件實事辦得速度到位,充電6小時才1塊錢,非常實惠!”居民戴元財滿意地豎起大拇指。
“自從有了同心共享空間,我們就多了一個戶外‘議事廳’,定時開展板凳議事會,社區黨支部組織引導,有什么煩心事、鄰里矛盾都拿出來說一說,居民群眾理性合法表達訴求,發動起大家的集體智慧,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寶鄰社區黨支部書記曹履芳說道。
線上線下雙服務,創新推動社區多元治理
居民事情自己議,居民事情自己定,寶鄰社區將黨建引領協商自治原則貫穿到基層社區治理的全過程,在探索實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根系工程”中,注重發揮社區黨組織的主導作用,在社區重要事項、民生小事等方面協商共議。
同心共享空間成了居民一起坐下來說事議事、獻計獻策、合力干事、共同治理的平臺,同時通過空間改造和黨建小品的搭建,讓紅色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能量通過柔性方式滲透到居民生活中。“定期在同心空間召開板凳議事會,讓黨群關系在網格里得以升溫,真正實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曹履芳表示,“同時作為我們線上‘同心項目庫’的一種線下延伸,激活社區有限空間資源,成為社區線上線下‘雙線’服務陣地,創新推動社區多元治理。”
“不用出小區,可以到河邊打太極,來這邊鍛煉方便多了。”居民張勝華說,以前小區沒有健身場地,鍛煉得到黃花涇步道,路程有點遠。通過同心共享空間的板凳議事會,寶鄰苑小區南邊臨河路段被改造成“同心健康步道”。甫一開放,老年人們就相約到這里打太極拳、遛彎。
“同心健康步道”的“前身”是寶鄰苑小區南邊靠河的一條泥濘小路,這里灌木、雜草叢生,經常藏匿各種垃圾,并有居民私自種菜。如今,“邊角”小路周圍被清理干凈,鋪設了汀步石板,沿途設置了“市民健康公約”生動活潑的漫畫圖解,成了小區最受歡迎的地方,社區的黨員志愿者們主動承擔起管護健康步道整潔衛生的責任。
承載新“巧姐兒工作室”,為豐富社區傳統文化生活打先鋒
冬日暖陽時,白洋灣居民陳巧娥在同心空間開進行“戶外教學”,利用白洋灣當地種植的麥穗,教授大家用麥秸稈編制扇子、枕頭和升籮等手工藝品。“我跟著老師學做了麥秸枕頭,”居民賈慧玲一邊說一邊展示她的作品,“現在會做這種枕頭的人越來越少,我學會后還要教給小孫女。”
“巧姐兒工作室”是寶鄰社區黨支部為方便陳巧娥教授居民編織,研究深挖麥秸稈文化,而專門為她成立的工作室。
“工作室原先開在我家車庫。”陳巧娥的好幾件得意之作都誕生于此。漸漸的,來討教學習的人多了,車庫就成了教室。有時候學習的人多了,小車庫就變得擁擠不堪,加上車庫陰暗潮濕,麥秸稈作品難以保存,車庫作教室不是長久之計。
在曹履芳的邀請和幫助下,社區二樓同心空間成了“巧姐兒”的新工作室,定期開展麥秸制作相關活動,傳承老手藝。而隨著同心共享空間的成立,“巧姐兒工作室”又新增一方戶外空間。
大家在“巧姐兒”的帶領下編織,氛圍歡樂祥和。陳巧娥還將白洋灣的特色山歌融入到手工編織作業中,“一把扇子麥秸做,一根一根編出來,扇子日里又遮太陽又扇風,夜里下帳好趕蚊子……”
邊唱山歌邊編織的短視頻被發布到媒體平臺上,“老手藝”傳遞得更遠,山歌也唱得更響亮。如今,“巧兒姐工作室”有固定學員18名,從10歲的紅領巾到70多歲的老黨員。“新鮮題材總是不斷地更迭變換,而手藝和傳統是歷久彌新的。麥秸稈編織手藝和山歌文化是我們白洋灣的傳統,老百姓精神文化的結晶,通過‘巧姐兒工作室’,我們希望傳統手藝和文化能代代傳下去。”曹履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