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結合語文課堂具體教學環境,尋找符合課堂教學規律,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優化整體教學效果,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教學建議中提出“教師應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往往可以滿足語文課堂具體教學環境的需要,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從而優化整體教學效果,使語文課上得更有效。
筆者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技術支持,是教師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以下就是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一些實踐研究:
一、利用信息技術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性
隨著電腦設備“班班通”全覆蓋,安徽省基礎應用平臺、合肥市教育云平臺等資源平臺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課堂教學或“線上教學”中普遍使用資源,教師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多樣,教學過程變得簡單明了、生動活潑,學生參與性廣,讓課堂更具有吸引力。信息技術具有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的特點,它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身。如何發揮信息技術這種優勢,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專心聽講,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教師必須加強導向、調控作用,結合信息技術相關的優勢適時創設情境,使學生進入到老師精心設計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覺,身臨其境,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引導學生高效地參與學習,使學生能夠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學習。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
(多媒體播放:電話鈴聲響)教師:咦,神秘電話,喂,你好!(播放音頻)
教師:聽到了什么?
學生:鳥叫。
教師:這只小鳥
學生:嘰嘰喳喳(指名學生來讀)
播放音頻,教師:聽到了什么?
學生:這只小蟲子(唧哩哩)
教師:再聽雨滴聲,又聽到了什么
學生:下雨聲,學生讀:小雨滴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匯聚在一起,又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
教師:同學們,看看這些詞語,你們有什么發現嗎?
學生:擬聲詞
教師:是的,這些用來模擬聲音的詞語就是擬聲詞,他們讀起來瑯瑯上口,讓人身臨其境,如聞其聲。這么多美妙的聲音,是誰送給我們的?
播放音頻: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大自然,恭喜你們通過了小測試,因為你們不僅用耳朵聽,更是用心聽。下面我正式邀請大家來參加我的音樂會。
教師:想去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讀題)大自然的聲音。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二、利用信息技術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時間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每篇課文的知識點比較多;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課堂教學中又需要進行知識的延伸。如何實現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呢?信息技術的運用,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設計教學時,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提前將課件制作好:包括視頻、微課等。課堂教學中,大量的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只需通過提前課堂需要進行操作,很快完成板書、圖片、文字、聲音等出示任務,教師便可自如地在實際教學中高速地把握好自己的教學節奏,使教學及時與學生課堂氣氛相一致,使教與學相結合,更好地把握教學重點,調節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互動建構的,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接受,而是生成、轉化、擴展的。從這層意義上來講,轉變教學觀和學習觀是適應現代信息技術互動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這種模式轉變的需要。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正好為構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有利條件,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麋鹿》的生活習性內容之前,筆者制作了“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微課,時間只有5分鐘。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觀看微課,借助視頻學習課文中關于麋鹿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學生深刻的掌握住麋鹿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學生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講解清楚,語言流利,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更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課后,學生還能夠自己通過網絡查找麋鹿的相關知識,擴大了對麋鹿知識的了解。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既培養了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課下進行學生的習慣。
四、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思維能力是學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學生思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活動由問題的產生開始,到問題的解決結束。課堂教學中運用圖片、聲音、視頻等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思考,使學生處于主動學習,主動思維的狀態,最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小露珠》導入新課時,我利用信息技術播放了第一自然段,讓學生閉上眼睛在音樂下,想象小露珠爬呀、滾呀,越來越大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石頭書》一課,學生學習完課文時,我把制作的課件及時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到課文中向我們介紹的哪些石頭書,并想像一下石頭書中還有哪些學問?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想象不是憑空的,它需要有所依托,它需要不斷地刺激,而我們知道,視覺對人的刺激遠遠深于聽覺,而如果把視覺和聽覺加起來,那么起到的效果就會更好,信息技術的運用恰到好處,它能夠更好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例如,在教學《第八次》的時候,學生單單看課文的內容,有可能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只是要不斷的戰斗。如果利用信息技術找一部相似的動畫播放,我想那將更有利于學生進行理解、想象,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創造。
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既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還可以優化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78A5AB1A-1778-42F6-B631-C1F7FA62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