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國茂
(山東省萊西市第二實驗小學 山東 青島 266600)
引言:“啊,又要寫作文!”一聲聲沮喪的聲音從教室各個角落傳出來……每次寫作課,學生們總是滿臉寫著不開心,真是“整個身體都是抗拒的”。而瀏覽著學生們的作文,真的是一言難盡——有的從頭到尾都在寫流水賬,早晨七點干了什么,八點干了什么,毫無重點;有的這里“借鑒”一點,那里挪用兩句,最后弄成個“四不像”,讓人哭笑不得,讀完也不知道在說些什么;有的作文之間,不能說是一模一樣,也算是“同胞兄弟”了,事例繁瑣且老套,應付之意非常明顯。而以上的這些問題,都反映出了學生在寫作方面的大問題——心中無情感,腦中無積累。作為農村的孩子,可能本身的活動和知識經驗就不夠多,在平時的生活中又沒有養成積累和觀察的好習慣,怎么會有文采飛揚的文筆呢?針對上述的一些問題,結合我自身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小學的作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來幫助學生們提高作文水平。
在眾多教育理論中,有一條是公認的黃金法則,那便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而興趣則是這種內部驅動力最直接的表現。我認為教師只有想辦法讓學生對學習寫作萌生出濃厚的興趣,那將對后續的作文教學奠定下堅實的精神基礎。換言之,如果“寫作”二字給學生的第一反應是反感和抗拒,那么一定不會有佳作的產生。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也表示,兒童有自己主動做某件事的意愿,和成人一樣,他的行為受到這種意愿的支配。如果逼迫兒童做他不想做的事情,這是違反規律的,所以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而所有取得成果的活動和行為,都一定要以兒童的主動意愿為先驅動力,即激發兒童的興趣。那么根據這個理論,我認為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能引導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堅信自己一定能寫出一篇好作文,并愿意為之努力變得尤為重要。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點亮學生興趣的火把呢?我采取了以下幾種小活動:
(1)及時發現學生的亮點,并舉行“我是小作家”的交流活動,在全班進行誦讀。教學中,無論是學生平時的小練筆、周記或是單元習作、周測習作,凡是學生用心之作,我都會認真批閱,哪怕是一個優美的詞語或是一段動人的文字,我都會給學生圈畫出來。每周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舉行“我是小作家”的交流活動,學生們可以拿著自己被老師肯定的好詞、好句、好段,驕傲地展示,大聲地誦讀。在這樣的氛圍中,我也會不自覺地加入到他們之中,讀一讀學生的好文章,和學生們一起評議一下文段的好壞,熱烈地討論一下遣詞造句。正是在這種熱火朝天的氛圍中,學生們得到了極大的肯定和褒獎,也會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和上進心,甚至每個人都盼望著下一節“我是小作家”課堂的來到。
(2)設立每周寫作之星擂臺賽,鼓勵學生積極挑戰。為了讓寫作的興趣持續下去,我還在班里舉行了擂臺賽。每周給學生規定主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積極投稿,周五之前投稿均為有效稿件,每周在我和隨機抽取的小評委當中評選出最優秀的作文,也自動成為下一周的擂主。而每一周選出來的作文都會作為班級作文小報的內容,張貼展示。在這個守擂攻擂和評選的過程中,既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也鍛煉了學生評議一篇優秀作文的能力,一舉兩得,何不美哉。
(3)為每個學生制作小文選,并打印成冊。我常常在想,一個作家最自豪的事情應該莫過于自己的作品被打印成整齊的鉛字,出現在作品集中吧。同理,作為小學生,當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打印出來時,那種自豪感也會是油然而生的。在每一單元的習作教學中,我會在指導作文時,引導學生積極地修改打磨自己的作文,定稿以后,為學生制作一本成長作品集,將他們的作文打印出來并裝訂成冊,當學生拿著自己的作品集時,我看到所有學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學生深深地喜歡上了寫作。
經過以上小活動的設計,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已經克服,并且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很多學生都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寫作中,這種濃厚的興趣和自信心也推動著學生去不斷地追求更高水平的寫作目標。
正如朱熹《觀書有感》中所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樣,要想讓學生有寫作的靈感和材料,我認為閱讀必不可少。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必言說,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對于自身的語感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認為,只有多讀書,學生的腦海中才會有足夠的積累,而閱讀中的好詞好句更像是一顆顆珍貴的鉆石,等待著學生將其發現并為己所有。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從感興趣的書目中開始閱讀,愛上閱讀并習得方法后,便可以要求學生讀一些有方向性的書本。比如課本中“快樂讀書吧”的推薦書目等。尤其是當下最為推崇的整本書閱讀,更是對學生的寫作積累有極大的幫助作用。通過堅持不懈的閱讀,學生的進步是很明顯的,比如某些同學以前在表達句子時,常常前言不搭后語,而現在能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想說的意思了。而有很多同學以前寫作時人物的語言描寫時,可能僅僅局限于“某某說”,而現在能用十分豐富多樣的詞匯來表達同一個意思。我認為這便是閱讀的魅力,也是閱讀為寫作奠定的良好基礎。除此之外,人們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閱讀中,我鼓勵學生多做批注、多做積累、多做摘抄,在二次思維中,能加深閱讀的印象,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學生也能更好地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和語言風格。每閱讀一段時間,我都會鼓勵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語段模仿著去寫一寫,這種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不容小覷的作用。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當我們糾結于學生為什么不能寫出新意,為什么腦袋空空時,不妨停下來,讓學生多去讀讀書,多去汲取一點精神的甘露,在閱讀的沙灘上拾取美麗的貝殼吧。
