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波
摘要:圍場(史稱木蘭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是對滿族傳統舞蹈挖掘、繼承、發展、創新的成果之一。“木蘭”系滿語“哨鹿”之意。圍場就是行同狩獵的場所。“薩滿”,滿語,譯為狂舞之人。滿族先世信奉薩滿教,經常舉行祭祀活動,特別是明末清初,滿族崛起后更為流行。起初是每年的春、秋、春節自發舉行:春天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秋天答謝上倉的厚愛和恩賜,喜獲豐收:春節祭祀祖宗,保佑合家平安、國泰民安。跳薩滿也稱“薩嗎”、“薩蠻舞”,舞姿豪放、矯健、粗獷,展現滿族先民興建八旗后英武、善騎射、能歌善舞的遺風。同時激發挑戰自然災害、疾病,與其斗爭。薩滿舞的雛形在滿族人敬天地、祭祖先、迎福納祥等活動中發展起來,成為滿族人獨特的傳統文化活動,流傳至今。
關鍵詞:滿族?木蘭圍場?薩滿舞
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挖掘
清康熙二十年(1618年),康熙帶領眾臣第二次出巡塞外,一路行圍來到興安大嶺(即今塞罕壩)。蒙古諸部把塞罕壩一帶牧場敬獻給康熙,作為皇家獵苑。從此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聞名遐邇的木蘭圍場。自1618年起,皇帝到木蘭圍場秋狝都要設秋狝大典。木蘭秋狝,有一套嚴格周密細致的規定和程序,要舉行娛樂慶祝活動,一般先由皇帝設宴款待蒙古族官員,并賜食物,盟長則代表所屬各部在駐地向皇帝進宴,并表演民族傳統節目。每次活動儀式異常隆重。演兵習武前要舉行盛大出征儀式,大軍浩浩蕩蕩,威武雄壯,還用滿族最隆重的儀式“跳薩滿”來祈祝秋彌大軍出征平安。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就是依據清兵出征、凱旋時歡送、歡迎的慶祝儀式活動挖掘、編創而成的滿族傳統舞蹈。
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整理、保護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被人淡忘,政府亟需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文化。讓當代人認識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讓下一代傳承非遺文化。木蘭圍場是一個多民族集聚的地方,其中少數民族以滿族居多,“薩滿舞”是滿族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形式。其分布在圍場縣圍場鎮及周邊鄉鎮。瀕臨失傳的跳薩滿對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有深遠價值。為了加強對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的保護、發展與傳承,成立了科研領導小組,以圍場縣文化館、文工團為基礎,選擇在音樂創作、舞蹈編排、服裝制作等專業較強的團隊,設立了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專題研究室,根據挖掘整理的素材把跳薩滿改編成慶祝豐收、祈求祥和的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給古老的跳薩滿賦予了新的形式和內涵。
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保護分三方面:
