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兵
為學習借鑒省內其他市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和做法,謀劃加快新常態下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舉措,根據縣政府工作部署,調研組于2020年9月13日至9月18日先后赴湛江市坡頭區、云浮市羅定市、肇慶市德慶縣、江門市新會區調研學習現代農業發展工作的先進經驗,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湛江市坡頭區傳統農業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1.糧種產業:坡頭區比較有代表性的糧種企業是廣東粵良種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創辦于1996年,經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由傳統的雜交水稻新品種產銷推廣民營種子企業發展成為擁有完備的種子生產、加工、儲存、檢測等全產業鏈的設施設備條件,集“育、繁、推”一體化的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種業AA級信用企業”。該公司通過與中國水稻所、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科院、廣東海洋大學、湛江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緊密合作關系,可滿足水稻新品種選育、高效栽培、應用推廣、市場銷售各方面需求,年產銷水稻種子近20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7000萬元左右,目前已在全國各主要水稻產區審定和市場合法化了一批具有市場開發前景的水稻品種,并建立了相應的銷售推廣網絡和機構,擁有水稻新品種研發基地3個,面積300多畝,先后承擔多項國家和省市科技攻關和建設項目,每年選育和審定高產高效優質抗病水稻新品種十多個,選育的水稻良種在我國南方各稻作區廣泛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生產發揮重大作用。
2.蓮藕產業:湛江市坡頭區蓮藕產業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產業優勢突出,擁有蓮藕原料生產基地3萬余畝,其中“萬畝藕鄉”乾塘鎮的蓮藕發展最具規模,是2019年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其乾塘蓮藕產品約占據湛江市90%的市場份額。現有蓮藕種苗生產基地100多畝,5000畝以上的蓮藕生產基地3個,蓮藕產品加工生產廠區1萬平方米以上,建成了藕粉、蓮藕粉絲等系列現代化產品生產線3條,年加工蓮藕超過1.2萬噸,為當地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該產業園圍繞蓮藕優勢產業,堅持做優一產、做大二產、做強三產,促進蓮藕育種、生產、加工、保鮮、物流、研發、示范、銷售、服務、旅游等環節融合與全產業鏈協調發展,形成蓮藕產業多極支撐的產業體系。同時,擴大推動產業園健康發展的“朋友圈”,積極引導媒體、專家、公眾、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參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匯聚推進產業園建設的正能量。通過創建廣東省現代農業坡頭區蓮藕產業園,加快土地、資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現代要素集聚,重點推動農業科學研究、開發、推廣,將技術組裝、集成,使園區內的新型經營主體聯合創新,聚力打造產業化蓮藕龍頭企業、標準化蓮藕種植生產基地、特色化蓮藕文化旅游區,促進蓮藕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和全產業鏈開發,將園區建成為集綠色農業生產研發、加工貯藏流通、電商銷售、品牌建設及推廣、生態田園觀光、立體種養、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粵西蓮藕產業要素集聚區、廣東省蓮藕產業集聚發展示范區、灘涂高效利用發展示范區和城市近郊休閑生態旅游樣板區,輻射全區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村新興產業有序發展。
3.葡萄產業:湛江市陽光玫瑰生態園其前身是博羅縣湖鎮鎮陽光玫瑰生態園,于2018年搬遷至湛江,園區占地面積500多畝,是湛江市最大的葡萄栽種基地。有陽光玫瑰、夏黑、藍黑寶和巨峰等眾多名貴品種,該園區通過建成千米花廊、花海緞帶、觀荷棧道、桃花島、百鳥園、兒童樂園、網紅喊泉等豐富體驗項目和完善配套設施,打造成為集休閑娛樂、觀光采摘、婚紗攝影、科普教育、拓展培訓等于一體的智慧農業和特色休閑旅游綜合體。
(二)云浮市羅定市南藥產業蓬勃發展
1.肉桂產業:羅定肉桂,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作為羅定市主要的農產品支柱性產業,種植面積有40多萬畝,種桂農戶10多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4層多,全市桂皮、桂油加工廠近20家,2016年全市桂皮、桂油等桂產品總值9億多元,其中該市榃濱鎮全鎮山地面積18萬畝,肉桂種植面積達15.9萬畝,肉桂加工企業6家,肉桂農民專業合作社26家,產業產值2.2億,占全鎮總產值的36.2%,僅肉桂產業一項,人均年收入2650多元,有效的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該市主要是以肉桂豐產栽培技術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為依托,通過建立肉桂示范區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工作標準化體系,總結出一套可操作性強的高產種植經驗,從采種、整地、種植、培植、管理、收割全過程實施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工作,促進肉桂示范區整體質量效益的提升,從而打造出一個肉桂生產專業養生旅游基地。
