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蔣和森的《紅樓夢論稿》是人物評論為主要內容的論文集,是以整體思想內容或一人評論為一個寫作單元。《紅樓夢》中的貴族女性出身高貴,錦衣玉食,但是卻沒有精神獨立和自由。本文選取蔣和森評論的三位典型的賈府女性:賈探春、王熙鳳和史湘云,從她們的生活和命運出發,進一步探求《紅樓夢》的主旨意蘊和蔣和森的思想價值。
關鍵詞:《紅樓夢》《紅樓夢論稿》
在《紅樓夢》中主要的十二位女性人物中,賈探春、王熙鳳和史湘云應該可以說是頗具男兒風范的貴族女性。她們憑借各自的殺伐決斷的處事能力、爽朗不羈的瀟灑個性為全書蒙上了一層活潑的色彩。在寶黛釵的戀愛主題之上,增加了更豐富的故事情節。但是,三位出類拔萃的女性卻因為時運不濟造成了各自不同的遺憾人生。
賈探春是《紅樓夢》里“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人,她“文采精華,見之忘俗”。然而,她偏偏生于末世,滿目不平,讓她憤恨難消。應當說,這是她的第一層人生悲劇。她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著高朗開闊的性格,她果敢而有膽識,關鍵時刻總能擔負起辨別是非的責任。這讓她在烏云籠罩的賈府格外引人關注,也特別受人尊敬。在賈府遭遇管理危機的時候,聰慧果敢富有決斷力的探春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王熙鳳面對滿目荊棘、騎虎難下的狀況時,探春暫時擔當起了管理賈府的重任。不同于劉大杰將賈探春的思想本質定性為“封建利益的研究者”,蔣和森用“蓮社之雄才”來比喻探春,認為探春的心理和性格在婦女解放問題嚴重的封建社會具有深刻的意義。這個洞察力極強的少女在賈府用人之際受命而出,在短短的時期內,她的才能得到了盡情展現。應該說,這本是一段讓她得志的機遇,可是她遇到的更多的是煩惱和眼淚。她固然會建立威嚴,果敢剛強,鋒利之中帶有嚴正,但她依然遇到過左右為難的處境。這雖然是理家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情況,但也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她的心境。比如管家媳婦的刁難,賈府傳統規矩的腐敗經常會無情地傷害她。對此,蔣和森感慨道:“沉靜地燃燒在這個少女心中的,是一枝尊嚴的火炬!”1她所努力、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個人自尊,或者可以說是女性的自尊。在此基礎上,蔣和森指出,探春理家的精神實質在于尊嚴問題,這也是指導她言行的心理線索。探春理家的精神實質正是在于此——她一度爭強好勝,處處表現出來要為女性爭一口氣的氣概,處處維持著自己的尊嚴、男權社會下被壓迫的女性的尊嚴,不容許任何人踐踏和輕視。說到底,賈探春終非薛寶釵一樣的人物,雖然同樣具有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對現實的敏銳和洞察帶給她的是滿腔怨恨。因此,蔣和森認為不能用“一根評量的皮尺”來評價薛寶釵和賈探春,應該將她們仔細區別開來。
據此,蔣和森認為薛寶釵的人物形象意義是不能和賈探春相比的。時代的壓迫沒有在薛寶釵的心里造成陰影和苦痛,相反,她表現得非常淡然恬靜。封建主義的理性已經完全控制了她的意識,即使是被壓抑的愛情在心中升起。應當說,賈探春是蔣和森著墨最多的人物,將她與反封建和婦女解放聯結在一起。他的觀點雖然有其合理之處,但是因為夸張地從用反封建的視角看探春的作為,因而忽略了賈探春這個人物身上反映的人性美和生活的真實。而這種過度的夸張在文本的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這在下文會有所提及。賈探春的第二層人生悲劇來自于她的生母,生母的卑劣和不堪讓自尊心極強的她多了一層煩難。
因此,蔣和森對賈探春是充滿同情的。探春雖然擁有出眾的膽識和才華,為自己、也為地位低下的女性掙了一口氣,但是她的生母就像她的生理缺陷一樣如影隨形,深刻地傷害了她的自尊,讓她無法維持自己的驕傲。提起生母而致心情沉重,這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賈探春的悲憤并非空穴來風,她外在的果敢和堅強來源于內心深處的自卑。先天的身世自己無力篡改,生母的齷齪和卑劣又時常折磨著她。而面對這一切,她無法擺脫,只能苦苦掙扎。更重要的是,個性好強、頗具能力的她對日漸衰落的家族日日懸心。當一個屈原一樣的人物被置于污流滿地的環境,眼看著自身所處的世界逐步沉淪而自己卻無力挽救,此時的她,已走到了絕望的邊緣。與王熙鳳和薛寶釵不同,王熙鳳純粹以自我利益為出發點,絲毫不顧及家族未來。薛寶釵也僅僅關心自身前程,不在乎集體的走向。而探春的擔憂和掙扎來源于對家族命運的焦慮,“要擺脫它,必須從根本的社會問題上解決,可是這不是探春的力量所能達到的。”2蔣和森對探春的認識仍然著眼于封建社會對這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少女的摧殘和她遇到的重重阻礙。筆者認為,蔣和森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探春是封建統治者中的改良派,因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她當做反面角色。同時她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捍衛者,非常在乎“嫡庶之分”的她是封建秩序的擁護者,因而也不能對她大加贊揚。其次,賈探春的人物性格才是值得批評者認真分析之處。她的剛毅和果敢,她的愛憎分明是其吸引讀者的典型特點,蔣和森在這方面恰恰簡單略過,沒有將賈探春的人物形象完整地呈現出來。
