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娥,張 婷
(1.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0;2.廣東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廣東 廣州 510075)
隨著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開展,為了保證我國的土地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面積,將GIS技術引入土地整理規劃中已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本次研究采用1∶1萬比例尺DEM數據制作坡度分級圖,詳盡地反映每一圖斑的坡度情況,并根據土地調查數據,制作出耕地坡度分級圖[4-5]。
坡度是表示地表面該點在特定區域內傾斜程度的一個量,定義為水平面與局部地表面之間的夾角。坡度是地表單元陡緩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離的比值稱為坡度。地面中坡度是比較重要的地形定量指標,它可以衡量水土流失、江河泥沙等。
耕地坡度分級是依耕地所處地勢的坡面坡度,按對耕地利用的影響限制程度而劃分的級別。
本文基于DEM模型和土地調查數據生成耕地坡度圖,人工干預少,受客觀因素影響也較少,現勢性強,并基于ArcGIS軟件搭建處理模型,提高了數據處理的工作效率和準確度[6]。
參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7]中規定的坡度分級標準,按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技術規程》[8]中規定的耕地坡度分級要求進行分級,如表1所示。耕地坡度分級要求原則上不打破調查的耕地圖斑界線,每個耕地圖斑確定一個坡度級,當調查的耕地圖斑涉及兩個以上坡度級時,面積最大的坡度級為該耕地圖斑的坡度級。

表1 耕地坡度分級
本文以廣州市為例說明耕地坡度分級方法的實施流程。廣州屬于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最高海拔為1 210 m。
廣州市轄11區,總面積7 434.4 km2,2019年末耕地總資源92 396 hm2,常用耕地面積90 696 hm2[水(旱)田72 617 hm2,旱地18 079 hm2](數據來源于《廣州市統計年鑒2020年》)。
1.3 設備匹配 由于等離子電切手術需要在導電溶液中進行組織切割,漏電可能威脅患者及術者安全[1];高溫及強電流可能導致電切環熔斷及刀頭脫落。因此,等離子發生器及電切環應選用合格的設備。
本研究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主要流程包括坡度分級及耕地坡度分級兩個流程。

圖1 技術路線
2.3.1 坡度分級
(1)DEM拼接、裁剪。在ArcGIS軟件中,加載分幅DEM數據,按行政區進行鑲嵌操作,生成各區鑲嵌DEM數據,然后對廣州市各行政區劃邊界進行外擴,使用各行政區劃外擴數據對鑲嵌的各區DEM數據進行裁剪,生成各區DEM數據。DEM拼接、裁剪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DEM拼接、裁剪模型
(2)計算坡度。根據各區DEM數據,進行各區坡度計算,并按坡度分級要求對坡度計算結果進行坡度重分類,生成各區坡度分級柵格圖;使用柵格轉矢量工具,將各區坡度分級柵格轉為各區坡度分級矢量數據,使用字段“坡度級別”表示坡度分級,別名為PDJB,字段類型為TEXT,長度為2,最后對各區坡度分級矢量數據根據字段“坡度級別”進行圖斑融合,如圖3所示。

圖3 生成各區坡度分級矢量數據模型
(3)制作坡度分級圖。首先使用消除工具對融合后的結果圖斑進行細小圖斑合并,并對合并后的結果反復進行消除操作,直至所有細小圖斑均完成合并為止,如圖4所示。

圖4 細小圖斑合并模型
然后對坡度圖斑界線進行平滑處理,如圖5所示。

圖5 圖斑面界線平滑
最后對坡度圖斑界線平滑結果進行拓撲檢查、裁剪等處理,生成各區坡度分級圖數據PDT。
2.3.2 耕地坡度分級
(1)地類圖斑數據提取耕地圖斑。首先在地類圖斑數據DLTB中添加“一級地類編碼”字段,字段類型為TEXT,然后使用計算字段工具計算“一級地類編碼”字段的值,取字段“地類編碼”的前兩位生成一級地類編碼,表達式為Left([地類編碼],2);然后提取“一級地類編碼”值為“01”的地類圖斑,即為耕地圖斑,表達式為一級地類編碼=‘01’;最后為生成的耕地圖斑添加“標識碼”字段,字段別名為BSM,字段類型為Int,并為“標識碼”賦唯一值。“標識碼”字段用于識別每一個耕地圖斑,最終生成的耕地圖斑數據為GDTB,如圖6所示。

圖6 地類圖斑提取耕地圖斑
(2)對耕地圖斑數據GDTB進行分區裁剪,生成各區耕地圖斑,如圖7所示。

圖7 提取各區耕地圖斑
(3)各區坡度數據與耕地圖斑數據進行交集制表,篩選生成耕地坡度級匯總表,最后通過連接字段確定每一耕地圖斑的坡度分級,如圖8所示。

圖8 提取各區耕地圖斑
①交集制表。
使用交集制表工具,對各區坡度圖數據和耕地圖斑數據進行交集制表,并匯總每一耕地圖斑內各坡度級的面積。在交集制表工具中輸入區域要素為各區耕地圖斑,區域字段為標識碼(BSM);輸入類要素為各區PDT,類字段為坡度級別(PDJB);求和字段為坡度圖斑面積(PDTBMJ)。
因為在文件地理數據庫中,集合函數AVG、COUNT、MIN、MAX和SUM只能用在標量子查詢內,而不能使用IN謂詞。接下來在使用表篩選工具生成耕地坡度級時需要使用IN謂詞,因此需要將交集制表結果保存在個人地理數據庫中。交集制表結果示例如表2所示。
②表篩選。
使用表篩選工具,對交集制表結果進行篩選。每一耕地圖斑篩選面積最大的坡度級,即為該耕地圖斑的坡度級,如表2中耕地標識碼為1的耕地圖斑的坡度級別為最大面積18所對應的坡度級2。表篩選工具的篩選表達式如下:

表2 交集制表結果示例
[坡度圖斑面積]IN(SELECTMAX([坡度圖斑面積])FROMGDPDJ_HZGROUPBY[標識碼])
③連接字段。
通過使用連接字段工具將耕地坡度匯總表與耕地圖斑進行連接,追加每一耕地圖斑的坡度級別信息。
在連接字段工具中,設置輸入表為各區耕地圖斑,輸入連接字段為標識碼(BSM),輸出連接字段為標識碼(BSM),連接字段為坡度級別(PDJB),將坡度級別追加在輸入表(各區耕地圖斑數據屬性表)中,最后通過計算運算的方法將PDJB字段值賦值給耕地坡度級別字段(GDPDJB)。
(4)數據接邊,制作耕地坡度分級圖。將各區耕地坡度級別圖斑進行接邊,生成廣州市耕地坡度分級圖斑數據,并制作耕地坡度分級圖。
本文基于ArcGIS10.2軟件,采用1∶1萬DEM數據,對廣州市各區土地坡度進行分級并依據土地調查數據提取耕地,在不改變耕地圖斑的情況下,確定了耕地的坡度級別,制作了耕地坡度分級圖。同時,在研究過程中,使用ArcGIS中的模型構建器構建了數據處理模型,讓數據處理過程流程化、數據處理步驟清晰化。
在處理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表篩選工具的使用,需要關注不同地理數據庫集合函數的使用,在文件地理數據庫中,集合函數AVG,COUNT,MIN,MAX和SUM只能用在標量子查詢內,而不能使用IN謂詞,如果需要使用IN謂詞,則需要將數據存儲在個人地理數據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