一、服飾:服裝、法冠、法器、腰鈴的制作與創新。90年代初,在舞臺上展示的“薩滿舞”大薩滿法冠以烏鴉圖騰為主、手持“神刀”、身穿“五彩神衣短裙”、腰系“腰鈴”因沒有材質,用廢棄子彈殼串聯而成、腳穿“布鞋”,護法頭帶“頭箍”、手持“神镲”、身穿“滿族坎肩短裙”、腳穿“布鞋”,小薩滿頭帶“頭箍”,手持“滿族吉祥鼓”,小薩滿與大薩滿只在法器和法冠上有區別,其余服飾相似。2000年,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項目,管鳳英、張軍蓮老師和我再次對“薩滿舞”的服裝、法冠等進行更新,把舞蹈內容與清兵出征相結合,打造為清兵祈福、凱旋而歸一種祭祀儀式。大薩滿與小薩滿法冠以“紅纓”為主,體現清朝軍隊威武,護法由“擊镲”改為“滿族霸王鞭”,彰顯清軍武器神威,“滿族坎肩短裙”改為“獸皮坎肩”,恢復野性一面。其他服飾按原始樣式重新制作,腰鈴用銀色鐵管串聯而成。2018年,在專題研究室王麗輝、黃守軍、孫樹軍老師的協助下,我將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服裝、法冠等進行了重新定位,大薩滿法冠以“神鳥烏鴉”為主、手持法器“薩滿抓鼓”、身披“五彩神衣”、腳踏“五彩神靴”,護法法冠為“虎紋神箍”、手持法器“虎紋銅鏡”、身穿“虎紋長款坎肩”、腰系“薩滿腰鈴”、腳踏“虎紋短靴”,小薩滿法冠為“神羽戰盔”、手持法器“薩滿神鼓”、上穿“五彩戰衣”、下穿“五彩戰裙”、腰系“薩滿腰鈴”、腳踏“五彩短靴”。將原始、神秘、野性的三大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
二、法器、音樂:薩滿舞離不開薩滿鼓的伴奏,薩滿鼓與腰鈴是薩滿舞中不可缺少的法器。鼓與腰鈴并用,通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輕重及加花等手段使其產生豐富多彩的變化,同時在音色、節奏的風格、節奏的對應、節奏的模仿上運用了高低、長短、強弱、急緩等表現手法,呈現出了色彩斑斕、絢麗多彩的節奏韻律美。2016年,在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專題研究室孫立新老師和我共同研究下,在原曲上取長補短,進行二次創作,重新選擇二胡、四胡、嗩吶、揚琴、大提琴、低音鼓等器樂,以號角聲、人聲等高端軟件合成,重新制作了音樂。音樂和舞蹈體現了以祈福、祭拜、設伏、圍獵、拜四方、演武、出征、凱旋、歡慶為一體的敘述場景。
三、動作:舞蹈動作的設計力求在表現形式和手法上出新,尋找美觀的、簡練的、明朗的手段,使觀眾一目了然。在開場時以木蘭秋狝官兵設伏圍獵為素材,用了一些非常簡單、質樸甚至粗野的動作.將動作特征放大成為舞蹈形態動作,使之規律化、組合化,線條流暢、有起有伏、有動有靜。在舞蹈整體的動作設計上,將動作的形與動的過程裝飾成美觀的舞姿與舞蹈流動,把生活動態與民間舞蹈素材相融合,在“腰鈴舞”一段中,經過美化的舞蹈動作似設伏圍獵、像雄鷹展翅、如萬馬馳騁、猶塞宴歡歌,使動作與音樂吻合,更具舞蹈化。
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傳承
根據圍場縣省級非遺滿族舞蹈《薩滿舞》保護、發展與傳承的工作計劃和實施內容,在圍場縣第一小學、龍吟幼兒園及旅游沿線各鄉鎮文藝骨干人員中全面推廣,由于教授為兒童和年齡偏大的群體,我逐漸摸索出一套教學方法,“薩滿快速表演5步法”如下:
1、順口溜?2、舞蹈鍛煉相結合 3、分散教授
4、分段講解 5、集體表演
把薩滿舞的歷史由來和發展傳承以簡單段落編成“順口溜”交給孩子們。如下:
“薩滿就是跳家神,滿族人民敬天神,
慶祝豐收求祥和,舞姿豪放吸引人。
五彩神衣身上穿,薩滿神鼓手中端,
敬天敬地敬祖先,保護發展別失傳”。
讀出來朗朗上口,讓學習的舞者記得很清楚。在動作編排上,根據全民健身的需求,把《薩滿舞》的動作進行簡化,保留標志性動作,在原地動作上加上跳躍動作,不但學習舞蹈經典動作又鍛煉身體,舞蹈鍛煉相結合。通過以非遺進校園及文藝骨干培訓等方式,對我縣第一小學、龍吟幼兒園及旅游沿線鄉鎮的7000人次進行滿族舞蹈《薩滿舞》的細致講解、培訓與教學,經過四年的努力,已全部學會,為《薩滿舞》的傳承貢獻了應有的力量。
圍場滿族傳統舞蹈《薩滿舞》在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中榮獲銀獎,2015年《薩滿舞》被承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收入名錄,2016年被河北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收入名錄,現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