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璇
【摘 要】 通過閱讀馬克斯·韋伯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一書,學習并了解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的內涵與價值,深入探析其核心思想,形成對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特點的總體研判,本篇將從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的核心原則、結構模型、基本特征、總結五個部分進行闡述從而把握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整體脈絡。
【關鍵詞】: 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核心原則;結構模型;基本特征
馬克斯·韋伯是西方著名的社會學家,他的思想和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其影響遍及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社會科學方法論》這本書是研析、理解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的關鍵所在,在韋伯整個思想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并最能反映韋伯思想的本質。閱讀本書可知,韋伯的方法論體系對之后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以及其他科學研究的發展具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用,因此,把握研究韋伯獨特的方法論體系是把握社會科學發展規律以及未來趨勢的必然選擇。
一、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的核心原則
馬克思·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的核心原則是價值中立和價值關聯原則。二者表明了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在面對不同研究對象時,其價值觀念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解釋了研究相同問題時不同的價值關聯會產生不同后果的原因及價值中立與研究結果科學性之間的關系。
1.1價值關聯
“價值關聯”強調的是社會文化價值對科學研究者的制約作用和科學與社會價值體系的某種統一性。也就是說,社會科學領域具有獨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三大特點。“價值關聯”一詞首先由李凱爾特提出,韋伯在李凱爾特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的完善。韋伯指出,“經驗現實對我們之所以是文化的,是因為我們總是將它們與我們的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并因此使社會現實的這些基本部分變得對我們有意義。”這句話的意思是,韋伯贊同他的觀點,認為研究人員在進行研究時無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客觀評價,或多或少會參雜個人情感、價值觀等因素,因此,韋伯認為研究人員在進行研究工作時不應該完全依賴于參考別人的研究成果,這樣無異于放棄自己的思考。韋伯認為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你所感興趣的問題應該是你必須了解的社會常識及需要解釋的對象,并且這些對象要與研究者的三觀對立統一。
1.2價值中立
韋伯的“價值中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關于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討論中提出和逐步完善起來的。它的核心觀點是:“經驗科學只能告訴人們事實怎么樣,它可能怎么樣,但決不教導人們應當怎么樣,后者完全取決于人們自己依據于一定價值取向的選擇;從存在無法上升到應當,因此關于實在的經驗認識的科學必須拒絕承擔價值判斷的任務,從而保持科學認識的客觀性和中立性。”
對以上觀點進行歸納總結:第一,研究者從科學視角出發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課題進行研究時,將會拋棄個人價值取向,實事求是的進行研究工作,將會完全按照所掌握的資料進行客觀分析判斷;第二,對事實領域和價值領域、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作出嚴格的區分。價值領域是事實領域的下一個階段,前者是研究者通過科學研究手段,依據事實判斷得出的結論,這種價值判斷基于主觀臆斷、客觀結論及價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被稱為價值中立。
二、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
思想體系的結構模型
理想類型是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結構模型。韋伯主張將理想類型分為三類,(1)特定具體的歷史理想事件模型;(2)社會生活特殊因素構成的理想類型;(3)重建一種不同的特殊關系理想類型。關于“理想類型”的闡述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2.1從方法論視角分析
就方法論而言,韋伯所提出的理想類型是一種分析結構。這種結構,可以將所構建的框架同社會現實相比較,從而探索其中的差距。人類社會復雜多變,所涉及的各個領域盤根錯節,科研人員無法只靠單純的思考歸納出人類社會的規律,也無法憑借狹窄的目光發現社會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如此就必須借助于理想類型,通過與理想類型的對比,發現不足,從而進行總結歸納繼而將這些特定方面上升到概念的領域。
2.2從本質視角分析
就其本質而言,理想類型是一種人類思維建構的產物。它建立于對社會中所存在的各種各樣相互關聯的或毫不相關的因素基礎之上,因而來源于研究人員從社會現實中獲得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并在認知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的經驗或結論,成為用來解決這一類相關問題的固定模板。
2.3從認識手段視角分析
認識手段而言,理想類型存在著非絕對性以及非永恒性的特征。韋伯指出它屬于歷史學中的認識論的方法,僅僅是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研究人員在面對相同研究問題時,由于價值關聯不一樣,所使用的理想類型不同,切入問題的點不同,故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且理想類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動、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產生相應的變化,變化后的理想類型將完全取代變化前的。
三、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的基本特征
韋伯在吸收實證主義以及反實證主義的觀點的基礎之上,形成的以價值中立和價值關聯原則為核心原則、以理想類型為其結構模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使得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體系形成獨有的特點。
3.1 個體主義方法論
社會行動是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社會行動取決于個體人的行為,而無數的個體構成一個整體,如:機構、集團、國家、民族,由小變大,積少成多,最開始做出行為的人我們稱之為有主觀意向的行為承擔者,他們將自己的情感傾注于自身行為之中從而影響更多人加入,隨著成員的增多,行動的規模變大,社會行為的影響力隨之擴大,可見個體主義方法論對社會科學方法論來說影響巨大。
3.2社會科學主客觀并蓄
韋伯認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存在差異,且兩種科學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基于對反實證主義的理論反思,兼并融入了一些實證主義理論觀點,韋伯認為相較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所擁有的文化、觀念等特殊元素無法用一般理論進行解釋,因為人性無法像自然科學中所涉及的事務可以通過觀察其行為規律得出變化規律,故社會科學既存在主觀性的一面同時存在客觀性的一面。
四、總結
綜觀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它的形成與當時所處歷史背景、社會環境、人文思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核心內容既有實證主義的特點,又有反實證主義的特點。在韋伯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中“價值中立”是一種規范要求,也可視為一種價值判斷,因此,韋伯將其當作一種原則而不是方法,他拒絕對研究對象灌輸自己的理論主張,而是通過實事求是的原則去對他們予以客觀解釋,力圖排除個人主觀因素對其的干預。理想類型能夠對現實起到認識的作用,它與現實行為的差距使得只有進行比較才能對現實進行全面的認識,在這一點上來說,韋伯的理想類型可以稱之為純粹的理想類型。學習并掌握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對于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思維邏輯、價值取向判斷及針對相關問題的模型建立都具有重大意義,雖然他的思想體系部分內容遭到后世詬病,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M].李秋零、田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2]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3]曹銳:馬克斯·韋伯的“價值中立”原則淺論[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
[4]張岸:社會科學方法論演進小議[J],改革與開放,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