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達
摘要:近幾年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營林建設受到廣泛重視,只有確保營林質量和經營管理效果才能充分發揮林業的凈化自然環境作用價值,但是由于目前我國的鳳陽縣提升營林質量還處于初期階段,尚未形成非常成熟并且完善的關鍵技術和管理工作模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營林工作特點和需求完善關鍵技術模式和管理工作機制。基于此本文研究鳳陽縣國有林場營林質量提高的意義,提出幾點關鍵技術和管理對策的建議,旨在為增強營林質量提供幫助。
關鍵詞:國有林場;發展趨勢;鳳陽縣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越來越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關系,重視發展林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國營林場林業的發展對保持經濟和生態建設的平衡起著重要作用。鳳陽縣在日常營林管理工作中應形成正確的觀念,完善營林工作的關鍵技術體系,不斷增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彰顯不同營林措施和方式的作用價值,確保營林質量的同時維護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環境,為鳳陽縣的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1 集中力量發展林下經濟的現實意義研究
當前,我國大多數國有林場習慣于采用粗放型單一化的林業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其實際經濟效益與林業資源利用率長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不具備必要的發展持續性和可循環性,難以達成既定的可持續經營發展目標。為了提高我國國有林場取得經濟效益的能力,同時確保林區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就必須摒棄落后于社會發展的開發模式和林業經濟發展道路,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林下經濟。鳳陽縣國有林場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發展林下經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一方面,林下經濟的提升有助于維護鳳陽縣國有林場的經濟效益,確保林木的質量和產量可以增加鳳陽縣整體銷售經濟效益水平,改善目前的發展現狀,甚至還能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林下經濟的提升有助于增加鳳陽縣的社會、生態效益,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林木產品,還能借助林木的凈化環境功能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由此可見鳳陽縣提高自身的營林質量具有提升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重要作用,應予以足夠的重視[1]。
2 鳳陽縣國有林場現狀及問題
鳳陽縣內管轄國有林場三個,其中最為典型的鳳陽縣大銀山國有林場,始建于1958年,位于鳳陽縣南部中片,總經營面積為5567hm2,其中國家公益林3333hm2,省級公益林352hm2,森林覆蓋率達96.47%,森林蓄積量為406737m3。國有林場改革后,屬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林場共有職工121人,其中在職職工46人,退休職工75人。大銀山國有林場北與大廟鎮相接,東與總鋪鎮相連,南與定遠縣毗連,西與劉府鎮接壤。境內含卸店村、宋集村、河南村三個行政村,下設平嶺作業區、韭山洞作業區和小澗寺作業區。轄區內有望火樓兩座,護林點10個,是鳳陽縣國有林場中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場。
根據鳳陽縣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鳳陽縣國有林場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鳳編〔2016〕29號)文件精神,我縣核定鳳陽縣大銀山國有林場財政差額供給編制70名。下設辦公室、業務股和資源保護股三個內設機構,場領導職數1正3副,場內設股室領導職數共3名。
國有林場是國家建立的專門從事植樹造林、森林培育、保護和合理利用國有森林資源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林業事業單位。我場改革后,緊緊圍繞保護生態、保障民生兩大目標,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得取得經濟效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建立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和民生為目的,林場今后長期以來實行“營林為本、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經營方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收繳、歸并、侵占和平調,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破壞國有森林資源。
