奐滿軍 尚軍豪
數學是一門需要思考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各教師必須轉變以往學科本位的教育思想,轉而從學生的成長、發展入手,用合理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分析意識,讓學生找到數學概念、題目、公式中的隱蔽關系與更好的記憶方式,助力學生在直觀、形象、簡單、多元的記憶與分析中獲得數學知識、能力、思維等的發展。同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過:“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問”中,學生能夠明確教師的引導思路,教師也能得到學生的學習反饋,這一觀點也與當前“雙減”、新課標等政策文件中提出的“輕負高質”教育要求相符。因此,利用多元化提問優化高中數學課堂具有一定可行性與必要性。那么,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利用多元化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呢?
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推進的今天,不少教師已經認識到了提問的重要性。誠然,在任何知識學習中,有效的問題都具有提升學生學習效率、鍛煉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價值。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有不少教師未關注到提問的有效性,未正確利用提問打開教育的大門。基于此,本部分將以高中數學教學為切入點,依據多元化提問教學要求,分析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多元化提問現狀及提問原則,明確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多元化提問教學優化方向。
(一)高中數學多元化提問現狀
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中,“問題”已經成為新型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之一。尤其是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為促進學生數學理解能力提升、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不少教師都會關注提問的可行方法。但是,目前來看,不少教師的提問存在效果不明顯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第一,提問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很多數學教師在提問時會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出現灌輸理論的問題,會過多將提問目標放在數學概念、知識、題目等方面,期望用題海戰術讓學生在解答問題中進行數學練習。這一過程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不利于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提升,而且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倦情緒,降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第二,提問內容多、價值不高。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提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不少教師也已經開始從“滿堂灌”教學轉為“提問引導教學”,基于對問題引導價值的重視,一些教師會采取整堂課提問的假“問題鏈”方法組織教學活動。課堂中教師的提問看似多,但是實際內容基本是諸如“對不對、是不是、記不記得”等無意義的輔助提問,這些問題除能夠引起學生的隨聲附和之外,并不會產生實際引導價值。如在“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教學中,教師若用“平面內到一個定點F的距離和到一條直線l(定點F不在直線l上)的距離之比等于1的動點 P 的軌跡是拋物線嗎”等低效判斷式問題引導的話,那么學生的回答只會是“是”或者“不是”,而若教師能用“你認為P點的軌跡是什么曲線?為什么?”等問題進行引導,則學生就可以據此進行思考、分析,更細致地回答、交流。
第三,提問理念落后。新教育改革要求教師應該將學生視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要在教學中科學、合理運用多種方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增強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的教學理念認識與執行能力仍顯不足,在高中數學課堂提問中,也很容易出現因材施教缺、有效互動少等實際問題,且不少教師并未掌握針對學生具體需求提問的方法。教師找不到學生需要的引導點、學生得不到符合自身特點的教育,這也自然很難實現“高效課堂”“高質課堂”的目標。
第四,教師提問對象固定?;诮虒W進度、計劃等的影響,不少教師更熱衷于提問所謂的基礎較好的學生,更喜歡“逢問必答”的課堂提問方法,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這些教師大多不愿意“浪費時間”。這種提問方法很容易造成學生群體發展不均衡,使“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且這種提問方法也與公平教育理念不相符。
(二)高中數學多元化提問原則
基于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多元化提問現狀,為更好貫徹、落實提問教學的引導促進價值,合理利用提問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必須依據教學目標,以教材內容為紐帶,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達成促成學生多方面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目的的高效教學任務?;诖?,在高中數學提問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如下幾點原則:
第一,基礎性原則。高中階段學生的數學基礎良莠不齊,若教師提問難度過大的話,則很容易引起部分學生的畏難情緒。因此,本著教育公平的原則,在具有“暖場”功能的前幾個問題中,教師可適當利用基礎問題,摸清不同層次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情況,并依據這一情況進行后續的教學調整。在后續提問時,教師也應依據這一原則,以“基礎問題+學生升華思考”的方法,確保班級中所有學生均能在課堂中受益。同時,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學生需接觸的數學概念、公式等內容較多,為避免學生概念模糊、學習片面化等,教師可以在數學題目講解、分析中進行相關基礎知識的回顧,也可以在進行新知識、概念、公式教學中,通過數學建構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學習思維圖,從而不斷鞏固學生基礎知識與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第二,吸引性原則。在以往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更習慣于提“是與不是”類問題,這種問題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僵化。事實上,要想讓學生的課堂思維發生質變,教師必須確保學生的大腦能夠在整節課中不停運轉、思考,同時,要想將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集中到課堂之上,教師也必須將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好奇心充分調動起來。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興趣指向出發,利用更具趣味性、探究性、生活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主動想了解數學、分析數學、探索數學。如在“一次函數模型”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題“假如某種植戶小王租了50畝土地,現其雇傭了20個勞動力,想在土地上種植3種水果。水果A每畝需要勞動力1/2人,每畝預計產值0.6萬元;水果B每畝需要勞動力1/3人,每畝預計產值0.5萬元;水果C每畝需要勞動力1/4人,每畝預計產值0.3萬元。小王希望能在每畝土地上均種植上水果,并且讓所有雇傭的勞動力都能有工作,那么其應該如何規劃才能確保最高產值?”,讓學生在情境問題中感受到數學知識實用性與生活性的同時,通過對生活問題的思考獲得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與認識。
