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暢斌,沈林林
(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23)
中醫藥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中,為人們的健康做出了偉大的貢獻[1]。在現代社會,中醫藥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且中醫藥的優勢隨著時代和生活的進步,進一步彰顯出來[2]。我國2001年11月加入了WTO,意味著我國中醫藥也面臨著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巨大挑戰,中國的國家經濟利益也將受到直接影響。在知識經濟競爭時代,知識產權問題沒有辦法回避[3]。本文就中藥專利相關的研究論文展開了研究和探討,對我國中藥專利相關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進行梳理,以期為中藥專利研究提供一些客觀依據。
選擇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noMed)為檢索數據庫,共檢索到827篇與之相關的研究文獻[時限為SinoMed(曾用名為:CBM)1978年建庫以來的所有文獻資料,檢索時間為2021年7月17日]。
采用主題詞配合關鍵詞檢索,檢索式為“(中藥AND專利)”,共獲得文獻827篇,本文將圍繞這827篇論文進行分析。
根據檢索所得的文獻信息,分別建立著者單位數據庫、期刊名數據庫,并對主題詞和關鍵詞進行詞頻分析。
利用Excel和Graph pad軟件,對入庫記錄進行統計分析、作圖。
2.1.1 高產出地區
檢索所得827篇期刊文中,第一作者分別來自27個省市以及澳門、香港兩個特別行政區。各地區中藥專利相關研究的論文發文量如表1所示。中藥專利相關論文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蘇、廣東、遼寧、上海、湖北、四川、河北、天津、湖南、陜西、浙江、河南、廣西、黑龍江等地。相關研究論文超過20篇的地區有8個,從高到低分別是北京、江蘇、廣東、遼寧、上海、湖北、四川、河北。這8個地區的論文數占文獻量的66%,其中北京的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發表量最多,共有225篇,占8個地區發表論文總數的41%。說明這8個地區在中藥專利研究方面有較強的實力,且具有較好的中藥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表1 中國各省市中藥專利相關論文發文情況
2.1.2 高產出機構
檢索所得的827篇論文中,第一作者所屬機構共涉及406家。“中醫學院”改名為“中醫藥大學”的單位,作為同一家機構計算;大學附屬醫院作為一家獨立機構計算。在期刊上發表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7篇的機構如表2所示。其中,發表論文量在40篇以上的有國家知識產權局、沈陽藥科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等4家機構。表2中13家機構共發表論文數為440篇,占總論文數的53%,即4.4%的機構發表了53%的相關論文。可見,我國對于中藥專利的研究比較集中,已形成相關優勢機構。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市藥品審評中心等政府管理機構具有較高的發文量,說明相關管理機構對中藥知識產權具有較高的關注度。

表2 發表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排名靠前的機構
檢索所得的827篇期刊論文,分布于231種期刊中,《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中國新藥雜志》載文量在50篇以上;《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中國中藥雜志》《中草藥》《中國藥房》期刊載文量在20篇以上,如表3所示。

表3 刊載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超過10篇的期刊
上述6種期刊共刊載中藥專利相關論文252篇,占論文總數的30%。231種期刊中刊載10篇以上的15種期刊,共刊載論文360篇,占論文數的44%。顯示了這些期刊對該領域研究成果的發表,已形成一定的集中度,但相關研究成果大多分散于藥學、圖書館學相關的期刊中。
檢索所得的827篇期刊論文中,29位第一作者發表的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如表4所示,其中,肖詩鷹發表論文25篇,袁紅梅發表論文24篇。檢索所得的827篇期刊論文中,共有496篇論文由多位作者合作研究發表,占總論文數61%,可見,對于中藥專利的研究大多由團體完成。

表4 發表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超過6篇的作者
我國1985年4月開始實施專利法,經過1992年和2000年的兩次修改,我國藥品從不實行專利保護到實行專利保護。自1992年以來,我國藥品專利申請每年以5%~7%的速度遞增[4]。從圖1可看出,國內有關中藥專利研究論文的發表始于1992年,大致呈上升趨勢。2004—2008年論文數增長態勢最為迅猛,2008年以后相對增長較慢。

圖1 發表論文數與年份關系
從表5可見,檢索所得的827篇期刊論文中,與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所涉及的中藥劑型共有8種,它們分別是膠囊、注射劑、口服液、飲片、湯劑、散劑、片劑腸衣和軟膏。其中,膠囊劑型的相關研究論文最多,有23篇。關于中藥專利的研究論文,對具體劑型的關注并不多,可能是因為雖然各種中藥劑型相關的專利文獻很多,但目前對中藥專利的研究還未細化到對某一劑型相關的專利進行深入研究。

表5 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中的中藥劑型
在檢索所得的827篇期刊論文中,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涉及的中藥種類共有58種,相關論文篇數≥4篇的如表6所示。丹參的研究篇數最多,有13篇,其次是人參屬和銀杏。通過統計結果,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中藥專利研究存在少數幾種中藥飲片,可見,類似于中藥劑型,可能是目前對中藥專利的研究還未細化到對某一中藥飲片相關的專利進行深入研究。

表6 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中的中藥類型
我國中藥專利相關研究論文的發表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蘇、廣東、遼寧、上海、湖北、四川、河北、天津、湖南、陜西、浙江、河南、廣西、黑龍江等地,與我國中藥主要生產地的分布大致相符。研究機構方面,對中藥專利的研究已經形成一定的集中度,形成了一些優勢機構。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市藥品審評中心等政府管理機構具有較高的發文量,說明相關管理機構對中藥知識產權具有較高的關注度。期刊方面,《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等6種期刊共刊載中藥專利相關論文總數的30%。這些期刊對該領域研究成果的發表,已形成一定的集中度,但相關研究成果大多分散于藥學、圖書館學相關的期刊中。研究人員方面,肖詩鷹發表論文25篇,袁紅梅發表論文24篇,檢索所得的827篇期刊論文中,共有496篇論文由多位作者合作研究發表,占總論文數61%,可見,對于中藥專利的研究大多由團體完成。此外,關于中藥專利的研究論文,對中藥具體劑型的關注并不多,可能是因為雖然各種中藥劑型相關的專利文獻很多,但目前對中藥專利的研究還未細化到對某一劑型相關的專利進行深入研究。類似于中藥劑型,目前對中藥專利的研究也可能還未細化到對某一中藥飲片相關的專利進行深入研究。
中藥專利的研究,屬于交叉學科的研究,需要中藥研究專業人員、知識產權法專業人員、中藥行業管理者、中藥產業從業人員等眾多力量加入進來,才能更好地做好中藥專利的研究,更好地為中藥產業的發展提供知識產權保護。同時,要加大中藥知識產權的宣傳工作,讓從業者增強中藥知識產權意識,堅信古老的中藥也需要現代專利制度的保護。中藥產業只有融入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中,才能更好地發展,為我國人民的健康以及國民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