由于鳳陽縣國有林場長期采用不符合自身經營的管理體制。雖然這種經營模式在歷史的進程中對國有林場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這種經營模式給林區帶來了資源危機、生態多樣性危機、經濟危機等諸多問題。鳳陽縣國有林場普遍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分布廣泛,經常發生盜竊案,管理費用高。而且地處偏遠,管理困難,缺乏有效的責任機制。在運作上,信息閉塞,仍是原來的、落后的單一模式,對林下空間利用不夠重視,造成空間資源浪費,林業綜合經濟效益低。在此背景下,林業資源浪費日益嚴重,無法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同步提高。部分國有林場、國有企業虧損,職工、農民日益貧困,探索新的生存、發展模式,提高林場的綜合效益,已成為國有林場的當務之急[2]。
2.2 單位產值低
就鳳陽縣大銀山國有林場而言,雖然林地面積較大,但由于林地立地條件較差,有經濟價值人工林較少,普遍為天然次生林為主,通過出售木材來解決林場經濟問題,很難得到滿足。因鳳陽縣國有林場占地面積較大,相關林業部門受到利益的驅使,往往會將林業用地作為作物種植,獲得更多的利潤。退耕還林是在國家政策和法律監督下實行的,是一種強制性措施,只能解決短期問題。如果這一差距依然存在,就會有企業和個人繼續將林業用地轉變為種植作物的土地。
2.3 基礎設施不完善
由于鳳陽縣國有林場普遍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分布廣泛,各項基礎設施都很不完善,有的國有林場甚至出現缺水、電力不足的現象,而道路、交通、信息等配套設施建設十分困難,林場內職工生活條件比較艱苦。這一現象長期存在,將阻礙鳳陽縣林業的發展。
2.4 人才資源短缺
因鳳陽縣國有林場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離城市較遠,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再加上單位性質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職工福利待遇很難保障,不能為職工提供很好的便利條件,雖然鳳陽縣國有林場最近幾年都在招聘人才,但引進人才到達單位后,通過了解林場情況,基本上都是辭職,很少有人留下來,所有國有林場人才隊伍相當緊缺。
2.5 資金短缺
目前鳳陽縣國有林工人工資費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職工基本工資,由縣財政供給,另一部分為職工福利工資,由單位自籌,福利工資基本上占職工總工資一半,就鳳陽縣大銀山國有林場為例,每年需創收約600多萬元,對于國有林場而言經濟壓力很大,而且林場資源有限,并且受國家控制,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資源少之又少。
3 鳳陽縣國有林場的矛盾和挑戰
在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下,鳳陽縣國有林場在開發本土資源、發展林業、改善經營模式、從封閉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原有的、落后的、單一的經營模式、管理機制以及員工技術素質的落后都限制了國有林場的發展。此外,我國正在大力開發林業資源,而且每個國家都有一定數量的資源和較先進的開發技術,因此鳳陽縣林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競爭。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變,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觀念逐漸提高,對物品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對于林產品相關產業的發展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3]。
4 鳳陽縣國有林場提高林下經濟的關鍵技術和管理對策
4.1 關鍵技術
4.1.1 整地技術措施
林木的生長與土壤質量存在之間的聯系,主要因為林木在生長與繁殖期間需要從土壤中獲取充足的養分,要想確保營林的質量就必須要進行合理整地、使用先進的土壤處理技術和整地技術,營造良好的營林土壤環境。首先,重點按照當地區域的林木生長狀態合理選擇使用綠肥,對于綠肥而言屬于綠色植物體,能夠為林木的生長補充充足肥料同時還具備固氮的作用,增強土壤的肥力為樹苗生長提供充足養分,同時還需強化人工林群落的結構優化力度,不斷增加微生物種類,使得土壤更加松散、更加透水,減少病蟲害問題的發生率。其次,整地的關鍵技術環節還須充分調查當地區域的土壤特點、氣候特點和環境特點,按照具體的自然條件情況、林木的生物學特征等制定完善的規劃布局方案,結合每一塊林地的條件合理選擇造林樹木品種,最高程度上將林地的自然生產力條件發揮出來,選擇適合播種和應用的品種進行種植,科學使用整地機械設備和技術方式等,改善樹木的種植土壤條件,遵循適應性的基本原則,保證土壤環境適合樹木品種的生長,預防出現林下經濟問題或是樹苗生長的問題[4]。