第三,開放性原則。數學教學的最主要目的是運用、思考而非記憶,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此階段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單純的教材講解很容易將學生局限在框架之內。因此,在實際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還應根據開放性原則,有意識地引入一些開放性問題、開放性案例與開放性探索作業,以此提升學生的思維廣度,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實現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仍以“一次函數模型”為例,在新授課教學開始前,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根據對本地區氣候、環境的分析,你們認為下列哪一種水果可以在本地區種植?”,要求學生結合跨學科知識(地理、數學、生物等)與生活經驗,利用討論、探究、查閱等方法,進行開放性分析,以此有效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與探究興趣。
不同教學環境、氛圍之下,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教師的教學效果也自然會有所不同。傳統課堂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記憶,這種沉悶的教學方法將課堂變成了一個大舞臺,教師是舞臺上的表演者,學生是舞臺下的聽眾。于是,實際課堂中便常會出現教師“表演”費心費力,學生學習昏昏欲睡的情形。但是,隨著“雙減”、新課標等相關政策文件的推行與各種新式教學理念的提出,不少教師開始重新審視師生關系、重新看待課堂教學,基于多元化提問要求,教師應該如何利用問題提升學生課堂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改變教學中的被動現狀呢?此部分將以引導性問題和生活性問題兩種提問方法,簡單分析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可行問題設置策略。
(一)引導性問題
新課標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知識生成與能力建構,關注學生的知識理解與循序漸進式思考。為真正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綜合、持續、全面發展,教師應該在數學提問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堂問題里獲得知識、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綜合提升。
例如,在“曲線和方程”內容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針對三種曲線的標準方程、幾何性質進行提取、分析、歸納,并通過比較、思考的方法,產生對不同曲線的不同認識。之后,教師便可提出問題:“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條曲線對應著一種標準方程,一種標準方程也都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演繹出相應曲線,那么曲線方程的含義是什么呢?我們應該如何建立曲線方程呢?”等等,以此讓學生結合概念,思考、歸納、分析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這種教學引導模式不僅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而且能夠帶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生活性問題
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數學的主要原因是認為數學無用,尤其是正值叛逆期的高中生群體,他們常會想當然地認為“生活中需要的數學知識基本也就是加減乘除,如果我不想當數學家,不想從事數學研究與教學工作,那么我完全沒必要學習數學”。在實際調查中也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應付考試。事實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好數學也并非只是考試的要求,在日常生活、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數學,一些與數學看似無關的職業、崗位中也會蘊含著數學知識。為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重視程度,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可利用生活情境的構造與生活問題的提取,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以此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意愿。
高中階段數學概念知識存在一定抽象性,不少學生對此理解起來并不容易,因此,在高中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生活融入的方法,用貼近生活的數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如教師可將“蕩秋千”作為切入點,先講述朝鮮族蕩秋千的民俗,再以秋千高高蕩起時,在蹬板的來回擺動下形成的圓弧為案例情境,結合圓弧公式,提出數學問題,并結合對問題的分析與解答,實現學生概念認識的深化。這種教學模式相比于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而言,更能實現學生核心素養、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等方面的共同提升。

另外,針對不少學生數學學習興致欠缺、主動性不足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可以通過生活教學的方法,利用生活問題激發學生探究與學習意愿。以“分段函數”內容教學為例,此部分是高中數學及高考中的重點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對函數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不大,究其原因就是函數內容過于抽象,且以往很多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也多是以講題為主?;诖耍诖瞬糠纸虒W中,教師便可為學生提出“劉老師上個月應發工資是8642元,那么他應該繳納多少稅款?”這一問題,引入教師工資發放標準與個人所得稅,展示各段稅率表,并向學生提出“以劉老師為例,按照稅率表,他應該如何繳稅呢?若其應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f(x),那么,你們能夠將個人所得稅率表中第一級到第三級的應繳稅款用分段函數的形式表示出來嗎?”等問題,通過實際情境引入的方法,將數學知識融入實際問題之中,讓學生在想做、樂做的基礎上,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與運用。
總之,數學問題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隨著教育理念與認識的不斷提升,教師應基于學生興趣與教學實際需要,不斷探索更多元的數學提問方法,用更利于學生學習與數學教學的提問模式解開學生的思維束縛,讓學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