2.南藥產業:自廣東省啟動現代特色南藥試驗區工作以來,羅定市立足生態優勢,以“一帶八基地十龍頭”為主要載體,著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采取“政府+科研+龍頭+基地+市場+農戶”的發展模式,推進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大打南藥品牌,將南藥產業打造成幫助農戶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同時,該市充分挖掘“養生藥谷、云上龍灣”等旅游資源,打造出集生態觀光、鄉村休閑、康養度假、南藥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廣東特色南藥試驗區旅游精品線路,形成“扶貧+產業+鄉村旅游”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
僅2018年,該市龍灣鎮鎮南藥產值達9961萬元,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45%。
(三)肇慶市德慶縣三產融合“農業+”發展模式
肇慶市現有寧油茶、封開杏花雞、四會沙糖桔、德慶南藥、懷集蔬菜等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形成“一縣(市、區)一園”的總體布局,其中德慶縣以貢柑產業發展為依托,引進碧桂園農業(德慶)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通過引領推動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初步建立起覆蓋育種(苗)、種養、技術支持、加工銷售、品牌展示、休閑旅游、電商物流等全鏈條的三產融合發展路徑,推動農業發展由過去“地域+產品”的傳統模式提升成為“品牌+電商”的現代模式。同時,該縣堅持實施主體秉持科學種養的意識,深化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合作,建設德慶仲愷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研究有限公司,孵化現代農業科技型企業,創新“實驗室+農場(基地)”的農業科技成果落地模式,在產業園區內打造科技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示范點,形成了形式多樣的科技合作、科技推廣、成果轉化等一二三產農業發展模式。
(四)江門市新會區柑橘產業鏈模型
江門市新會陳皮有近千年歷史傳承,是不可多得的藥食同源、食養俱佳的著名地方特產,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廣東省嶺南中藥材立法保護品種,是廣東十大道地中藥材之一和廣東一寶,素有“百年陳皮,千年人參”的美譽。近年來,新會以創建新會陳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切入點,促進新會陳皮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為廣東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借鑒,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鄉村產業振興示范樣板。目前,新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被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園打造形成“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務”的“五位一體”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格局。2019年,新會陳皮全產業鏈產值達85億元,新會柑、陳皮加工企業共有150多家,加工企業年納稅額超1.6億元,入選全國鄉村產業振興典型案例。同時,新會區以財政資金引導社會投資,共投入約1.32億元用于全產業鏈科研,并積極引進科研院校及高級人才力量,建成2個院士站和1個博士后工作站,成立了8個與陳皮相關的研究院,共建20個產學研合作基地,與中山大學等30多家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共獲得了30多項科研專利、發表論文超250篇,培育培養農村實用人才500多人,以大科技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
二、可借鑒的舉措
一是因地制宜,鞏固產業發展規模。按照縣委十三屆全會關于實施“兩規劃一意見”的發展目標,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農業產業發展原則,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園”項目建設為依托,因地制宜,因業施策,以主導農產品種植面積達20萬畝為目標,合理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如云浮市羅定市的肉桂產業種植面積40萬畝。江門市的新會柑產業種植面積10萬畝等,都具有一定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優勢。
二是加快轉型,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博羅文化,突出人文魅力,挖掘歷史內涵,做優做強農產品,在傳統的農業種植一產的基礎上,逆向思維,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產業集群,以二產、三產的發展帶動農業一產的發展,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研發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減少產后損失,延長供應時間,提高質量效益。如云浮市羅定市南藥產業采取“政府+科研+龍頭+基地+市場+農戶”的發展模式,推進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大打南藥品牌,將南藥產業打造成幫助農戶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三是培育龍頭,打造地方特色農業品牌。