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會著眼于韓愈哲學的建構,主要依據的文本是《原道》、《原人》兩篇。對韓愈思想的評價,歷代研究者都采取了較為支離的方法,沒有從整個宋明的思想脈絡去把握。故本文中,筆者使用“從后思索法”,以宋明儒學來觀照韓愈思想,目的是考察韓愈的思想推進到了何種程度,探索其思想究竟如何影響到了宋明理學的發展。
關鍵詞: 韓愈;宋明理學;《原道》;《原人》
引言
現階段,對宋明理學的研究,依舊集中于朱子學、陽明學及其后學的研究上,但對于宋明理學整體的脈絡而言,卻存在簡單化的傾向,其中一個方面就是缺少對韓愈思想的體系化研究。宋明理學問題意識的起點可以追溯至韓愈,其思想指出儒家發展的根基問題,進而創立道統并且建立了人性論。但對韓愈的研究卻并沒有被重視,例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只簡單論及韓愈宣揚道統;陳來《宋明理學》一書中也只是將韓愈的思想歸結為宣揚道統、推尊孟子、排擊佛教、闡揚《大學》和論性情,并且沒有放置在宋明理學的脈絡中加以闡釋。其實,只要稍加考察就會發現,宋明理學問題的基本方向在韓愈所處的晚唐時期就已經基本確定了。因此,對韓愈思想的研究必須從其內部邏輯出發加以闡明,這樣對于理解宋明理學的問題意識的開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體系化儒家思想的開展
對宋明理學思想脈絡的把握,最初可以追溯到韓愈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而其中對后世宋儒影響最大的當屬《原道》、《原人》兩篇。錢穆在《國史大綱》一書中曾言:“治宋學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韓氏為之率?!表n愈思想的地位可見一斑,但如何評價韓愈的思想價值以及對宋明儒學的貢獻卻一直沒有得到學界的重視。在此,筆者認為不妨使用馬克思的“從后思索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對社會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分析,遵循著一條同實際運動完全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是從已經完全確定的材料、發展的結果開始的。”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宋明時期成熟的思想去觀照韓愈的思想,以此來對韓愈的思想加以定位。
北宋周敦頤繪太極圖并作《太極圖說》、《通書》,實開宋明理學先河。張載繼承韓愈排佛的態度,提出“太虛即氣”的思想,為儒學建立了一種宇宙論模型。邵雍的數學致力于研究宇宙演化的過程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較之張載的氣學更近一步。二程兄弟確立了“天理”為最高的范疇,這便是將儒家思想建立在了最堅實的基礎之上,進而主張先理后物,將天理和人倫相聯系,并且提出格物致知的思想。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所創立的理學思想包容前人所有的成果,將倫理原則上升到了宇宙本體的地位。但“程朱理學”將本體安置在人之外,忽視了人作為道德主體的實踐性,在這樣的背景下,陸九淵和王陽明破舊立新,提出“心學”思想,將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指出人的本心所發便是道德法則,不用求之于外,極大突出了人的主體性。
從上述對宋明思想的簡單勾勒,筆者將理學的特征歸結于下:
(一)著重于體系的建構以及思想的論證,思想涵蓋了宇宙論、本體論和人性論各個方面
(二)以儒家的圣人最理想人格,以實現最高的人生境界為終極目標。
(三)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為基本的道德原理,將天理視為道德原理的內在基礎,并提出了不同的道德修養方法。
(四)以《四書》為核心,著眼于心性功夫。
以此為觀照,可以從如下視角來探索韓愈的思想:
(一)是否嘗試進行體系化的建構?是否進行了理論上的論說?
(二)思想涵蓋了儒學的哪些方面?所依據的經典是哪些?