賈探春力不從心,沒有實權。而作為賈府的核心人物王熙鳳,她是如何運籌的呢?王熙鳳的地位在《紅樓夢》中舉足輕重,缺少了她,《紅樓夢》就變成了一部普通的敘事小說。她伶牙俐齒、巧舌如簧、極善言辭,這種語言才能賦予了她出眾的能力。她震懾力極強,征服了賈府的奴隸,在統治者中也游刃有余。蔣和森對王熙鳳的天分和才能是肯定的,但是頗具貶義色彩。描寫她的手腕強硬,先將她的手諷刺為保養得非常好的“纖手”,然后再描述這雙手的狠毒和“權奸”的破壞力。想做一些虧心事,她想到就能立刻著手。唯有權力和錢財能夠燃起她的熱情,只有地位能夠取得她的信任。這段惟妙惟肖的描寫入骨三分,說明了王熙鳳這個角色刻畫的成功。而這恰恰是王熙鳳悲劇命運的成因。
王熙鳳的悲劇命運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首先是她生在了腐敗的時代,一如她判詞中所說:凡鳥偏從末世來。一如賈探春的“生于末世運偏消”,這兩位才能卓越的女子都生于“末世”,這兩個字就透露出了兩人的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可是,面對日益衰落的家族,他們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賈探春力圖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力挽狂瀾,可是沒有實權的她只能做一些修修補補的邊緣性工作,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但是她畢竟努力去做了。而王熙鳳則完全沒有有意識地去振興家族,她的成功理念就是中飽私囊。因此她將秦可卿的囑托拋之腦后,無限制地追逐著物質和權力。從王熙鳳殺伐決斷的行事風格來看,她擁有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可是一則是封建社會對女子的限制,在面臨關鍵大事時,她必須服從男權。二則是局限于自幼受到的教育熏陶,她目光不夠長遠,始終將個人利益作為終極追求。從這個角度來說,王熙鳳的悲劇結局也是由于自幼接受的教育過于狹隘,缺乏洞察大局的能力,統治階級的剝削和殘暴造就了她的性格和貪欲,錯綜復雜、爾虞我詐的封建大家族培養了她的能力、豐滿了她的羽翼。作為評論家,蔣和森將王熙鳳的人格解剖得非常清晰。他首先肯定了她百般的機靈和運籌帷幄的持家能力,但同時指出了她的兇狠與殘忍。基于此,蔣和森指出了她人格特點的成因:“這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杰作,中國宗法社會的特產。”1
蔣和森對王熙鳳的態度是痛惜的,他認為王熙鳳并非是眾多評論家口中的“封建道德的叛逆者”,而是符合封建統治者要求的能“馭下”的管理者。然而,受時代和環境的局限,王熙鳳沒能挽回日漸衰落的賈府,最終和它一起走向了滅亡。蔣和森對王熙鳳的全面而客觀的評價是他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具體體現。
蔣和森是飽蘸著推崇來寫史湘云的。在他看來,雖然史湘云爽朗果敢,但是他既沒有探春的深謀遠慮,也不懂王熙鳳的專橫貪婪。史湘云稚氣未脫,擁有孩子一般純凈的心理世界。作者通過分析史湘云和其丫鬟談論陰陽的對話描寫,認為這段2洋溢著天真爛漫色彩的對話一方面反映了史湘云的純潔可愛,另一方面襯托了賈赦之流所代表的的封建社會的骯臟污濁。這一段描寫意在告訴讀者史湘云之后的人生會經歷那個社會的女子都會面臨的坎坷命運。曹雪芹越是突出她們的天真純潔,就越是能烘托出封建社會的黑暗和殘忍。蔣和森的著力點也在對封建社會的解剖和鞭撻上。蔣和森的分析固然有道理。然而,這里所強調的反封建主題不排除有夸張的部分。史湘云的“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悲慘結局的確是封建社會所造成,但是并非每一處細節描寫都在強調這個主題。《紅樓夢》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部分細節是為了展現生活之美、人性之美。這種美,也不失為一種值得專門探究的主題。
蔣和森用“枝葉和花果”概括了史湘云和翠縷的對話對于整部《紅樓夢》的作用,這段看似平常的生活場景描寫恰恰是生活之美的具體體現。此處作者明顯受到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觀念的影響,他認為現實高于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美的事物是生活,特別是使我們想起人以及人生的那種生活。”3蔣和森將這種觀點落到了實處,藝術地再現了《紅樓夢》中的生活之美,應用自如地把現實主義美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自然地結合起來,潤物無聲、不著痕跡。
參考資料:
[1] 郭豫適:《談<紅樓夢>研究史上的評點派》[J],《上海師大學報》1979年第1期。
[2] 胡文彬:《<紅樓夢>研究三十年》[J],《學習與探索》1984年第4期。
[3] 胡文彬:《哭和森》[J],《紅樓夢學刊》1996年第4期。
[4] 蔣霞:《回憶我的伯父蔣和森》[J],《江海晚報》2015年第3期。
作者簡介:彭文雅,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位:博士,職位:講師,研究方向:古代小說與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