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昆霞
摘要:中國傳統禮儀是中國文化的精華部分,可從言行舉止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從封建君主祭天儀式到平民百姓日常禮節都貫穿著中國文化中的政治、經濟、倫理、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理念。中國傳統禮儀對現代生活也有許多傳承和影響,但也存在部分缺失和變異,小學教育專業課程《中國文化概論》中設計了中國傳統禮儀展示實踐課,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關鍵詞:禮儀展示;實踐效果;中國文化概論
禮儀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禮儀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筆者認為禮儀可分為內在觀念和外在表現,禮是個人所受教育熏染所形成的內在品質,我們常用素質、風度等詞匯形容;儀是外在形態,是一種形式、儀式,是把一種文化展現給世人所形成的一整套的動作,與之輔助的還有服飾、妝容等等。
中國歷來被世界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傳統禮儀特指周禮,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后經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后,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三禮:《儀禮》、《周禮》、《禮記》三部儒家經典,是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還是我國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對于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相當深遠,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當然也可以從政治和生活兩大方面來歸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禮、祭地禮、宗廟祭祀禮儀;祀先師、先王、圣賢等。生活類包括揖禮、冠禮、婚禮、誕生禮、飲食禮、饋贈禮等。
本文以昆明城市學院語言文學學院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的《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中國傳統禮儀展示實踐課為例,從課堂效果、實踐分析、學習拓展、思政元素構建等方面分析研究中國傳統禮儀展示活動對學生的影響,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凝聚民族自豪感。
一、翻轉課堂效果分析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內容較多,涉及范圍較廣,課內教學主要集中于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價值系統等方面研究探討,對于禮的發展歷程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九個時期五個階段),從上古原始宗教崇拜到周人制禮作樂,再從儒、釋、道的起源、發展、主要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等,學生課后分組進行資料整理,選擇一個中國傳統禮儀進行展示策劃,雖然工作量大,但是這種學習方式積極性高、主動性強,而且學識范圍系統完善。如“揖禮”,古代漢族的見面禮,約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比周禮還要更早,《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揖禮可用于日常交往禮節;《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揖禮也可作為軍禮禮節。西周時代周公以禮樂制度維護了統治者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范和各項典章制度,建立了以宗法制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如果要用揖禮作為中國傳統禮儀展示,學生課后就要閱讀大量文獻,查找關于揖禮的起源、發展,還要對宗法制、農耕經濟、儒道思想等政治、經濟、文化深入研究,才能把揖禮一一詮釋展現。臺下十年功、臺上十分鐘,看似簡單的中國傳統禮儀展示凸顯了翻轉課堂的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生知識吸收內化的特點,學以致用效果明顯。
二、學習拓展效果分析
中國傳統禮儀內容相當廣博,對現代生活、學習、工作也有深遠的影響,如飲食文化中的席位、茶禮等學生學習興趣極高,這就需要學生拓展知識面,涉足從未接觸過的領域探索新的知識。結合昆明城市學院開設專業尋求幫助,借閱專業書籍、請教專業教師。從《餐飲管理》到《茶藝鑒賞》課程學習到了中國傳統禮儀中的中餐席位座次和中餐餐桌禮儀;茶禮中的鞠躬禮(真禮、草禮、行禮等運用場合)、叩指禮、寓意禮(鳳凰三點頭、舉案齊眉等),甚至有的學生為此學習了茶藝沖泡。借由一門課程跨專業、跨學科進行學習拓展,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強化大學教育學習功能。
三、素質教育效果分析
禮儀起源于祭祀,經過了奴隸社會的形成、春秋戰國的變革、秦漢周代的強化到辛亥革命后形成的現代禮儀的發展歷程,現代社會對學生要明禮、知禮的要求越來越高,時尚禮儀教母周思敏說:“一個人能有良好的儀禮、儀容、儀表等等方面,會給你創造一個非常好的人際關系,學禮、知禮、懂禮,而且也要應用禮儀,你會有很好的人緣。”禮儀教育能內強素質、外塑形象,能幫助學生增進交往能力盡快立足社會。在中國傳統禮儀展示實踐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有利于學生培養組織協調、相互配合的能力;有利于領導能力的鍛煉,團隊協作、溝通能力得到提升;查閱、收集資料的實際運用能力;展示自我和展示團隊的能力。在資料收集、精心策劃后,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深遠影響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素質教育效果明顯。
四、有利于思政元素的構建
昆明城市學院小學教育專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培養具備一定人文素養,富有教育情懷,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求,勝任小學教育教學和管理,具有發展潛能的新型全科應用人才。專業課程以“三個核心”,即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核心技能、職業核心技能,構建全程訓練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思政元素構建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思政建設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通過傳統禮儀的學習和展示,要求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中的倫理道德的思想,了解中國文化的傳承,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念;教學中已形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展開關于中國倫理道德、“孝道”等訪談與調查活動,基本形成以小組為單位的文化群體;通過傳統的“禮”的展示和學習,讓學生在展示中能夠反思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重視人與人交往中的“禮儀”,重視個體禮儀道德建設。認知“禮”對于傳統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價值。通過課堂的展示和相互學習,理解中國人類社會發展中“禮儀”的存在并能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重視禮儀禮節,自覺踐行人和人之間的“禮儀”,從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的小學教師,自身應具備較強的思政意識,言行舉止符合教育教學要求,目前專業學習過程中每一門課程都在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來學生就有教育遷移能力,為更好的投身教育事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禮儀融合有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當今社會我們也要客觀以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有意義、有教育警醒價值的傳統禮儀要繼續傳承與發展,對具有封建思想、迷信色彩的傳統禮儀要有正確的辨識。作為中國的寶貴財富的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也是世界禮儀知識的寶庫,如日本、韓國保存了許多中國傳統禮儀,現在還存在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世界諸多國家也對中國傳統禮儀頗高評價,但是中國傳統禮儀的流失速度也及快,如中式婚禮被西式婚禮所取代、生日慶典的長壽面被生日蛋糕替換,中國年輕一輩需要中華民族的本位文化熏陶,中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二十字”標準中“明禮誠信”就是最好的證明,最后引用《論語·堯曰》中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來檢驗中國傳統禮儀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中的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 路芳.傳統之“禮”作為再生產的旅游吸引力[C].成都:第三屆旅游高峰論壇暨四川旅游發展研究中心2014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
[2] 張岱年、方立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2004
[3]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