(三)闡發思想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二、《原道》、《原人》中儒家思想體系化的初步探索
(一)《原道》中的儒道思想
韓愈主要的哲學思想見于《五原》,這五篇文章可謂韓愈的“繼承和弘揚儒道的宣言書”。按照前文所提出的問題,需要考察韓愈對儒學的建構到底推進到了何種程度。
《原道》是韓愈儒學思想的集中體現。開篇韓愈就指出:“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韓愈闡釋了他對儒之道德理解。仁即是博愛,但博愛如何與墨翟的兼愛相區別便是一個難題,即如果不讓愛落入無差別的對待之中。在此,有學者批評韓愈的博愛思想流于兼愛說“雖然韓愈也批評了墨家思想,但主張“博愛之謂仁”與儒家的愛有等差的“仁者愛人”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卻帶有墨家“兼愛”的色彩?!?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絕不能成立的,理由是下一句“行而宜之之謂義”,換而言之,前兩句構成了韓愈對儒道理解的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將博愛限制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從而使得仁與義有了確定的內容。第二個層次,“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于外之謂德”,沿著仁義的道路走下去便是道,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這體現了儒家“無責于人,必求諸己”的精神。進而,韓愈論述了兩個層次之間的聯系,“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各家各派都講道,都講德,那么不同思想體系間的邊界究竟在哪?這個邊界就在“仁”與“義”之上,“德”與“道”并不具有確定的倫理內容,因而可以成為不同學說都適用的概念,但仁與義卻為儒家的傳承確立了真正的思想內涵。
韓愈進而需要論證的,是這種對仁義道德規定的依據究竟在何處。韓愈指出:“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與宋明時期思想家相比,韓愈并沒有從哲學理論的層面加以論述,而是以更為寬泛的歷史角度來加以思考,這對韓愈思想的理解至關重要。
至此,韓愈基本完成了對儒家仁義道德的重建,他總結道“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4韓愈的儒道思想在此實現了一個閉環。韓愈指出了儒家本身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中華文明固有的思想體系,更重要的,這是浸潤于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韓愈在此所提出的“儒家生活方式”對后世有巨大的影響。
根據韓愈的思想脈絡,接下來需要論證的便是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韓愈在此引用了《禮記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5以《大學》的文本為支點,韓愈貫通了人與社會,使得抽象的心性與具體的政治融匯無礙,也為宋明理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韓愈在此并沒有將“格物致知”的條目納入進來。宋明理學的思想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構成了一完整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修養的步驟,韓愈在此卻只論到誠意正心,其目的還是在于與佛教的心性學說相對抗,也就是寄希望于《大學》來對佛教的宗教迷狂加以遏制,這種做法從韓愈所處的時代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也成為了韓愈沒能完成體系化建構的重要原因。
(二)《原道》中的道統思想
除了上述的儒道思想之外,韓愈在《原道》一文中還明確了“道統”的思想:“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韓愈建立道統的目的,在于恢復儒家仁義道德的正統來排斥佛老,因此“是一個基于固有的傳統而自覺進行儒家倫理重建”。7道統的建立起碼有三個層次的意義。認同意識:當一個思想家談及道統的時候,表明了儒者本人對儒家思想的認同;正統意識:正統意識是指在不同學說并立的情況之下,具有道統意識的儒家學者將自己視為儒家正派,以此來排斥異己的思想;弘道意識:以繼承道統而自命的儒學家具有強烈的擔當意識,認為自己是道統的繼承者,傳承和弘揚道統是自己義不容辭的學術使命。
韓愈道統的思想中有明確的認同意識和弘道意識:認同意識是通過“仁義道德”的建立所體現出來,弘道意識則可從“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8的話語中感受到韓愈的決心。可問題在于,韓愈是否有儒學的正統意識。換而言之,道統的存在一方面基于的是儒學的衛道意識,可更重要的,是這種道統所承接的思想根基在哪。事實上,韓愈的道統只是基于一種“文化”的視角所提出的,并沒有賦予道統以哲學的內涵。韓愈的弟子李翱敏銳地察覺到了韓愈“道統”理論的巨大缺陷,因此,李翱在《復性書》中指出“昔者圣人以之傳于顏子,顏子得之,拳拳不失,不遠而復,其心三月不違仁;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其所以未到于圣人者,一息耳,非力不能也,短命而死故也。其余升堂者,蓋皆傳也,一氣之所養,一雨之所膏,而得之者各有淺深,不必均也。子路之死也,石乞、孟贗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由非好勇而無懼也,其心寂然不動故也。曾子之死也曰:「吾何求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此正性命之言也。”李翱對道統最大的貢獻在于確立了道統的哲學內涵,即以性命之說為道統的思想根基,以此來確立道統內部的排序。這樣一來,道統不再是文化、社會認同等浮于表面的思想,而是能被論證、能劃分出儒學派別的思想體系。因而,李翱的道統分法一直被沿用到了宋明理學時期。
(三)《原人》中的“萬物一體”思想
