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盈,陳英杰,陳 軍
(1.南京中醫藥大學科學技術處,江蘇 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江蘇 南京 210023)
南京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南中醫”)創建于1954年,是全國建校最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涉及醫、管、理、工、經、文6個學科門類,形成了以中醫藥為主體、中西醫結合、多學科支撐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學校于2017年入圍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2018年成為教育部和江蘇省共建“雙一流”建設高校。中醫藥科研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科研經費的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辟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通融”為項目導向,著力培養中醫藥創新體系和創新人才,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及傳承做出了積極貢獻,是科研教師受益面最廣的項目類型之一,并對從事科研的教師自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南中醫自1986年以來,一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科學基金已成為學校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撐和科研經費的主要來源之一。學校“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間獲批項目顯著上升。本文通過介紹南中醫“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間科學基金資助情況,分析了科學基金對南中醫“雙一流”建設產生的積極影響。
“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南中醫共申報科學基金項目5 101項,獲批資助項目811項,累計資助經費達3.6億元,平均資助率為15.9%,如表1所示。這10年來,南京中醫藥大學基金申報數、資助數、資助總經費都呈上升趨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尤其從2015年“雙一流”建設初期到“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申報數大幅度增長,其中在2019年突破1 000項大關,達到頂峰。資助數也從2011年的35項增加到2020年的115項,增長率達228.6%。資助經費在“十二五”收官之年突破3 000萬元,“十三五”期間總資助金額均穩定在4 000萬元左右,在2019年達到最高值6 239萬元,較2011年翻了兩倍。資助率方面,10年來年均資助率為15.9%。

表1 “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間南中醫科學基金申請與資助情況
如表2所示,“十二五”及“十三五”時期南中醫獲批科學基金共涉及9個項目類別。所獲項目資助格局基本以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為主,其他基金項目類型為輔。10年間共獲面上項目418項,占獲批項目總數的51.5%;青年基金項目381項,占獲批項目總數的47.0%;重點項目3項,占獲批項目總數的0.4%;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及專項基金項目各2項,占獲批項目總數的0.2%;重大項目、應急管理項目及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占獲批項目總數的0.1%。由此看出南京中醫藥大學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呈穩固增長趨勢,尤其從“雙一流”建設開始青年基金迅速增加,這與學校近年來加大對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以及積極出臺各種鼓勵青年教師申報基金的政策密不可分。同時,“十三五”期間,重大重點以及人才項目也陸續開花,為下一個5年“雙一流”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表2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南中醫科學基金資助類別分布 (單位:項)
“十二五”及“十三五”這10年來,南中醫在基金委醫學科學部、管理科學部、信息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化學科學部及數理科學部均有申請和獲批。但由于南京中醫藥大學是典型的中醫藥特色院校,所以醫學科學部共獲批769項,占比94.8%,立項數遠超其他學部(見圖1)。這些項目的獲批成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支撐,也為南京中醫藥大學傳統優勢學科——“中藥學”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化學、管理、數理等學部申報數和立項數也在逐步尋求突破,這體現了“雙一流”高校學科布局不斷交叉延伸的特點,表明了南中醫的綜合科研基礎實力的不斷提升。

圖1 “十二五”和“十三五”南中醫立項科學基金在各學部分布情況
由圖2可以看出,南京中醫藥大學在醫學科學部中主要集中在九處和十處,分別是中醫學(占比48%)、中藥學(占比27%)、中西醫結合(占比10%)、藥物學(占比3%)、藥理學(3%)及其他偏臨床醫學學科(占比9%)。其中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占比超過七成,體現了南京中醫藥大學傳統特色中醫藥學科在科研實力中的主體地位。“雙一流”建設初期,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與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實現深度融合,堅持醫教研一體化發展方向,努力將醫學基礎研究與臨床科學研究相結合,標志著南京中醫藥大學開創了醫學科學部基礎與臨床研究領域發展的新紀元。

圖2 “十二五”和“十三五”南中醫立項科學基金醫學科學部一級學科分布
科學基金的存在給了高校、研究院所等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莫大的信心與希望,其敞開申報模式對全國科研人員都能做到公平公正的準則,同時這也是大多數青年科研人員首次獲得國家級資助項目的重要來源。“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間南京中醫藥大學累計獲得381項青年基金項目,占所有資助項目的47%。這就表示有381名科研人員獲得了國家基金委的認可,極大地提升青年科研人員的信心。科學基金是他們參加工作后獲得的第一項國家級項目,科學基金的資助對于培養青年科研人員的科研興趣,幫助他們探索、發掘相關領域研究的新問題[2],探索科研項目的研究歷程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科研基金在帶動青年人才成長的同時,也帶動了全校的科研氣氛。“雙一流”建設以來,南京中醫藥大學高層次項目相比以前也有顯著增加。目前,2016年獲得優青1項,2019年獲重大項目1項,2016年、2017年、2019年分別獲重點項目1項。從表3可見,重大重點數量可觀,可由首席科學家領頭形成一個個系統的科研體系,多角度地圍繞一個核心科學問題進行研究。但是人才項目嚴重缺乏,說明人才培養存在斷檔,未能及時傳承,而“雙一流”建設如“及時雨”一般,既可以幫助人才學科的梯隊建設,又能大大提升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實力。

表3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南中醫高層次項目情況
南京中醫藥大學“雙一流”建設同樣離不開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而基礎研究就是原始創新和應用研究的源頭。南京中醫藥大學擁有中醫藥高校唯一的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3],它很好地幫助科研人員從理論走向實踐,探索并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轉移工作。比如,南京中醫藥大學圍繞國家“雙一流”學科中藥學承擔多項科學基金,有“基于腸道菌群介導的五味子醋制增強收斂止瀉效應機制研究(81873008)”“基于PI3K/Akt/mTOR信號通路的莪術醋制增強血瘀證脂質代謝調控作用機制研究(81973483)”“基于整合證據鏈的郁金醋制增強疏肝止痛作用機制研究(82173975)”等。基于這批科學基金前期的研究成果,學校與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全國中藥企業十強)進行校企共建,以現代中藥高端學術研究、中藥制藥關鍵共性技術為重點發展方向,共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人才互流及資源共享,以此更好地建設“雙一流”學科。
從上面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經過兩個五年規劃,南京中醫藥大學科學基金在申報數、立項數、立項類型上都實現了飛躍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科技成果轉化,科學基金很大程度上助力南京中醫藥大學“雙一流”建設,從而使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但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缺少高層次、高水平的大項目,科研尖端人才的斷檔等,具體表現在優青和杰青的匱乏。在“十三五”開始時期,國務院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4],方案指出“雙一流”建設要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打造更多的學科高峰,從而帶動學校發揮優勢。當前國家對于中醫藥事業發展高度重視,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交叉科學部,在傳統優勢學科的帶動下,鼓勵多元素、跨學科交叉融合。南京中醫藥大學要緊抓機遇,在科學基金等科研經費在“雙一流”中醫藥院校的聚攏下,努力提升科學研究水平,聚力重大科研成果轉化,扎實推進“雙高”建設,奮力譜寫國家“雙一流”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