在科學種植養殖、提高產品品質的基礎上,通過羅浮山藥王谷、伴永康絲苗米等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典型示范,由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牽頭,加快優質優勢產品質量認證,形成山茶、荔枝、中藥材、菜心、三黃雞等有競爭力、有市場的大品牌和知名品牌。同時,積極與外部市場建立利益鏈接,充分融入農產品行業競爭,反哺農業產業向更高層次深度融合發展。如江門市新會區陳皮產業,一方面政府通過出臺《江門市新會陳皮保護條例》(江門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對產域內的陳皮產業進行保護與發展規劃指導,同時還積極鼓勵企業、個人、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聯合研發陳皮附加衍生品,延長新會陳皮產業鏈,并引入民間資本,利用金融工具發展陳皮投資,質押、貸款等“陳皮貸”金融產業,極大延長陳皮全產業鏈。
四是技術保障,推進能人興村戰略步伐。引入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鼓勵能人大戶加入集體經濟組織,充分調動能人大戶的生產積極性。如羅定市龍灣鎮百草源種養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戶種植+保底價收購+年終分紅”的合作模式,快速發展成為擁有1萬多畝中藥材種植基地的國家級示范社。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為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如廣東粵良種業有限公司有科技人員13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人員1人,副高職稱人員3人,中級職稱人員6人,科技人員專業背景涵蓋農作物育種、栽培領域,且與中國水稻所、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科院、廣東海洋大學、湛江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緊密合作關系,可滿足水稻新品種選育、高效栽培、應用推廣、市場銷售各方面需求。
三、啟迪與思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必須牢牢抓住國家鄉村振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惠州市“2+1”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博羅縣“兩規劃一意見”部署等發展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加快發展鄉村產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同時,博羅是農業大縣,離農業強縣的標準和農民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與省內其他優秀區縣相比還有很多不足,農業現代化發展仍大有可為、任重道遠。
一是要鞏固傳統農業產業基礎。全力抓好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積極尋找農林牧漁增長的突破口,提高農業發展整體水平。做好農業發展的引導、扶持、服務等工作,爭創綠色農副產品品牌。加強聯合執法監管,嚴厲打擊各種經營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行為,為“三農”發展保駕護航。
二是要打造“三農”工作新亮點。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將羅浮山現代南藥產業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亮點,以點帶面帶動全縣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著力破除“星星多、月亮少”的困境局面,通過創建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土地、資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現代要素集聚,重點推動農業科學研究、開發、推廣和技術組裝、集成,聚力打造集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和全產業鏈開發區。
三是要做強做大南藥大健康新型產業。以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為契機,將園區建成為集綠色農產品生產研發、加工貯藏流通、電商銷售、品牌建設及推廣、生態田園觀光、立體種養、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鄉村振興產業要素集聚區和環羅浮山休閑生態旅游樣板區,輻射全區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帶動全縣新興產業有序發展。
四是要善于借鑒“他山之石”。集聚資源、集中力量,建設富有特色、規模適中、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充分借鑒省內外其他兄弟市縣發展現代農業的政策支持、科技支撐、經營理念、運作模式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等模式,形成產業發展各類要素“引進來、用起來、推出去”雙向流通閉環。打造“一縣一園”產業,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培育產業集群,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農業產業強鎮小型經濟圈、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型經濟圈、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大型經濟圈,構建鄉村產業“圈”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