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健玲 舒然
摘要:在貴州安順聚居著一支自稱“蒙正”的苗族同胞,秉承自己是“活人墳中幸存者夜郎的后裔”而世世代代聚居于此。“蒙正”由居住地分為同族的三個支系:鎮林江龍、紫云巴和西秀巖臘。本文以巴支系為切入點,擬從巴人的族源歷史、信仰崇拜、民風習俗、音樂特征等方面進行闡釋,例證巴文化亦屬于解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思想認知和文化基礎。
關鍵詞:巴 文化研究 “多元一體”
巴人聚居地位于貴州紫云縣的西北方向,北鄰安順市西秀區、西與鎮寧縣交界,屬紫云自治縣貓營鎮牛角井村,距離紫云縣城36公里。坐落在地勢險要、高海拔的大山之中。巴人生活的物質條件并不豐饒,文化程度不高,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村,但卻有著較豐富的精神文明,他們深信自己就是夜郎王后裔,自稱“蒙正”,意為“遺留下來的民族”。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特殊的歷史背景、獨特的服飾、樸素的禮儀和規矩,形成了獨具本民族符號的巴文化。不管山外世事如何變化,巴人始終過著半隱居半隔世的生活,固守和傳承著竹王崇拜文化,保持著獨特的裝束和傳統習俗,更保留著獨屬于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歷史族源
(一) 夜郎文明
論夜郎國的建立,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余步,足以行船。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獨夜郎、滇受王印……[1]”
由文獻記載可得知大約戰國時期,夜郎已是雄踞西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君長國。步入了鋤耕農業后與周邊地區有了貿易交換。夜郎國末代國王“興”與句町王、漏臥侯俞發生沖突,被漢朝大臣陳禮殺害?!芭d”的岳父和“興”的兒子組織了22寨村民起義結果戰敗,夜郎因而遭滅國,從此便神秘的消失在歷史的舞臺。
(二)“蒙正”族群
在巴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夜郎在被滅國的250年后,夜郎的后裔部族在東漢末年又再次興盛,與當時統治西南的蜀漢政權進行了斗爭。夜郎后人再次發動戰爭,戰前自己修建了大量的陵墓,以示對自己民族勇于獻身的決心和信心。夜郎后裔發動的這場戰爭,以被俘虜幾千將士而告終。為了維護地方政權穩定,蜀國國王下令,將所有夜郎后裔發配漢中。長途跋涉的路途對于夜郎后裔中的孩子、老人來說無疑是死路一條,所以在發配漢中前,這些孩子老人全都躲進了那些將士自備的墳墓,改裝后存活了下來。目前,在巴依舊可見一些殘存的活人墳,最大的一座長3米、高1米、寬1米。
(三)巴族系
巴祖先因戰敗踏上了披荊斬棘的遷徙之路,在饑渴交攻之時,獵狗發現了一處山泉,祖先發現四周峰林環繞是個很好的生存之地,于是定居此地,建家立業、繁衍后代,并取名為巴,苗語叫“蓊嘝”,“蓊”為森林之意,“嘝”是擬聲詞,模仿狗喝水的聲音?!啊笔谴酥档淖栽鞎庾肿x“lang”(一聲)。因有“夜郎自大”的前車之鑒,他們自稱為“”,左“身”右“小”合為一字,意為弱小、無力、漏落。目的為向世人示弱,防止自己的民族再此淪陷由強盛走向衰亡的歷史重現,展示了巴人內斂低調的族群意識。
二、信仰崇拜
(一)“竹王”崇拜
巴人把竹看作是本民族血脈連接的象征,每個血緣關系的族人為竹上的一塊竹片,意為“同一宗族”?!爸裢酢庇晌迤笾衿?、五十片小竹片和一對竹掛件組成,上面有一根一尺長的麻線作為“竹王”的胡須,家家戶戶都用竹片編制而成的竹王宮祭供在房屋右房梁上,而祭供竹王宮的那間房子為“竹王”所有。
(二)“一魔”
巴的“一魔”(苗族譯音)是指懂禮節、主持法事、能與神靈對話的人?!耙荒А睘樽鎮?,朱姓所特有,現已傳至第十八傳承人朱興明老人。在巴大家都很敬重“一魔”,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耙荒А必灤┯诎腿松畹姆椒矫婷?,在各類儀式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巴 “請竹王”時由“一魔”制作竹王;結婚時在新人進家前要“一魔”拿著公雞對新人“掃”(意為驅魔)之后才能進家;寨子上有重大儀式均由“一魔”主持;有人逝世時主人家要請“一魔”來唱開路歌等等。
三、巴音樂
巴人是一個熱愛音樂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了眾多適用于不同場合的音樂,廣泛適用于民歌、器樂中。
(一)巴民歌
當地民歌的種類主要分為古歌和風俗歌兩大類別,歌曲演唱和場合有著特定的功能聯系。對古歌和風俗歌雖沒有具體明確的分類稱呼,但我們可根據其使用場合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古歌分為祭祀古歌、禮俗古歌;風俗歌可分為玩月亮歌及勞作歌等。古歌主要應用在各類儀式上,不僅是儀式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在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而風俗歌主要起“娛樂作用”,如“玩月亮”等休閑娛樂,多以表達男女之情為主。
(二)巴器樂
巴的民歌里面的古歌和風俗歌的曲調極具包容性,不只是在民歌當中有體現,也廣泛的運用到器樂中,并主要在馬身四弦胡、“常勝”等樂器當中得以體現。
(1)馬身四弦胡
馬身四弦胡音量大、音色渾厚、響亮。胡柄上呈馬頭形狀,四根線,分為雌雄一對,即為高低音,其他的音為平音。雄的胡桿稍短,筒稍小,雌的胡桿稍長,筒稍空大。代表曲目有《月亮告別曲》《串寨曲》《戀情曲》等。
(2)“常勝”
“常勝”(為苗語譯音)在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由兩根約12至18厘米的管身綁在一起而成的雙簧器鳴樂器,每根管身上有8個音孔,音色清脆。常勝的哨嘴是稻草做的,口哨根部有一個金屬氣盤,用來調節吹奏時嘴的位置,使用鼓腮換氣法吹奏,吹奏中常運用喉頭顫音、手指滑音等技巧。代表曲目有《試探曲》《邀請曲》《望郎曲》等。
千百年來,巴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創造出自己一套完整的且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史詩民俗傳承著巴人的歷史文化;服飾衣著講訴著巴人的祖先過往;歌舞樂承載著巴人文化的繁衍、生息和創造。這些種種文化視像終歸結為巴文化體系的有力支撐和強烈的族性記號,巴人從中構建起了自我與他族的族群識別與身份認同,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有力例證。
作者簡介:
廖健玲,女,革家人,2000年10月,貴州黃平縣,貴州師范學院,2020級本科生,音樂舞蹈學院,音樂學專業,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單位所在地: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高新路115號貴州師范學院,郵編:556000,郵寄地址: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高新路115號貴州師范學院,收件人姓名:廖健玲,電話:15186848202。
作者簡介:
舒然,女,仡佬族,1989年5月,貴州貴陽市,貴州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碩士研究生,講師。單位所在地: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高新路115號貴州師范學院,郵編550018。
項目名稱: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巴人”的音樂建構與文化認同
項目來源:2021年貴州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項目編號:202114223025
注釋:
司馬遷.史記[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