4.1.2 科學使用育苗技術
育苗是鳳陽縣國有林場在營林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技術環節,種苗的成活率和質量直接決定未來的發展,因此建議鳳陽縣國有林場結合自身長遠進步、發展需求合理使用現代化育苗技術,例如:應用無性繁殖技術方式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范圍之內培育數量很多的高標準樹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營林育苗壓力的緩解作用。再如:采用平衡容器的育苗技術方式,不再使用傳統塑料袋育苗容器減少失敗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平衡容器育苗技術屬于西方國家發達的技術,將無紡布當作是容器,具備一定的保水性特點、通氣性特點和養分輸送特點等,應根據國外技術內容和鳳陽縣國有林場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技術的應用和引進,保證育苗的成功率與成活率。完成育苗工作任務之后還需強化樹種方面的結構調整力度,尤其是目前多數鳳陽縣國有林場某些樹木品種的占地面積很大,其他種類的樹木品種占地面積很小,混交林的比例很少,出現樹木品種結構單一的現象,導致抗風險能力和抗病蟲害能力降低,對鳳陽縣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育苗的關鍵技術環節應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與樹木品種特征等,做好多樹種的育苗工作、開展混交林的建設活動,培育多個品系的樹木品種增強鳳陽縣國有林場的抗風險性能。
4.1.3 病蟲害防治技術
鳳陽縣國有林場在營林的環節中一旦出現病蟲害問題,將會引發樹木的生長風險和經濟損失,因此為提升營林環節的工作質量應做好病蟲害防治的各項工作,以確保長效林下經濟與經濟效益為目的積極引進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降低問題發生率保證整體的營林工作質量,一方面可以使用生物與物理防治的方式,在鳳陽縣國有林場中釋放害蟲天敵或是設置燈光誘蟲板等,通過生物與物理措施預防病蟲害問題,同時還能避免化學藥物的應用對環境造成損害。另一方面,選擇能夠有效預防林業病蟲害問題的化學藥物,保證具有低毒性、低害性的特點,使得林業的發展水平、效益水平有所提升。
4.2 管理對策
4.2.1 健全管理工作規劃
為了有效增強鳳陽縣國有林場的林下經濟,必須制定相關的管理體系和工作計劃。首先,編制完善的工作方案,明確林場未來的經營發展目標方向和布局要求,對每個地區的森林經營和規劃都應細化處理,明確林場之內需要種植的樹木品種要求、密度要求、經營對策與目標要求等,使得每項管理工作和經營工作都要細化落實,不斷提升鳳陽縣國有林場的生產力水平,保證生產的質量和產量。其次,建議采用創新性的形式開展營林產量承包活動,重點對森林資源進行管控,健全其中的資源管理模式和保護模式,不斷完善具體的管理考核評價工作機制,將承包效果與收益之間相互聯系,做好各方面的責任管控工作,這樣不僅能夠增加經營者和工作人員的收入水平,還能提升林場資源的保護效果,確保經濟效益符合標準要求。在此期間建議制定完善的責任機制,將林下經濟和工作人員的獎金相互掛鉤,以此提升工作人員林下經濟管理積極性。
4.2.2 完善林下經濟管理的機制
鳳陽縣國有林場在自身營林管理工作中應不斷健全和完善質量管控機制,保證整體林下經濟能夠與標準要求之間相符。首先,創建精細化管控的工作機制,對于壯苗環節、施肥環節、采伐環節都必須要采用精細化的管理措施,按照國家的規定嚴格控制樹苗的出圃質量,選擇使用超級苗或者是一級苗提升良種壯苗的合格率與成功率,使得樹苗的質量能夠與標準相符。在施肥環節需做好土壤肥力檢測工作,結合每一種樹苗的營養需求特點等明確不同肥料施加比例,提升樹木生長質量的同時發揮肥料的價值作用。其次,應完善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根據營林工作的基本要求、質量標準等,對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現代化技能的培訓,使其可以全面掌握各方面的工作技能,幫助鳳陽縣國有林場改善營林的質量。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國際經濟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林產品相對而言價格處于低迷,且市場滯銷和出現效益大幅度滑坡。國有林場在未來發展中要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核心,全力改變原有的不適合體制和技術方法,以達到穩定生產、經營,保證質量和隊伍,盡最大努力保障經濟增長、工作安全、民生幸福,尋求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管吉平.國有林場改革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策略研究[J].農家科技,2019(1):186.
[2] 羅茂聰.森林撫育經營管理與未來發展方向分析[J].農家科技,2019(10):179.
[3] 馬傳廣.基層國有林場管理現狀及發展對策[J].鄉村科技,2019(25):69-70.
[4] 陳錫浩.國有林場發展趨勢與改革的必要性分析[J].林業科技情報,2019(2):96-97.