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戰略戰略,2021年《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重塑城鄉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由此可見,城鄉融合發展戰略,是根據我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切合城鄉體育發展的根本之策。城鄉體育的發展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發展,共享成果的共生過程。只有推動城鄉體育資源要素取長補短,互動互補,才能促進彼此的共生共榮。因此本文在鄉村振興視閾下,提出城鄉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導向。(1)健全城鄉體育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社會合作網絡(2)加快農村體育發展步伐,推動城鄉共生型發展(3) 深挖農村體育旅游資源,發揮規模效應與集中效應。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鄉融合、體育產業融合、路徑導向
1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快速城鎮化的發展和城鄉常期分治的二元社會結構,使農村“空心病”現象,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城市病”問題日益顯現,也給城市體育與農村體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城鄉體育改革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形成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頒布,無疑為解決城鄉體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提出了新路徑、新方法。因此我們急需跳出城鄉體育分治的窠臼,在“鄉村振興”視閾下探索城鄉體育融合的內在需求與動力,促進城鄉體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開辟城鄉體育融合發展的“康莊大道”,不僅讓體育能夠切實成為城鄉體育發展的粘合劑,讓城鄉融合成果真正惠及當地居民,也能充分發揮體育的最大功能,助力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美麗鄉村。
2 鄉村振興視閾下城鄉體育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
2.1城鄉體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城鄉體育融合發展的內在動因
農村和城市因其地理位置以及資源稟賦的差距,導致其發展極不平衡。一是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二是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相比城市地區存在明顯失衡;三是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人數比例與城鎮差距明顯,城鄉體育發展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而要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縮短發展差距,推進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居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就必須要把城鄉作為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體育設施建設、體育資源要素配置、公共體育服務、群體活動開展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2.2 治療“農村空心病”“城市病”現象是城鄉體育融合發展的迫切需要。
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發展格局割裂了城市與鄉村之間體育的互動與交流,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然而隨著中國市場化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傳統的城鄉分治的格局被打破,大量農村人口為了尋找其合適的發展機會,擁入城市,帶來了城市公共服務壓力劇增。而與此同時,農村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人口“空心化”、耕地留置等現象。這對于農村體育的開展乃至中國中國社會的發展都將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推動城鄉體育融合發展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需求的體現。
2.3城鄉體育資源的差異性、互補性是城鄉體育融合發展的必要條件
城市之間、鄉村之間、城鄉之間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體育資源,應根據不同體育資源的分布及特色,探索適合的開發模式。農村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風俗特征,具有十分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如果能夠深挖農村體育元素,并對其進行整合、包裝、打造,宣傳,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那便既留住了鄉愁,又能借助體育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3?鄉村振興視閾下城鄉體育融合發展的路徑導向
3.1 健全城鄉體育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社會合作網絡
要以政策法規為引領,完善城鄉體育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首先,對于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要積極發揮政府幫扶作用,在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健身、稅務減免、融資等方面給予大量支持與保障。其次,政府應推行“放管服”改革,充分給予鄉村居委會、鄉村地方組織以更多的自主權與自治權,增強政策部署與鄉村實地情況的粘合度。最后,政府要理清權限職責,對地方官員實行科學的考核評定制度,制定考核目標。要以社會力量為支撐,增強城鄉體育要素資源配置效率。首先政府,要完善激勵激勵機制,激活農村社會體育組織的活力,其次要進行招商引資,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建設,帶動農村體育事業發展。
3.2 加快農村體育發展步伐,推動城鄉共生型發展
要以產業興旺為核心,推動城鄉體育產業融合發展。農村體育擁有諸多土地、勞動力、環境等資源優勢,可以大力發展鄉村體育產業,打造“體育+”發展模式,推動體育多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可以將城市的體育產業向鄉村地區轉移,降低企業的生產與投入成本,平衡城市壓力的同時帶動鄉村居民就業,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可以加強政策規劃與引領,利用當地的閑置土地,結合自身特色,打造復合型、高聚集、創新性的體育綜合體。要以生態宜居為要點,建立城鄉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協調機制。首先要加強農村居民的十五分鐘健身圈的建設,完善農村體育場館、健身休閑步道建設;其次要加強農村體育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運動引導員的培養。最后要加強發展過程中的農村體育生態環保意識,加強生態環境污染治理的公共設施和監測管理。
3.3 深挖農村體育旅游資源,發揮規模效應與集中效應
要以農村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為依托,形成綠色可持續發展格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于鄉村發展與振興而言,農村所富有的獨特資源稟賦與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大的發展優勢,將體育要素融入鄉村體育旅游、康養休閑、山地戶外、民族節慶賽事等活動,吸引城市居民去往鄉村田野體驗鄉村的自然風貌與特色體育運動,從而激發城市居民對農村的興趣。要以農村民俗文化體育旅游為特色,發揮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優勢。結合我國多民族、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和傳統體育項目,加以培育和打造,以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權威發布:十九大報告全文 央視財經 2017-10-18[EB/OL] https://ml.mbd.baidu.com/r/vSsTabUNs4?f=cp&rs=2852964728&ruk=Xuty8o4IGMshpJxln1ofSg&u=f035f2f7b48fb37e
[2] 新京報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全文來了[N] 2021-03-13 https://mi.mbd.baidu.com/r/wub7iNT8TS?f=cp&u=dc91e5fe1351ddfc
[3] 劉合光,2018.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點、發展路徑與風險規避[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3):25-33.鄉村振興戰略與中國特色城鄉體育融合發展。
[4] 王軍.鄉村振興視閾下城鄉體育融合發展的動因、條件與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01):65-69.
[5] 殷謙芊 . 當前我國農村閑置土地研究綜述[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1):31-33,
[6] 深刻認識鄉村價值 科學推動鄉村振興[J]. 中國發展觀察,2019(13):47-49,
[7] 任海.鄉村振興戰略與中國特色城鄉體育融合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01):1-8.
[8] 鄭麗梅.鄉村振興戰略下城鄉體育“元素—產業—空間”多層交互及耦合發展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9,26(07):20-24.
作者簡介:包涵瑞(1998—),女,漢族,籍貫:四川成都,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單位:成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