在傳統意義的習作講評中,往往是教師唱“獨角戲”,從作文的主題、列提綱、結構的把握或是最后的主題升華基本都是老師的事兒,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種現象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學生聽到任務后,便絞盡腦汁地東拼西湊,以期在規定時間內上交一篇尚且說的過去的文字拼湊稿,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務而已。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教師沒有精心備課,沒有激發出學生的靈感,這種猝不及防的任務讓學生沒有半點準備,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調動自己的以往經驗,比如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等,更沒有充分的興趣將過去發生的有意義的事情用華麗的文字表達出來。因此,我覺得在部編版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立足單元意識,將單元習作穿插在課文的講解中,讓學生時時在進行著作文準備,作文積累,作文訓練。在準備中的每一次靈感迸發都要鼓勵學生記錄、整理,而這一些都寄寓在每一堂語文課的備課中,教師要完成一單元的習作,備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只有足夠把握教材,認真鉆研教材,從精讀課文中把握習作目標并設計好每一步,那才能將教材的價值充分利用,以此來點亮學生的習作思維,如此學生才能在一次次的單元習作中有所成長,佳作頻出。
例如,部編本小學六年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家鄉的風俗》,其習作主題是:你的家鄉有哪些風俗習慣?請你介紹一種風俗,或寫一寫你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要完成本單元的習作,我認為應該從整單元的目標出發,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便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而單元的習作要求是: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了解了目標之后,在學習《北京的春節》時,我便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關注作者是如何將北京特有的春節習俗寫清楚的,作者羅列了很多春節時的時間節點,而其中很多的時間節點比如臘八節、臘月二十三、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等。從單元目標而言,作者詳寫了臘八節、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著三個節日的習俗,而這些習俗也正是北京地區所特有的,在這些習俗中,作者也不是泛泛而談,相反僅抓住一個習俗,展開描述。基于此,在本單元習作中,就應該在課文的備課中就給學生滲透相關的教學目標,注意觀察搜集自己家鄉的特有習俗。《臘八粥》中,作者為了表現臘八粥的誘人,略寫喝粥而著重在小八兒等粥的過程,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作文還可以這樣的別出心裁,另辟蹊徑。這些有意無意的習作指導都在為單元習作鋪墊。在準備這節課時,我首先設計讓學生交流自己提前搜集的家鄉的習俗,比如鬧花燈、扭秧歌、貼春聯、吃粽子、拜年、賞月、賽龍舟、吃餃子等。接著,我會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一種風俗呢?預設學生會說出其中的一二種習俗,而這里則可以一生說,其他學生補充,盡量讓某一種習俗能從多個方面進行描述。比如鬧花燈,學生可以從花燈的樣子、花燈的種類、人們的表現、鬧花燈的傳說等方面進行介紹。
學生在初步的小模仿后,會增加對寫作的信心。有了這次的經驗,我設計帶領學生再回顧一下課文中對除夕習俗的描寫,這一次,我選擇讓學生自己去寫一下作者略寫的守歲習俗。從模仿到模仿再創作,到了學生該自己構思的時候了。在備課中我想應該先讓學生交流搜集的習俗的資料,比如各個習俗的傳說,那么怎樣把這些故事寫進我們的習作里呢?根據《藏戲》中,“還是從西藏那個僧人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那時候……”這種寫法,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在全班設計一個小小故事會的小游戲,引導學生合理地將傳說故事自然的加入到課文當中。最后再讓學生之間交流一下還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議等。而對于參與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我認為在備課前一定要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由于我們學校的孩子很多來自外地,因此有很多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活動,這樣備課的重點就是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敢于、樂于分享自己的家鄉習俗。這里我會設計一個小活動,讓學生當一回小導游,介紹一下自己家鄉的習俗,并分享自己參加的心得體會。學生在同學們詫異好奇的氛圍中也會激發出想要寫作的興趣。這一部分寫作的重點便是自身的感受,因此在備課中還應該多講解一些人物描寫的相關內容,尤其如何表現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讓這次的經歷變得更加豐富生動形象。
