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經成為發展旅游產業、促進文化傳播的必然趨勢。文旅融合,既要求旅游產業提質升級,又要通過旅游發展促進文化傳承,講好中國故事。而實現該目標的關鍵,則是文化旅游人才。當前高職旅游教育是文化旅游產業重要的人才輸出“工廠”,但是高職學生文化素養普遍偏低已成為阻礙旅游人才保障體制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旅游人才的文化素養亟待提升。
一、高職旅游類專業學生文化素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忽視地方文化特色性和針對性
在陜西本土高職院校旅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上,主要是傾向于兩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管理專業中的導游方向人才培養,另一方面是綜合類的旅游管理專業,可面向景區、酒店、研學等服務方向。很多院校培養中都存在著專業培養目標滯后,且針對性不強的突出問題。尤其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不少院校忽視了對學生所在的區域性即地方文化特色的引導和培養。任何一個旅游景點都有其特色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內涵,而陜西是旅游資源大省,更是擁有著“十三朝古都”名片的是文化大省,地方文化特色性凸顯,古城頭銜享譽國內外。本地院校的旅游專業更要緊密結合西安地區的文化旅游資源及延安紅色旅游教育資源,深入理解旅游資源的特點,講好各大旅游景點“背后的故事”。
2.課程設置傳統,吸引力不足
高職院校是輸出旅游人才的主要陣地,承擔著旅游人才庫建設和提升專業人才文化素養的重要責任。但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由于缺乏對市場的準確定位,旅游人才的培養目標尚不明確,尤其是課程設置上往往過于偏重理論化知識,對于人文和通識類課程的教育相對薄弱,同時教材選擇相對狹隘,教學上也存在著知識更新不足、理論與實際彼此脫節的現象。旅游類相關專業仍然存在這種問題,已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忽視通識類文化課程,旅游學涉及領域較廣,包括經濟、歷史、管理、地理、文化、宗教、園林、環境等,片面強調專業課程教育,忽視通識類課程,必然會造成人才培養在知識結構與能力方式出現很大的局限性。
3.師資隊伍稍顯薄弱,企業教師介入不足
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本身學習主動性較差,自身相對懶散,大多還是處于硬性的接受和“聽”的被動狀態,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為不利。當學生在旅行社、酒店等企業實際操作中遇到相關問題時,便會應對不足,無法很好地適應和解決,可能會被旅游企業和市場淘汰,這也是導致離職率高的原因之一。西安本地院校旅游專業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隊伍的建設滯后于全國旅游業的發展,尤其在全國旅游類學生技能大賽中劣勢凸顯,較于江浙地區的旅游院校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大部分旅游專業的教師依然是偏理論,實踐操作能力依然需要不斷提升。
二、高職旅游類專業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路徑
基于前期的調查,本研究緊扣文旅融合發展對旅游人才的需求變化,探討如何提升高職旅游類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高技能文化型旅游人才。
1.圍繞“旅游+文化”概念,把企業文化、本土地域文化引入旅游人才培養理念與模式中。
滲透企業文化、本土航空文化、陜西紅色文化、周秦漢唐歷史文化等熏陶教育學生,凸顯出辦學特色,培養貼近行業崗位需求、滿足地區旅游經濟發展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從而凸顯出自己的辦學特色。
2.剖析企業文化、本土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對接學生文化素養能力培養目標,突出課程教育主渠道作用,構建課程體系。
對于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及素質拓展課程,要對接行業和企業需求,重構課程內容,以項目或案例教學為依托,通過對文化高效地融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文化意義。
3.實現由理實結合轉向對接產業。
依托陜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多樣化的旅游資源類型及眾多的旅游知名企業,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實現校企合作育人、融合共贏的目的。引入企業教師,填補校內專業教師在實踐操作的不足,同時將企業文化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學,培養學生對于旅游行業的熱愛,提升專業素養。
4.探索人才培養中文化的有效融入途徑。
伴隨著旅游文化的升級發展以及旅游者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旅游者對歷史、文化、宗教、民族、藝術、繪畫等的熱情愈加高漲,歷史在旅游中的文化展示是多方面的,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定會促進歷史文化在旅游中的傳承與發展,與此同時,旅游文化也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通過開設新課程(如通識類文化課程),調整現有課程內容(如將陜西本土旅游文化知識融入專業課程),構建第二課堂(如航空館講解),投建實訓室、開設素質類實訓課程(如茶藝實訓、插花實訓)等途徑,多途徑、高效地將文化知識及元素融入旅游教學過程及教學環境中,全面加強對學生文化素養能力的培養。
5.提升教師隊伍文化素養能力,豐富教學手段。
從企業角度來看,一方面企業要強化校企融合意識,主動利用院校現有場地、已有師資等進行內部員工培訓,同時也可以把企業自身人才需求、行業發展趨勢反饋給院校,主動介入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承擔其社會責任,為旅游類院校教師提供掛職、頂崗實踐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就業實習崗位和基地。從學校角度來看,一方面可聘請旅游企業優秀的崗位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另一方面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利用現有校內校外資源,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手段,將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上,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讓學生們實地感受企業文化,培養職業崗位所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加快教材建設,與企業共建共享數字化在線課程資源。
6.多維度構建高職旅游類專業學生文化素養評價體系。
參照全國高職院校旅游類學生技能大賽考核標準和全國導游資格證考試要求,同時結合旅游企業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學校督導評價等多層面構建學生文化素養評價體系,推動學生文化素養教育及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升級發展與創新,強化旅游產業發展中的文脈意識,是實現文化旅游性與旅游文化性的有機結合與統一。提升高職旅游類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更是推動與實現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路徑,也是旅游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所在。
參考文獻:
[1]杜香嶧.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電大理工,2018(4):65-67.
[2]金媛媛,李驍天,李凱娜.基于企業成長視角的體育產業、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機制的研究 [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6,28(06):488-492.
[3]王林生.文旅融合應突顯文脈意識.中國文化報,2019,7(7):1-2.
作者簡介:馬騫,女,漢族,1985年12月出生,山西省平陸縣人,現就職于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旅游服務與管理,碩士研究生學歷,副教授,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郵編710089。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科研計劃項目;項目名稱:基于文旅融合的高職旅游類專業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路徑研究 ;項目編號19XHSK-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