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升,對于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以及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都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有效的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對公共文化服務現如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從而就如何有效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供若干建議,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啟發。
關鍵詞:公共文化;基層;服務水平
引言:
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現如今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之一。公共的文化服務不但保障著公民基本的文化權益,同時對于提高公民基本的文化素養以及凝聚共識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只有不斷加強基層的文化服務水平建設,才能夠滿足基層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進而豐富基層人民的精神生活。
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存在的問題
(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不夠
1.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有待遇進一步均衡。區域差別導致公共文化發展的非均衡性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一定時期內將長期存在。與城區相比,龍街街道部分山區社區文化設施基礎薄弱、設備老化,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農村辦公、活動場地都有限,普遍存在社區文化服務場地與社區辦公用房合并使用的現象,文化服務用地面積小,單獨開展文化活動的場地嚴重受限,遠遠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
2.文化陣地有待于進一步整合和提升。從目前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的實踐情況來看,一是重復建設、資源分散。如講堂類,分屬于組織部門、宣傳部門等不同部門負責,如果各條線對自己所設的陣地在視覺形象上有具體的要求,則勢必會造成一定的排他性,影響共建共享。二是各類要求和考核也給農村工作人員造成了一定負擔,牽涉了不少精力去應付各類創建,而在發揮文化服務職能方面卻有所忽視。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中對文化設施“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仍較為嚴重,不少地方對完成建設任務高度重視,但任務完成以后由于后續投入乏力,管理不夠到位,使得不少設施利用率不高。此外,文化設施功能設置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而相關配套措施相對較為滯后。部分文化體育設施管理手段落后,服務功能單一。
3.各行業之間的基礎信息化建設也較為緩慢,彼此之間的信息共享較少,信息孤島效應嚴重,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行業的安全管理以及基層文化的建設。例如,各區域之間的人流量、客源信息以及相關軌跡的信息等,這些信息對于有關部門分析人流量變化以及安全預警、疫情防控等都有著巨大的幫助,但目前因為基礎的信息化建設緩慢,從而導致有關部門很難及時的獲得相關信息數據。
(二)公共服務效能不高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逐漸從物質文化開始向著精神文化進行轉變,這就導致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開始呈現出一種快速增長的趨勢,對于文化產品的多樣性以及服務的多元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玉溪市的公共文化產品種類較少并且質量普遍也不太高,再加上部分的公益化活動單位思維陳舊、效率不足以及忽視管理、重視建設等因素,這些都影響著公共文化服務應有效能的發揮。比如農村文化服務內容不接地氣。社區農家書屋里擺放著嶄新的《論語》《莊子》,農民希望閱讀的農務相關書籍卻很少,也不曾有人引導過村民閱讀那些儒家經典。盡管如此,這些無人閱讀的書籍還是有相當一定數量,但沒人關注的公共文化服務無異于資源浪費。
(三)公共服務保障性不足
在公共服務的保障方面現如今依舊存在較大問題。首先,財政經費方面投入的比例依舊較少,在文化需求的建設上,如農村文化活動室的建設投入與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仍呈現不少差距,在人均文化費用的占比上偏低。其次,在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才選舉上依舊存在問題,基層公共文化機構的人才激勵以及管理制度仍然需要改進。再次,基層文化服務的人員數量嚴重不足,每個社區沒有能力配備專門的文化專干,這導致公共文化服務無法覆蓋到全部的人民群眾,從而嚴重影響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開展。最后,對于工作監督評估方面的制度仍需完善,特別是對于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任務指標上,要嚴格監管與評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有效落實和維護[1]。
二、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路徑
(一)要樹立公共文化整合型理念,合理配置資源
1.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從傳統的以“物”為中心向以社會及公眾需求為中心轉變。以最大限度利用公共文化資源為目標,以滿足需求、方便使用、減少浪費、提高效能為原則。基層文化各部門、各單位堅決貫徹全社會“一盤棋”的建設宗旨,拆除心理圍墻,以公共文化理念引導破除體制、行業和地域等壁壘,建立更大范圍的區域統籌資源利用格局。
2.要不斷探索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的各種形式,對文化系統及全社會資源從組織體系、經費機制、資源配置、人員保障等方面進行深度整合,統籌推動跨部門、跨行政層級、跨區域組織體系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另外,在推進縣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基礎上,在鄉村兩級,堅持基層優先,統籌推進的原則,合理調整公共文化資源,逐步改變城鄉之間、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不平衡的問題。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對于自然村人口基數小,地域廣闊的情境,探索按人口比例規劃和配套建設相應的文化基礎設施,實現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發揮其應有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二)加強培訓,提高服務人員的綜合水平
鄉鎮文化站作為我國公共服務的基礎組織,不僅具有傳播知識的作用,同時也具有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綜合文化水平的巨大作用。因此,為了有效的開展基層文化服務的建設任務,就需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養,通過對相關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學習黨的政策以及路線方針,不斷強化相關人員的知識技能,提升文化服務人員的綜合素養,從而讓公共文化服務變得高效以及專業性[2]。在對文化服務人員的培訓過程中,應當充分注意文化服務人員的積極性,通過相應的獎勵機制來促使文化服務人員迸發出熱情,從而使文化服務人員從心底認可這份事業,進而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另外,在進行人員的培訓時,組織也應當發揮巨大的作用,通過優化結構、完善相關政策、落實監督責任等方式來為文化建設提供一個積極的環境,從而為文化服務的有力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采取“菜單服務”聆聽百姓需求。要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菜單式服務方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需求與供給之間的脫節是其中癥結,要聆聽老百姓的需求,將選擇權交給民眾,才能真正盤活公共文化服務。
(三)堅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化驅動策略,引入優秀人才
要充分尊重并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正確運用市場機制提高公共文化資源的配置。圍繞社會資源調動、社會分工協作、社會潛力激發等目標,通過正向引導和激勵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治理格局;要引入競爭機制,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力度,規范購買主體和服務項目,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清單,逐步拓寬購買領域,努力形成多元互補、廣泛參與的發展格局;要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自我教育、自我培養、自我提高”,這不僅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中來,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也有力與形成文明鄉風,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德治水平。
民間有著非常多擁有特殊才藝的團隊,這些團隊來自基層,深入群眾,并且這些團隊的文化表演都是從群眾的文化需求中誕生,因此民間團隊就能夠很好的成為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紐帶。通過和民間團隊進行合作,引導和創新民間團隊的表演節目,從而讓民間團隊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同時還能夠有效的進行政策、科學知識等相關知識的普及。此外,在民間團隊的組建方面相關機構也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通過與文化宣傳部門進行緊密結合,從而讓團隊在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民眾的整體文化素養,進而為文化服務的有力開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巨大的幫助。
三、結束語
加強基層的公共文化建設不是一項短期的任務,它需要持之以恒的決心以及堅持不懈的恒心,同時在建設過程中也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以及人民群眾的幫助。因此,在進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上,應當有效結合各方力量、積極行動,從而在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的同時,促進群眾整體文化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田凱利, 燕艷, 梁劍峰.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分析[J]. 河北農業科學, 2020, 24(4):4.
[2]方桄明.德宏州公共文化服務與邊疆鄉村振興.云南群眾文化,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