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慧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高中階段各個學科在教學模式上都進行了諸多變革。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進行灌輸式的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到各學科的趣味性和意義,進而自發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于高中的化學課程而言,教師在進行創新性改革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問題情境法,將化學中的相關知識,放到實際的場景中,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的現實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更多的啟發性問題情境,進而實現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化學知識的意識。基于此,本文就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問題情境教學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化學;新課程;問題情境;創設策略
高中的化學是比較重要學科,作為高考內容的一部分,學生需要熟練地掌握其中的知識內容。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到課堂的背景下,化學教師不僅需要將化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更需要調整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與教師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基于此,化學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帶領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案例中,深入分析化學知識,引導學生以化學思維思考和分析化學內容。
一、善于應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啟發學生學習
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實際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為什么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內容如此重要的原因。在化學教學中,實驗內容對提升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驗中很多化學知識被驗證,讓學生看到真實化學知識的真實存在的,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探究興趣。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學學科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宏觀的探究能力以及實際應用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進行過深入式的探究,才能真正吸收到所學習的內容。因此,化學教師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充分利用問題情境,將學生的思維引導進化學知識的學習中。
以人教版中“加熱碳酸鈉及碳酸氫鈉”這一實驗內容為例。在進行實驗教學之前,筆者先詢問學生:大家認為加熱之后,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我們又是借助什么現象區分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大部分學生給出的答案是:碳酸氫鈉會產生可見的水,但是碳酸鈉只產生氣體,因此,可以通過觀察是否有水蒸氣現象即可。學生之所以給出這樣的答案,是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中,碳酸鈉加熱之后會分解,這是化學學習中一種常見的學習問題,就是將化學知識進行理所當然的想象。之后,筆者反問道:真的嗎?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為學生進行了加熱實驗。我們的確可以通過是否有水蒸氣產生,來判斷哪一個是碳酸氫鈉。但是根據學生的思維,另一個實驗應該會有氣體產生才對,但經過實驗學生并沒有看到有氣體生成。這個時候,學生才想到碳酸鈉的一個性質,就是比較穩定,加熱之后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通過實際的實驗內容,在過程中設置各種前置式的問題,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了清楚地的了解,聯想到諸多相關知識。
二、結合生活常識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化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關聯性較高,生活中有很多的常識性知識都是化學知識。這就為高中的化學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生活元素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了解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學習鐵及其化合物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適當地的設置相關的問題豐富教學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問學生誰家用鐵制品的罐子或瓶子裝醋,或者那位同學見過這樣的情況;還可以學生,如果鐵制品表面不做任何處理,就直接使用或發生什么現象,以此引出相關的教學內容。這樣能夠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相關的場景,他們發生生活中的這些細節中,包含著化學知識。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跟同學一起討論,在實際應用中,為什么需要對鐵制品的表面進行處理。這樣,通過教師所設置的相關生活問題場景,能夠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印象,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利用社會熱點新聞進行問題情境創設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各學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能夠準確地回答問題,還需要培養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而化學科目又是與生活和社會生產活動關聯度較高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聯系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課堂內容的延伸,讓給學生對化學知識有更多的了解。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聯系社會熱點問題,創設相關的教學小場景,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應用化學知識的意識。例如,我國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群體中的近視問題。對此,在高分子合成材料這部分內容中,教師可以向同學介紹眼鏡片的真實成分。在穿插這一內容的同時,教師可以教導學生科學用眼,保護視力。
參考文獻:
[1]張進周.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04):69.
[2]郝勤.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