韓愈的《原人》接續《原道》的思想脈絡,致力于論證“仁者愛人”的思想。縱觀全文,韓愈在《原人》中著眼于現實世界,試圖論證“仁”的普遍性。在宋明理學時期,宋明思想家明確區分出了形上界與形下界,以“理”為最高本體。需要提出的問題是,韓愈是否已經意識到要區分形上形下,以此來建立哲學體系?首句韓愈給出了答案“形于上者謂之天,形于下者謂之地,命于其兩間者謂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兩間,夷狄禽獸皆人也?!?韓愈改造傳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雹诘乃枷?,而是以“形于上者”和“形于下者”代之,“于”是具有空間感的詞匯,換而言之,韓愈在此并沒有使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路,而以具體的對象世界為目標,來考察人事、人倫,其著眼點依舊在于世俗的層面。這種思考的路數和韓愈的儒道體系是相匹配的,正如前文所言,韓愈對儒學振新還是從廣義的文化和思想傳承上考慮的,面對佛老也主張政治手段,因而對具體事物的考察也不會超出物質世界。
進而,韓愈對人在世間的特殊地位進行了論證“‘然則吾謂禽獸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獸,皆舉之矣。指山之一草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則不可?!?0在韓愈的思想中,天地人各有其道,各自按照一定的法則去運行。順道即可昌盛,逆道則會衰敗。故韓愈指出“天道亂,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亂,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亂,而夷狄禽獸不得其情。”11韓愈緊接著將天地人視為最高的主宰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12韓愈在這里以自然哲學觀的立場,認為天與地并沒有意識,但人卻不一樣。韓愈認為“主而暴之,不得其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3只有人才能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的作為,而圣人能做到一視同仁,對天地萬物都施以仁愛,并且這仁愛不會落入無差別的“兼愛”之中,而是以“篤近而舉遠”為其準則,韓愈此處的思想展現出一種儒者對天地萬物最廣大的仁愛之情。
三、韓愈對宋明理學的貢獻
基于前文對韓愈《原道》、《原人》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哲學建構的角度上對韓愈加以評價。
韓愈受制于時代的影響,其理論的著眼點依舊是反對佛教,其理論的建構亦是針對佛教思想而提出的。韓愈思想中包含儒道、道統、天人關系等學說,論及的問題也涉及心性、修養、家國天下等等,其中已經暗含了宋儒所討論的部分問題的核心。不僅如此,韓愈表彰《大學》,將人的責任提升到社會的層面,因此極大地突出了人的主動性。但正如朱熹所言“蓋韓公之學,見于《原道》者,雖有以識夫大用之流行,而于本然之全體,則疑其有所未睹。且于日用之間,亦未見其有以存養省察而體之于身也。是以雖其所以自任者不為不重,而其平生用力深處,終不離乎文字言語之工。”14朱子點出了問題的關鍵,即對抗佛教僅僅只是目的,而首要問題在于見“本然之全體”、“存養省察而體之于身”。因此,應當指出,韓愈沒有完成體系化儒學的建構,也正是如此,韓愈在進行理論論說的時候,只能借用先王的事跡和中華的傳統文化,而不能指出這種儒家生活方式的根據究竟在何處。
但也正是如此,韓愈所未發之意、未盡之言被后代思想家所接續。整體上看,宋明思想家所做的是闡發經典文本,構建儒學本體,著重修身養性,并以理想人格為目標。李翱承接韓愈的性三品人性論并加以改造,表彰《中庸》,成為了宋明心性論的先驅;張載以“民胞物與”弘揚儒者之大愛;程朱接續“道統”思想,以此來成為凝聚儒學內部的力量。這種種的發展,不得不說韓愈是宋明思想開展的先驅者。
參考文獻
[1]何?。赫擁n愈的道統觀及宋儒對他的超越[J],孔子研究,2000。
[2]蔡方鹿:論宋明理學的經學觀[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9。
[3]朱熹: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94。
[4]二程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陳來:宋明理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6]韓愈:《論佛骨表》[M]//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韓強:韓愈、李翱對宋明理學的影響[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
[7][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M]//曾抗美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8]楊世文:論韓愈的儒家文化觀及其歷史意義[J].孔子研究,2002。
作者簡介:王海川(1998——),男,漢,江蘇省鹽城市,上海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注釋:
[唐]韓愈,《原道》[M]//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1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韓強:韓愈、李翱對宋明理學的影響[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
3[唐]韓愈,《原道》[M]//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1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同上
5同上
6[唐]韓愈,《原道》[M]//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1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何?。赫擁n愈的道統觀及宋儒對他的超越[J],孔子研究,2000,(2)。
8[唐]韓愈,《與孟尚書書》[M]//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23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9[唐]韓愈,《原人》[M]//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28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0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
14[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M]//曾抗美校點,12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