對于這篇習作,我主要從單元整體角度進行備課,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就不斷地滲透習作準備,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也從知識儲備方面充分搜集材料,授課中通過交流、小小故事會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寫作的信心和興趣。我想,只有教師先自己做好萬全的準備,學生才會充分地重視;只有教師給學生合適的抓手,學生才會一步一步地前進;只有教師設計出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學生才能克服心理的抗拒,一點一點喜愛寫作并認真完成習作。
在學生眼中,我們每天的生活好像是日復一日、簡單重復的,每天起床、上學、放學、休息。但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其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欣賞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那怎樣才能啟發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無論是觀察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輪回還是太陽的東升西落,無論是母親的一舉一動還是父親的言談舉止,這些或細微或恢弘的場景,也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中的美。
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能力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鼓勵學生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在每天繁瑣的生活中,選擇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某個人物不經意的舉動,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神態,展開了寫。每天的日記可以是一個小片段也可以是洋洋灑灑的一篇作文,教師不要做具體要求。只要學生能寫,愿意寫,隨便記錄什么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學生的加油站。每當學生有出彩的字詞,有創新的角度或者是優美的段落,老師一定不能吝嗇,必須大加表揚。一朵小紅花,一塊棒棒糖,一個鮮紅的五角星,一條精心編輯的發送給家長的微信表揚消息,這些都是學生堅持下去的動力。
除了作為加油站外,教師還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比如學生在表達“都”這個意思時,可以啟發學生除了“都”,是不是還可以用“通通”“一律”“清一色”“全部”等等,這樣稍微一變化,整篇文章就會顯得更加生動豐富了。除了日記,我還鼓勵學生走出教室,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比如去年春天的時候,校園的花兒競相開放,萬物都展現出了勃勃生機。這時我會帶領學生到學校的花壇邊,真正走近春天,去細細觀察一朵花花的樣子,去嗅一嗅每朵花不同的香氣,去聽一聽春日里鳥兒的鳴叫,去摸一摸小草毛茸茸的觸感,真正感受春天的到來。我覺得,只有學生真正走近自然才能寫好自然,只有經過認真的觀察,才能印刻到腦海里。除此之外,師生之間還可以一起去賞月、去觀雪、去聽雨、去吹風,這些有目的的實踐,是學生寫作最寶貴的素材和積累。當然,在觀察中教師還要不停提醒孩子觀察的方法,既要有順序性又要觀察的細致一點,不能看到什么就記錄什么,也不能寥寥草草應付了事。通過日記,也剛好可以培養學生持久觀察的優秀品質,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其實不只是學生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寫作品質,對于教師而言,作文教學也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因為每個班級的學生數不少,而批閱一篇作文的時間也是一項不小的工程,這對教師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面批,面改,指導,二次批改,其中的心血只有教師自己才能體味,因此,想要讓學生培養出高超的寫作水平,我認為教師一定要先下定決心,不能半途而廢,將作文的批閱流于形式。
總之,要想學生筆下有一朵小花,就要讓他腦中有一個花園;要想讓學生筆下有一條小溪,他的腦中就要有一片汪洋;要想讓學生筆下有一棵小樹,就要讓他腦中有一片森林。而這花園,這汪洋,這森林,就是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記錄的。
寫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的方法也是千千萬萬,但我想,要想學生寫出好文章還是應該先提起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學生從“要我寫”變為“我要寫”。通過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學生樂在其中,也學在其中。當學生表達匱乏時,教師不妨帶著學生走進書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汲取靈感和智慧,多讀書,多積累,多表達。當然,教學活動的主導還是教師,教師應該從備課這一環節就用心打磨自己的課堂,不能扔下題目就走人,應該有耐心,有恒心,有愛心,幫助學生提高作文水平,這樣才方能對得起教書育人的職責。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努力備好課,上好課還要充分發揮智慧,指導學生寫作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明白,其實所有的素材都來源于生活。
以上便是我對于作文教學的一些探索,然而作文教學不是三言兩語便能述說清楚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